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本小册子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
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
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
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再发表。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
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三联书店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他们去重刊。
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
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
至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
IdealType的适当翻译可以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
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我称这是一项探索,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
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夫。
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
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
而今老矣。
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
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
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
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材料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
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同意三联书店将《乡土中国》重刊,主要是因为这小册子反映的他年轻时探索新知的闯劲是值得新一代年轻人观摩的。
B. 作者在讲台不讲现成的课本,而讲自己探索的尚不成熟的想法,是因为他那时候还年轻,有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劲道。
C. 《乡土中国》只是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一种尝试的记录,书中的观点并不成熟,因此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有限的。
D. 《乡土中国》一书通过对中国基层具体社会的描写,探索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的实质,是一项创举。
2. 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在具体的中国社会中提炼出认识中国社会现象的概念,因而这些概念可以反映中国社会某方面的实际。
B. 《乡土中国》是一件学者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其出版并重刊,表明学术的创新比逻辑严谨更重要。
C. 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见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才是尤其可贵的。
D. 如果一个市场环境和国家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流行,那么崇高的
工匠精神就会缺乏,图书出版就难免粗制滥造。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证据证明“科学创新需要工匠精神”这一论点的一项是()
A. 《庄子》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解牛做到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地步,技艺高超到合乎音乐节奏的境界。
B.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酷爱苦吟,每每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人们因他推敲诗句痴迷,称其为“诗囚”。
C.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钻深山、探古寺、攀古塔、临古画,手绘古建筑图,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令人赞叹不已。
D. 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长达12年的时间,试验了34个豌豆品种,最终发现了遗传、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等规律。
4. 材料一是一篇序言,以此类推,如果给一本叫《工匠精神》的书写序言,你认为至少须表达哪两层意思?请简要分析。
5. 有人认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只是他在大学里讲课的内容,他自己也说书里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又重刊此书,说明他还是工匠精神不够的。
请根据材料一、二,对这种观点予以反驳。
【答案】1. A 2. B 3. D
4. ①出版《工匠精神》的缘由与背景。
②出版《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5. ①费孝通说“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等,是基于自谦的治学态度,是不满足的工匠精神的体现;②事实上作者书中概念的提炼是有依据和价值的,体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③
费孝通对读者态度恳切、用意明确,重刊此书是寄望今天的年轻人观摩那一代人的创新精神,引导年轻人继续探索,体现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为他那时候还年轻,有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劲道”错,是因为他“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C.“书中观点并不成熟”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不是客观评价。
D.“对中国基层具体社会的描写”错误,由材料一“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可知。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表明学术的创新比逻辑严谨更重要”错误,《乡土中国》的成功,不能推导出创新比严谨更重要。
说《乡土中国》不成熟,只是作者自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解牛的技艺,不是科学创新;
B.是做诗的严谨,不是科学;
C.不是创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概念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是一篇序言,共有七段,其中前三段“这本小册子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介绍《乡土中国》出版的缘由和背景;后四段“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夫”“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介绍《乡土中国》出版的意义和价值。
由此可知,如果给《工匠精神》写序言,至少可以从“出版《工匠精神》的缘由与背景”和“出版《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两个方面作介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可知,费孝通说“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等,是基于自谦的治学态度,是不满足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结合材料一“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可知,事实上作者书中概念的提炼是有依据和价值的,体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结合材料一“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
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可知,费孝通对读者态度恳切、用意明确,重刊此书是寄望今天的年轻人观摩那一代人的创新精神,引导年轻人继续探索,体现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
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
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
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
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
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
”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
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
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
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
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
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
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
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
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
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
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
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
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
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
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
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
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
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
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
“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
“不用,歇一会儿就好。
”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
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
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
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 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 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
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 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
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
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
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 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8.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9. 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答案】6. C 7. B
8. 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
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9. 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进城生活。
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
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
这一句中“似乎听到……拔节声”是夸张手法,“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是细节描写,不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来突出老田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在小说的开头中描写老田的梦境,“……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
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田对离开土地的排斥,他热爱庄稼,热爱土地,所以此处是表明他不愿进城。
还有,小说中描写老田在田里去看庄稼,“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
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此处“似乎听到了庄稼
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眼眶潮湿”等情节都生动地表现了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和他对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两次写到老田的梦境。
在小说的开头,老田梦到野猪在祸害庄稼。
这一梦境是在老田被儿子催促去城里生活后所产生的,老田做梦都梦到庄稼和土地,表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里生活,而不愿去城里生活。
第二次写老田的梦境则是在小说的中间,老田梦到庄稼被野猪糟蹋,而铲车也加入了这一破坏活动。
这是老田对当今城市蚕食农村的土地的反应。
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大片的土地被城市占用,这让热爱土地的老田感到痛心和慌张,他害怕失去土地,失去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
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
楚令尹子上侵陈、蔡。
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
门于桔柣之门。
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
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
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
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
劳师费财,亦无益也。
”乃驾以待。
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
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
”乃退舍。
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
”遂归。
楚师亦归。
太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
”王杀子上。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下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B.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C.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D.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衰绖,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叫衰,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衰绖合在一起可统指为丧服。
B. 崤,崤山,在今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的“山东”就是指崤山、华山以东的地区。
C. 骖,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也有说法是左边叫骖,右边叫騑。
D. 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相当于其它国家的“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轸认为秦君违背蹇叔的话,因贪婪而劳动百姓,并且对一些国家无礼,晋国应把握天机,去攻打秦国军队。
B. 晋襄公答应文羸把抓获的三个秦国人释放回国,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但没有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