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应1

合集下载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下简称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广泛应用。

但临床不合理应用非常突出,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医药费用,特制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参考和遵循本《指导原则》,说明如下: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

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仅涉及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重点介绍各类糖皮质激素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3.本《指导原则》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疾病。

4.除本《指导原则》所列常用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糖皮质激素。

第一章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

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

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一)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1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二)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本《指导原则》中除非明确指出给药途径,皆为全身用药即口服或静脉给药。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1)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1)
期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具体疗程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而定。
给药途径选择
口服给药
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具有方便、经济等优点。但长期大量 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吸入给药
适用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支气管哮喘等。吸入给药可直 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全身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 用
汇报人:XX
目 录
• 糖皮质激素概述 •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 常见疾病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 特殊人群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糖皮质激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 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 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免疫机制参与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等。
肾脏疾病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及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渗出、细胞增生 和浸润,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达到利尿消肿,减少、消除尿蛋白的目的 。
对于患有哮喘、肾病综合症等疾病的 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 素,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副作用情 况。
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根据年龄、 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尤其是在怀孕早期,因此应尽量避 免使用。
哺乳期妇女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健康, 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科的应用(1)

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科的应用(1)

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科的应用(1)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科的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是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的主要药物之一。

在血液科领域,糖皮质激素也有重要的应用。

一、治疗血液病的应用1. 急性白血病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促进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功能,并协同化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2.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以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先天或后天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减轻溶血性贫血症状。

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糖皮质激素能够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轻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

二、治疗器官移植后的应用1. 预防移植物排斥反应器官移植术后,移植物在接受者体内会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确保移植物的生存。

2. 治疗移植物排异反应部分移植术后可能发生移植物排异反应,糖皮质激素能够通过抑制T 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活性,降低机体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三、治疗免疫性疾病的应用1.治疗风湿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是一种以关节炎、血管炎、血球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够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2.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皮肤损伤、多器官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活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总之,糖皮质激素在血液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使用时需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1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1

【抗炎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基本机制是基因
效应。糖皮质激素(GCS)与靶细胞胞浆
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 )相结合后影
响了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而产生抗
炎效应。
糖皮质激素受体示意图
C 端:与GCs结合后活化受体 中央锌指:与靶基因DNA结合部位 N 端:活化或抑制基因转录
激素ADR的预防与控制
① 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特点选择适当的激 素品种和剂型,因为不同种类的激素的 ADR存在差异。 ②激素顿服的患者服药时问应定在早晨8 时前,饭后服用,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 素的生理分泌规律并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 以 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激素ADR的预防与控制
相互作用
(6)与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长期合用,可致 眼压增高。 (7)与肝药酶抑制剂西米替丁、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环孢素、酮康唑、雌激素及含雌激素 的避孕药合用,可加强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和不良反应;与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 妥因钠、利福平等合用,会加快糖皮质激素的 代谢,应适当增加剂量。 (8)与口服抗凝药合用时可使抗凝药效果降 低,因此可适当增加抗凝药的剂量。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作用强大,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对炎症的各个
时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早期:红肿热痛 晚期:肉芽组织,疤痕„„ ※注意:在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防御功能, 也使炎症后期组织的修复功能降低。
【药理作用】
抗炎机理: (1) 抑制炎症介质产生与释放: (2) 抑制炎症细胞产生相关细胞因子:IL1-8、 11-13,TNF (3) 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和游走 (4) 降低炎症的血管反应 (5)抑制NOS活性→NO↓,渗出、损伤减轻。 (6) 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的增生。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试题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试题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试题一、单项填空(每空2分,共20分)1、冲击疗法需具有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2、既往有垂体瘤手术史、糖皮质激素长程或替代治疗史患者;临床表现出顽固的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高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查体发现满月脸、水牛肩、皮肤色素沉着。

此时应考虑的疾病可能性诊断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3、地塞米松按照作用时间分属于糖皮质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4、氢化可的松按照作用时间分属于糖皮质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5、泼尼松龙按照作用时间分属于糖皮质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6、甲泼尼龙按照作用时间分属于糖皮质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7、依据治疗疗程的区别,治疗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如重度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8、依据治疗疗程的区别,治疗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9、依据治疗疗程的区别,治疗适用于应激性治疗,或感染及变态反应疾病所致的机体严重器质性损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10、依据治疗疗程的区别,治疗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如风湿热等,生效后减至维持剂量,停药时需要逐渐递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二、多项填空(每空2分,共30 分)1、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病复发或加重,这种现象称为。

糖皮质激素(1)

糖皮质激素(1)

其他
骨中造 质枢血 脱兴改 钙奋变
A2
替 代 疗 法
严 重 感 染 或 炎 症
过自 敏身 性免 疾疫 病性 疾 病
抗 休 克血 液 病GS药理作 Nhomakorabea与不良反应
物质代谢
升蛋 脂 保 血白 肪 钠 糖质 分 排 分解钾 解
抗炎
免疫抑制
干减干 扰少扰 补淋巨 体巴噬 作细细 用胞胞 诱 发 或 加 重 感 染
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
1、加服维生素D和钙剂 2、加服抗酸药及胃粘膜保护剂
3、低钠、高钾、低糖、高蛋白饮食
4、注意个人卫生 5、长期用药者要建立卡片,准确记录
(一)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移脂、保

1.升糖:促糖原异生;抑制糖的摄取 和氧化利用; 2.解蛋:合成减少,加速分解,负氮 平衡; 3.移脂:脂肪分解;脂肪再分布; 4.保钠:水钠潴留
阻碍创口愈合
抗炎机制
1.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
①诱导脂皮素1(lipocortin 1)合成,从 而抑制PLA2,抑制AA代谢及LT、PG、 PAF生成(与NSAID的作用靶点不同)
②抑制NO合成酶和COX-2的表达
2.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①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如TNF IL-1、 IL-2、IL-6、IL-8 ②抑制粘附分子表达 ③影响效应的发挥 3.对炎性细胞凋亡的影响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曲安西龙 长效: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抗炎最强)
【药理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增加肌、肝糖原含量和升高血糖 (2)蛋白质代谢 促分解,抑合成,负氮平衡 (3)脂肪代谢 (5)核酸代谢 促分解,抑合成 (4)水和电解质代谢 保钠排钾,利尿

激素类药物使用制度

激素类药物使用制度

激素类药物使用制度为了加强对我院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临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

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

4、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药物费用支出。

二、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1、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者,原则上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及患者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原则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剂量不超过药典规定。

4、对已经明确诊断,确需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努力寻找最小维持剂量或采用间歇疗法,当病情稳定后应有计划地逐步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5、在明确诊断,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因细菌感染而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配合使用敏感而足量的抗菌素。

(2)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3)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经常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对长期用药者,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应定在早晨8时和下午4时,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规律。

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以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5)防止各种感染的发生,特别是防止多重感染的发生。

⑹为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在饭后服用,或加用保护胃粘膜药物。

6、下列情况禁用糖皮质激素: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⑵当感染缺乏有效对病因治疗药物时,如水痘和霉菌感染等;⑶病毒感染,如水痘、单纯疱疤疹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等;⑷消化性溃疡;⑸新近做过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⑹糖尿病;⑺高血压病;⑻妊娠初期和产褥期;⑼癫痫、精神病的患者。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制剂及特点 (1)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制剂及特点 (1)

中效糖皮质激素( t1/2=12-36h )
长效糖皮质激素( t1/2 > 36h )
糖皮质激素半衰期(血浆和生物)
激素名称 短效 可的松 血浆半衰期(h) 生物半衰期(h) 0.5 8 -1 2 HPA 轴 抑制时间(天) 1.25 - 1.50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1.6
2.6 - 3
8 - 12
18 - 36
90(激素结合蛋白饱和后,与白蛋白结合) 90(激素结合蛋白饱和后,与白蛋白结合) 70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倍他米松 地塞米松
70-90(与激素结合蛋白结合力强,可与内源 性激素竞争结合,饱和后与白蛋白结合)
< 1 < 1 < 1 74 64 77
不同糖皮质激素 抗炎强度与免疫抑制强度相关性的研究
Langhoff等人的研究指出,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强度优于其他同类药物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
• 内源性
–可的松 Cortisone –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
• 外源性
–泼尼松 Prednisone –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 –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 –倍他米松 Betamethasone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亲和作用
抗炎作用 组织分布 生物半衰期 水钠潴留
盐皮质激素作用明显下降
化 学 结 构 变 化
药代动力学特征改变
C9位-氟代基团 C16位-甲基取代
C1,2位双键
地塞米松
脂溶性 增加
抗炎活性 增加 受体亲和力 增加
代谢降低
分布体积变大
蛋白结合降低游离增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前言2012年以宁光为组长的专家组发布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的公布极大规范了临床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的认识,结合最新临床进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的专家对该指导原则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增加了新型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和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对该版指导原则,将进一步发布详细解读,为临床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第一部分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糖皮质激素应用简介天然和合成的糖皮质激素(也称为类固醇激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这类药物大多以药理剂量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治疗。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血清中大部分皮质醇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orticosteroid-binding globulin, CBG)和白蛋白结合。

体内的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同工酶将无活性的皮质素转化为皮质醇,2型同工酶将皮质醇转化为皮质素。

合成类糖皮质激素经氟化、甲基化或甲基噁唑啉化后可避免被2型同工酶氧化灭活。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可提高或降低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反应。

(二)治疗疗程和剂量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价、药物代谢动力学、治疗疗程和剂量、给药方式和1 d 内的给药时机、以及代谢个体差异均会影响治疗疗效,并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治疗疗程根据用药时间大致可分为冲击治疗,短程、中程和长程治疗,以及替代治疗。

1.治疗疗程:(1)冲击治疗:大部分适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如重度感染、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等,使用一般≤5 d。

激素使用期间必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

冲击治疗因疗程短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应用。

(2)短程治疗:适用于应激性治疗,或感染及变态反应类疾病所致的机体严重器质性损伤,如结核性脑膜炎及胸膜炎、剥脱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糖皮质激素1 - 复制

糖皮质激素1 - 复制

可的松
CH2OH O= CH3 CH3 C O OH
氢化可的松
CH2OH OH CH3 CH3 C O OH
O
O
氢化可的松 vs 可的松
关联与差异
氢化可的松 可的松
•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具有等效作用的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 药物)有哪些? 药物)有哪些? • 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 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
亲脂性增加 糖皮质活性 盐皮质活性
20 0
糖皮质激素糖盐代谢作用
药物名称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长效糖皮质激素( 长效糖皮质激素 t1/2 > 36h )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20-30 25-30 0 0 0.75 0.6 抗炎强度 0.8 1 4 4 5 水钠潴留强度 0.8 1 0.8 0.8 0.5 等效剂量(mg) 等效剂量 25 20 5 5 4 短效糖皮质激素( 短效糖皮质激素 t1/2 < 12h )
中效糖皮质激素( 中效糖皮质激素 t1/2=12-36h )
糖皮质激素半衰期(血浆和生物 糖皮质激素半衰期 血浆和生物) 血浆和生物
激素名称 短效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中效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长效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血浆半衰期(h) 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h) 血浆半衰期 0.5 1.6 2.6 - 3 2-4 2-3 3-6 3-6 8 -1 2 8 - 12 18 - 36 18 - 36 18 - 36 36 - 54 36 - 54 HPA 轴 抑制时间(天 抑制时间 天)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2.75 3.25
肝脏

激素等效换算

激素等效换算

糖皮质激素的换算
一、效价换算:
1、计量换算(mg):
可的松25=氢化可的松20=强的松5=强的松龙5=甲强龙4=曲安西龙4=倍他米松0.8=地塞米松0.75=氯地米松0.5
2、抗炎作用(mg):
可的松0.8=氢化可的松1=强的松3.5=强的松龙4=甲强龙5=曲安西龙5=倍他米松25=地塞米松30=氯地米松40
3、盐皮质激素效应: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强的松+ =强的松龙+ =甲强龙-- =曲安西龙-- =倍他米松-- =地塞米松-- =氯地米松--
4、药理半衰期(小时):
可的松8~12=氢化可的松8~12=强的松12~36=强的松龙12~36=甲强龙12~36=曲安西龙24~48=倍他米松36~54=地塞米松36~54
5、血浆半衰期(分钟):
可的松30=氢化可的松90=强的松60=强的松龙200=甲强龙180=曲安西龙300=倍他米松-
100~300=地塞米松100~300
1份地塞米松=6.5份强的松=8份甲基强的松龙=25份琥珀氢考
二、常用剂量换算关系:
5mg地米=30mg强的松=40mg甲强龙=125mg琥珀氢考
10mg地米=60mg强的松=80mg甲强龙=250mg琥珀氢考
三、吸入糖皮质激素
二丙酸倍氯米松1000ug=布地耐德800ug=盐酸氟替卡松500ug。

糖皮质激素 (1)

糖皮质激素 (1)

分 泌 03 调 节
一、分泌
• 基础分泌和应激分泌两种情况 。 • 基础分泌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 • 应激分泌是在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时的分泌 • 两者均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二、调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下丘脑室旁核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
四、抗炎症和抗过敏反应
抗炎症和抗过敏反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快速、强大且非特异性的抗炎 症作用。 ①在炎症早期,抑制炎症的水肿、渗出、炎细胞浸润等反应。 ②在炎症中期,促进已形成的炎症反应消退。 ③在炎症晚期,抑制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延缓肉芽组织的生 成,减轻疤痕和粘连等炎症后遗症。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分化,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浆细 胞抗体的生成和组胺的生成,因此还有抑制免疫反应和抗过敏的作用。
•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两个维持
• ①提高心肌 、 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敏感 性(允许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紧张 度,以维持正常血压。
• ②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少血浆滤过,有利于维持循环血量。
• 因此, GC 分泌不足的患者,在发生应激反应时易 出现低血压性休克 。
A.减少组织对糖的利用。 a.抑制 NADH的氧化,从而减少葡萄糖酵解(直接) b.降低外周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间接)
B.加速肝糖异生。 • 临床联系:GC 缺乏:低血糖
GC 过多:肾上腺糖尿病 (adrenal diabetes)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糖尿病。
1) 对血细胞的影响 :两升一降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作用机制

《指导原则》)
2 按作用时间分类
《指导原则》)
短效药物: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 作用时间多在8 ~ 12 小时;
中效药物: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 作用时间多在12 ~ 36 小时;
长效药物: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作用时间多在36 ~ 54 小时。
(三)各品种间的比较
糖皮质激素无活性 肝脏内代谢
2 糖皮质激素的令人担忧之处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类固醇性糖尿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等。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等 4.诱发或加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5.诱发或加剧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6 诱发或加剧.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7 诱发或加剧.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等。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等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等。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作用机制
如何用好糖皮质激素这把双刃剑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教授 金 建 军
1 糖皮质激素的功劳
• 1935年 分离出天然糖皮质激素---可的松 • 1944年 合成糖皮质激素用于临床 • 1948年 Phillip Hench(美国风湿病学家)将可的松(当
时叫做化合物 E)第一次用于治疗一名29岁有4 年病史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患者获得 非常好的疗效 • 1949年 Hench首次发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案报道, 并于1950年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共同获得了生理 学和医学诺贝尔奖 • 1950年后,通过对天然皮质激素的化学修饰,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合成糖皮质激素用于临床
可的松C11位羟化 糖皮质激素有活性

2024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测试题 (1)

2024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测试题 (1)

2024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测试题1.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无关的是() [单选题]A.升高血糖(正确答案)B.受体作用机制C.基因效应D.致炎因子和靶酶合成减少2.急性严重中毒性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采用下列哪种用法() [单选题]A.大剂量突击静脉给药(正确答案)B.大剂量肌内注射C.小剂量多次给药D.一次负荷量,然后给予维持量E.较长时间大剂量给药3.下列哪种疾病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单选题]A.中毒性菌痢B.感染性休克C.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正确答案)D.重症伤寒E.败血症4.中毒性菌痢合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 [单选题]A.减轻腹泻B.减轻腹痛C.中和内毒素D.提高抗生素的抗菌作用E.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性,消除对机体有害的炎症和变态反应(正确答案)5.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A.选择激素不恰当B.用量不足C.疗程短D.抑制免疫功能,降低机体防御能力(正确答案)E.降低抗菌药物活性6.在眼科疾病中,糖皮质激素禁用于() [单选题]A.视神经炎B.视网膜炎C.角膜溃疡(正确答案)D.角膜炎E.虹膜炎7.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合用治疗严重感染的目的是() [单选题]A.增强抗生素的抗菌作用B.增强机体防御能力C.拮抗抗生素的某些副作用D.用激素缓解症状,度过危险期,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正确答案)E.增强机体应激性8.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隔日顿服疗法可避免() [单选题]A.升高血压B.反跳现象C.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正确答案)D.诱发感染E.诱发溃疡9.糖皮质激素不适于下列哪种疾病的治疗() [单选题]A.严重哮喘B.过敏性休克C.血管神经性水肿D.感染中毒性休克E.活动期结核病(正确答案)10.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不包括() [单选题]A.麻疹B.水痘C.癫痫病D.糖尿病E.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正确答案)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全身应用时不良反应很多,但不引起() [单选题]A.向心性肥胖B.高血压C.血糖升高D.高血钾(正确答案)E.中性粒细胞增多12.糖皮质激素隔日疗法的给药时间最好在隔日() [单选题]A.中午12点B.上午8点(正确答案)C.下午8点D.夜间11点E.夜间12点1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补充治疗用于() [单选题]A.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正确答案)B.严重感染伴中毒症状C.过敏性休克D.急性淋巴性白血病E.自身免疫性疾病14.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单选题]A.抗炎作用B.抗菌作用(正确答案)C.抗毒作用D.抗休克作用E.抗免疫15.糖皮质激素的用途不包括() [单选题]A.过敏性疾病B.自身免疫病C.严重感染性疾病D.溃疡病(正确答案)E.再障1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突然停药可致() [单选题]A.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B.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正确答案)C.诱发或加重感染D.诱发或加重溃疡E.诱发精神病发作17.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冲击治疗的疗程一般不超过()天[单选题]A.1B.3C.5(正确答案)D.7E.1518.一位体重60KG的红斑狼疮综合症患者,需要用泼尼松每日0.5mg/kg,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合适?( )[单选题]A.10mg,每日3次,每餐前服B.30mg,每日1次,8:00服药(正确答案)C.30mg,每日1次,16:00服药D.1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E.30mg,睡前服19.女,25岁,乏力,皮肤色素沉着3年余,经常感冒,食欲差,偶尔恶心,呕吏,查体:P90次/分,BP90/60mmHg,全身皮肤较黑,掌纹,乳晕色深,齿龈,颊粘膜也可见色素沉着,肝功异常(AST: 150, ALT:200),余未见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皮质激素应用——中国全国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教育中国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教育资源2009年2月21日,由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办、辉瑞制药公司独家赞助的中国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教育(CHinA National Glucocorticoid Education,CHANGE)活动08~09总结推广峰会暨糖皮质激素规范化使用内科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沈悌教授和前任主任委员王海燕教授共同主持。

CHANGE活动自2008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巡讲工作。

为使更多临床医师能在未来的CHANGE项目中受益,特举行本次推广总结大会,其中,儿科专业的加入成为本次CHANGE 活动的亮点之一。

现撷取本次峰会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CHANGE项目2008年度总结沈悌教授在总结2008年CHANGE项目时谈到,随着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GC)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种类和剂型不断涌现,其使用方法亦逐渐多样化。

由于缺乏GC使用指南,临床常见"滥用"、"误用"或"惧用"GC的现象,因此,如何规范应用GC亟待交流与推广。

基于上述现状,在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倡导及辉瑞制药公司独家赞助下,由内分泌、呼吸病学等学会积极参与的中国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教育活动于2008年7月全面启动。

在历时近半年的15座一线城市巡讲中,CHANGE项目覆盖了15个临床科室、4000余名临床医师;与会临床医师课后问卷成绩较课前普遍提高。

此外,CHANGE项目还引起不同专科、各级医师对GC正确应用的重视,并由此衍生出有关GC临床应用的各地小型学术活动。

2008年CHANGE 活动的成功运行,将推动2009年CHANGE活动继往开来。

糖皮质激素应用规范很重要糖皮质激素(GC)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与分泌的一类激素总称,其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包括抗炎、免疫抑制、影响代谢、抗休克等。

GC在风湿、肾脏、呼吸、内分泌、血液等多种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作用广泛,GC也是一柄双刃剑,使用不当时其副作用亦广泛累及人体各系统,且多与使用疗程、剂量、药物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

因此临床应用GC时,应以"规范化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为原则,根据疾病种类、治疗目的、病情程度等因素,对药物种类、使用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进行合理选择。

本次峰会现场调研结果显示,加强有关GC类药物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图1)。

糖皮质激素应用选择很重要目前,临床应用的GC药物种类繁多。

但各类药物间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起效速度、抗炎活性、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抑制作用、类盐皮质激素作用及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等方面。

GC类药物选择应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两方面考虑。

长效GC生物半衰期长,对HPA轴作用强且持久,易干扰人体生理性皮质醇分泌的24小时生物节律,因此仅适用于短期治疗和其他GC类药物反应不佳或无效时。

短效GC如氢化可的松几乎无HPA轴抑制作用,但其抗炎活性弱,且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较强。

与上述两种药物相比,中效GC甲泼尼龙(甲强龙?/美卓乐?)起效迅速,抗炎活性平稳强大,长期服用安全性高,因而是较理想的临床治疗选择。

其药理学特性与优点包括:① C6α甲基化使甲泼尼龙亲脂性增加,组织穿透性增强,可快速到达作用部位;② 甲泼尼龙的C11羟基化使其无需经肝脏转化,从而不增加肝脏负担,亦不会因肝脏原因而影响药物疗效;③ C1=C2双键使甲泼尼龙抗炎活性增强,而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减弱,水钠潴留等不良反应较少;④ C9α未氟化使甲泼尼龙对HPA轴抑制作用弱、肌毒性小且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进一步减弱;⑤ 甲泼尼龙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剂量呈线性相关,临床可依据线性关系预测由于激素剂量改变而引起的血浆游离GC变化,进而判断药物剂量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影响;⑥ 甲泼尼龙血浆清除率较稳定,血浆清除率不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因此长期应用疗效稳定;⑦ 清晨1剂顿服的使用方法,既可最大限度降低甲泼尼龙对HPA轴的抑制作用,又不影响其疗效;⑧ 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强度优于其他同类药物(图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各学科中的应用风湿性疾病所有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均可应用GC控制其活动性,最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需注意的是,经典GC应用禁忌证(包括严重精神疾病、活动性溃疡及新近胃肠手术、糖尿病、妊娠期、重症高血压、耐药性细菌及真菌感染不能控制者和水痘、皮质醇增多症、骨质疏松等),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时则变为相对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应用GC。

肾脏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是众多肾脏疾病的重要共同发病机制。

由于确切而强大的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GC在肾脏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GC的疗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肾脏病的病因及病理类型,剂量大、疗程长是GC治疗肾脏病的特点之一。

故临床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遵守疗程与方案,密切预防并监测GC副作用的发生。

呼吸系统疾病用GC治疗呼吸系统急症时,需遵循"3L"原则,即用药不可太晚(Late)、剂量不可太低(Low)、疗程不可太长(Long)。

此外,还应注意多静脉用药及药物配伍禁忌等。

如并发感染,应同时采取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措施。

短期治疗时,选择起效快、抗炎能力强、排泄快的激素(如甲泼尼龙);治疗时间一般<10天;无激素依赖者可很快停药。

长期治疗时,选用抗炎能力强且HPA 轴抑制力较弱的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清晨1剂顿服或隔天疗法;维持治疗时选择最小维持剂量。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理想的GC应具以下特点:肺泡上皮衬液中的分布容积大、浓度高及滞留时间长,肺沉积率高,且抗炎能力强而水钠潴留少的激素(如甲泼尼龙)。

血液系统疾病因具免疫抑制及骨髓造血刺激功能,GC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首选治疗药物,也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药物。

研究显示,甲泼尼龙治疗成人ITP的疗效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似,起效显著快于口服皮质醇,且无副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GC是控制克罗恩病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中、重症患者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型患者。

消化系统疾病使用GC的适应证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对可能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高危患者(≥60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有消化道溃疡史;幽门螺杆菌阳性),在使用GC前需采取胃黏膜保护措施。

感染性疾病 GC可减少感染所致严重炎性反应,预防由于渗出、粘连引起的后遗症等。

感染性休克时,GC可增加血管平滑肌对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缓解重要脏器缺氧状态;对抗毒血症,控制过高体温;改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促进三磷酸腺苷(ATP)生成,纠正能量低下所致细胞水肿等。

严重休克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GC可起替代补偿作用。

儿科疾病儿童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患儿除与成人在使用剂量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具其特异性。

首先,长期、全身应用GC可抑制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故尽量用短效或中效GC,避免长效GC(如地塞米松);如需长期使用,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并在用药期间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明确GC非解热镇痛类药物,勿当退热药使用。

最后,儿童计划免疫频繁,应注意GC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计划免疫效果的影响。

峰会参会专家对GC及CHANGE活动的期望CHANGE授课内容简介题目内容编者GC临床总论GC的来源、分类、生理学和药理学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以及GC使用总原则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曾正陪教授GC临床应用对策不同GC的剂型和特点如何合理选择GC适应证、剂量、疗程及药物化学结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不同GC间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GC制剂的特点和给药途径;GC用药注意事项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曾正陪教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大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强教授GC在不同疾病领域中的合理应用GC在呼吸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风湿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肾脏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感染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血液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消化疾病中的合理应用GC在内分泌疾病的合理应用GC在儿科疾病中的合理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胡红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秘书长曾小峰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明辉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施光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江滨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厉有名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曾正陪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何晓琥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李彩凤教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秘书长曾小峰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CHANGE 活动09年总体计划:继续医学教育① 根据08年CHANGE项目会场反馈建议,核心组专家对讲义进行及时修改与更新;② 教育形式以课件培训+分组讨论+经典病例分享为主;③ 对CHANGE大课堂进行扩容,增加城市巡讲数量;④ 启动"旗手计划",对中青年专家进行系统培训,为CHANGE活动培养后续讲者;⑤ 开展"院内大课堂"活动,将CHANGE活动延伸至各级医疗机构内部。

网络教育中心① 线上授课,学习CHANGE课件,并通过自测题目等方式获取学分证书;② 互动答疑,专家以留言板的形式对会议现场及线上问题进行解答;③ 热点专题,向网络学员征集激素治疗相关病例及评论,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及专家点评;④ 文献资料,通过检索,可得到所需GC相关研究资料、论著等。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预计2009年CHANGE大课堂学员将增至6000~8000人次,院内大课堂学员达到10000~12000人次,并借助网络覆盖国内更多的临床医师。

曾小峰教授指出,以医院为单位的学术活动,即CHANGE院内大课堂和网络教育中心,是09年CHANGE项目的创新点及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内科医师积极参与。

大会总结王海燕教授指出,CHANGE项目作为GC临床使用教育平台,将GC相关知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以多学科为背景、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充分交流。

随着细胞毒等药物的迅速发展,通过科学联合用药,GC临床应用具有更多灵活性与可调控性,从而将GC抗炎、免疫抑制功能发挥到最大,同时又使其副作用降至可控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