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
第三单元:《分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1.融合具体内容情境与直观操作方式,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认知分数,能够恰当用分数叙述图形或直观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
数的互化。

3.积极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展开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介绍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提升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化解具体内容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分数科学知识化解一些直观的实
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与挑战性。

【教材理解】
在三年级下卷教材中,学生已经融合情境和直观操作方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
重新认识了整体“1”,初步认知了分数的意义,能够认得、念、写下直观的分数,已经
可以直观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够初步运用分数则表示一些事物,化解一些直观的实际
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重新认识和认知分数,自学分数的再重新认识、
分数与乘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及通分、
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科学知识。

兴慧第一课时:《分数的再重新认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融合具体内容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材认知】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
求解分数。

教材先精心安排了“拎铅笔”活动,并使学生体会同样就是“1/2”,铅
笔的数量可能将相同,也可能将相同,这是因为旧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相同。


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挂一挂或者图画一图画去解决问题。

然后,教材又精心安排了一
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进行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则表示的具体内容数量也相同,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分数的重新认识。


学时,教师必须创设多样的情境,鼓励学生利用直观进行充份的交流,学生如果认知存有
困难,可以用挂一挂或图画一画等方式去协助认知。

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情境,也可以再
找寻一些具体内容的情境非政府学生交流。

“图画一图画”就是利用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
形的1/4都就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这样的自学活动,既有助于增进
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教师必须先使学生自己
图画一图画,再非政府学生展开交流。

第二课时:《分饼》【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够恰当读取假分数、带分数,介绍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材认知】
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
说是比较抽象的,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探索理解。

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
个人,每人分到1/4,再结合3个1/4是3/4来理解;第二种分法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来帮
助学生理解,就是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1/4的饼,合起来就是3/4。

第二个活
动是“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展开,也有两种不同的分法,
即1张饼、1张饼分和先分8张饼、再分1张饼。

在此基础上,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再介绍带分数。

这里的教学着力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和特点,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由学生自己来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可以让学生
用自己的话去定义。

带分数必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了解,不要全然把三种分数同列教学,防止导致分数可以分成3类的错觉。

至于9/4与二又四分之一的成正比关系,必须使
学生融合具体内容情境体会,教师不须要过早表明转变方法。

试一试
使学生在观测比较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过程中,辨认出它们的特点。

即为真分
数大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大于1。

练一练第1题
通过用假分数与带分数则表示同一幅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第3题
使学生在□里填上假分数、带分数,有利于学生认知分数的数序,并进一步体会假分
数与整数、带分数的关系。

这里并不等于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意义去填上,而不是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去填上。

第三课时:《分数与乘法》【教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乘法的关系,积极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认知假分数
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可以恰当展开互化。

【教材认知】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
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3=7/3。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
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引
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在归纳出关系式后,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这个关系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分母能不能是0?”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来理解,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
分母也不能是0。

试试看第2,3题
这两题是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可
以有多种思路,教材分别提供了两种互化的方法。

在开展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的基
础上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结合直观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教师可以增加几道整数与带分数互化的题作为教学的第
一层次,再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教学。

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学生只要
学会用一种方法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作过高的要求。

练一练第4题
本题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1)题学生容易理解,15÷5=3(个);第(2)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用分数表示商,4÷5=4/5(千克)。

课堂教学活动
本活动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度量单位的理解。

具体操作时,让学生剪一张长方形纸条作为度量单位,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再
去度量某些实际物品的长度,多余部分要让学生学会用分数来表达。

如测量书的长度,测
量前先估计一下,大约3张纸条的长度,度量后得到是三又四分之一张纸条的长度。

第四
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1.经历积极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认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测、操作方式和探讨等自学活动,体验数学自学的快感。

【教材认知】
教材先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
中的阴影部分,并借助图形的直观找出相等的分数,第二个活动也是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
观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

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
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成正比关系,并为观测、辨认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更多多样的
学习材料。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观测这两组成正比的分数,找寻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
化规律,并进行充份的交流探讨。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坐或除
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维持不变”。

教材特别强调的就是性质的积极探索过
程以及用语言准确地则表示性质。

教学时,教师可以按教材的学习材料非政府学生积极开
展折纸、写下分数等活动,找到成正比的分数,再非政府学生展开观测、探讨,辨认出、
概括性质。

教师也可以赫格尔材料导入成正比的分数,例如谈“孙悟空分桃”的故事等。

在非政府学生展开讨论时,容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展开定义,例如“我辨认出3/4=12/16,分子、分母都乘坐4,获得的分数大小维持不变”“我辨认出8/12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4,等同于2/3”等。

学生抒发时,教师必须配以适度的板书。

在鼓励学生概括总结性质时,
还要鼓励学生探讨:分子、分母都乘坐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能无法就是0?为什么?在
得出结论性质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分数与乘法的关系以及乘法中“商维持不变”
的性质,去认知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交流科学知识间的联系。

第五课时《打听最小公因数》【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打听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认知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的意义。

【教材认知】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材用
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
数学思考。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
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
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对于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除
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的方法,如求15和50的公因数,可以先找
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这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
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

教材中找“公因数”的方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
通俗易懂,便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