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王冠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王冠永
发布时间:2023-07-05T07:38:18.44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6期作者:王冠永
[导读] 目的探究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高青县青城卫生院中医科山东淄博 256300
【摘要】目的探究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样本研究,以随机分组原则划分,每组30例。
对照组在符合一定条件后开展步行训练,观察组在肌张力恢复的情况下落实步行训练。
对比2组训练前后的各评分,也比较步行能力。
结果在训练前,BBS等相关评分无明显不同,在训练后差异显著。
并且,步行能力均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对于偏瘫患者而言,选择适合的步行时机与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尽早达成对患者的步行训练,有利于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提高,能够加强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步行训练;偏瘫;康复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普遍,体力运动量减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比例增加[1]。
也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出现显著提高。
在患者发病后,会产生对其神经细胞通路与运动传导功能的影响,躯体主动控制能力下降,肌张力出现变化,发生偏瘫情况。
而且,在发病后所产生的肌肉痉挛等异常表现也会导致下肢功能受到作用,形成平衡障碍,致使该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降低。
偏瘫的产生影响患者重新回归于家庭、回到社会,也会产生对自身其他部位功能的发挥。
步行能力康复为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关键内容。
异常运动模式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血管功能下降、跌倒等[2]。
因此,应采取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的运动模式,通过步行训练实现对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女20例、10例,年龄(61.7±2.2)岁。
观察组男女19例、11例,年龄(61.9±2.4)岁。
对比2组年龄等,无显著差异,可比较。
1.2方法
2组患者都接受基础治疗,包含控制血糖与血压,运用营养神经以及改善颅内血液循环的相关药物。
对照组患者应具有站立平衡高于3级,患肢可以支持一定体重、患者有着主动屈/伸髋、屈/伸膝、踝关节背屈功能的条件下才能够展开训练。
观察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不小于0级的情况时,由具有专业素养的康复治疗师指导落实步行训练。
具体内容如下。
健康宣教。
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教会其掌握相应知识,实现对偏瘫疾病的深入了解。
而且,也能够协助患者采取康复锻炼,提高配合程度。
坐位训练。
在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并未发生更加严重以及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应引导患者开展坐位训练。
患者可以保持侧卧体位坐在床边,侧屈躯干、颈部,让健侧腿达成对患侧腿的钩住,移到床边,应在患者小腿等位置进行推压,使患者坐起。
在此项训练中,应让患者双脚可以平稳落地。
在患者从不能坐位到不需要帮助就能够保证静止坐位的情况时,可以引导患者进行对姿势的调整,使患者实现重心移动,保持平衡。
步行训练。
应引导患者开展负重步行训练,每天应开展3次训练,最初时间可以相对较少,逐渐依据患者情况延长到半小时。
在患者训练过程中,需要达成对其的适当协助,以免患者发生跌倒。
患者在训练中可以先训练健腿,患侧膝应略弯曲,实现对站立的支撑,将健侧腿小幅度地向前迈出,加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也提高膝关节屈曲控制的能力。
在有效锻炼健侧腿后,可以让患者迈患腿训练,将其迈出,也对屈膝予以控制。
但是,若是发生难以将患腿迈出的情况,应适当地从旁正确指导与协助,使患者的患腿向前移动。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幅度要尽量小,也要观察对线,让患者维持正常行走的姿势。
在患者的每一次训练中,都要开展对其心率、血压的监测,如果患者产生头晕、胸闷等表现,需要及时的达成对训练的中止。
在必要情况下,应使患者接受相关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步行训练前后,开展对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评估。
利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得到患者步行速度、步长与步频。
达成对步行质量的科学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以t检验。
并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价值。
2.结果
2.12组训练前后各评分对比
在训练前,BBS等评分无显著差异,在训练后出现明显不同(P<0.05)。
详见表1。
表1 2组训练前后各评分对比(±s)
组别
例
数
BBS FMA MBI FAC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
观
察组
3021.17±4.9322.27±0.9718.23±3.9714.42±0.1926.35±5.2344.24±5.220.71±0.95 2.9
对
照组
3022.55±4.2712.45±0.3818.01±4.219.15±0.3626.00±5.6526.64±6.130.69±0.83 2.2 t 1.1551.620.2070.910.2411.970.089.4 P>0.05<0.05>0.05<0.05>0.05<0.05>0.05<0.
2.22组步行能力对比
通过表2可知,在步行能力比较中,均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明显(P<0.05)。
表2 2组步行能力对比(±s)
组别
例
数
最大步行速
度/(m/min)
步长/cm步频(步/
分)
观
察组
3070.57±29.7568.15±21.31108.54±36.21
对
照组
3052.32±34.1452.91±19.6272.10±20.34
t 2.20 2.88 4.80
P<0.05<0.05<0.05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发展,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率发生提高。
但是,致残率依旧较高。
对于此类患者,依旧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偏瘫为患者同侧上肢、下肢肌肉瘫痪,有可能发生同侧面部肌肉或者是舌肌瘫痪,患者生活、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因为该疾病的病情复杂、病程相对较长的特点,治疗难度发生明显提高。
偏瘫会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不仅限制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也发生受损,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4]。
总之,对于偏瘫患者采取早期步行训练,有利于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康复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琳,马亮.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9):228-231.
[2]秦倩倩. 电刺激康复技术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
药,2019,26(19):40.
[3]赵亚利,张博华,李志贤,胡玉松,周勇,范金阳.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07):976-97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