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鉴知识讲座
一、编纂年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年鉴的功能与作用
1.关于年鉴的性质及特色。

年鉴的性质,这是一个涉及年鉴编纂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年鉴界已探讨研究了20多年,取得了不少成果,基本达成了共识:中外学术界一致认为年鉴是以编年体书写的按年度连续出版的资料性文献。

这句话包涵三层意思:(1)年鉴是资料性文献;(2)年鉴是按编年体撰写的;(3)年鉴是按年出版的,所以又有“年刊"之称。

2006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令第467号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给地方综合年鉴下了科学的定义: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一般年鉴都具有三大特色:(1)地域特色。

今天讲开发区年鉴即开发区特色,开发区年鉴要编写与其他市县年鉴不同的地方特色来,要具有开发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

(2)年度性特色,所谓年度性是指逐年连续出版,而且各卷原则上只选取上年(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所发生的各种大事、要事、新事以及相关的资料、信息和数据。

从年度角度看,年鉴与报纸、期刊等比较,是完全不同的。

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各种年鉴并不是都符合年度性要求的,这种跨年度的编纂方式是与年鉴的本质属性不吻合
的。

当然,作为创刊号的第一本年鉴,可以采取这种变通的编纂方式,但以后各卷不能如此。

年度性是年鉴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年鉴的生命,丢掉了年度性,也就抛弃了年鉴本身。

(3)资料性特色。

如果说,年度性是年鉴的生命,那么资料性就是年鉴的血肉。

资料性也是年鉴的本质属性之一。

对资料的选取和记载要求很高很严。

至少应该做到全(全面性)、新(内容新)、精(精练)、特(特别、特大)、实(实实在在的东西)五个要求。

年鉴内容的最大特色,是突出一个“新”字,年鉴与其他文献最大的区别、或说其最大优点是“按年度连续出版”。

因此,年鉴是最能及时收录新学科、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新事物、新情况、新发展、新特点、新道德、新风尚、新困难、新问题的资料文献。

2.年鉴的重要性、必要性。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的谈话时讲:“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

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他老人家就意识到了编纂年鉴的重要性、必要性。

可以说年鉴的出版,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各级各行各业对信息资料日益强烈需求应运而生的。

我国最早出现具有现代性质的正式以“年鉴"命名的第一本年鉴,是1909年创刊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到1949 年新中国建立前的40年间,全国出版的年鉴据专家考证只有100种左右;从1949年1O月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的近30年内,全国共出版新书32万种,但公开出版的年鉴不过十几种,到“文化大革命"1O年期间,只剩下1973年开始出版的翻译美国的《科学年鉴》1种。

这一情况说明,我国过去对年鉴这种出版物并不重视。

举一件事实也可说明这种现象:1979年出版的新版《辞海》(修订本),在全书11 万条词目中,竟然找不到1条“年鉴"这个词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从1980年起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这一年全国公开出版的年鉴,按出版时间顺序,4 月出版了《世界经济年鉴》,6月后先后出版了《自然杂志年鉴》(1981年起改名《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百科年鉴》和《中国出版年鉴》,再加上继续出版的《科学年鉴》,共有6种年鉴出版;从1981年开始,年鉴出版的种数就以几何级数逐年成倍增长,到1985年仅5年时间就突破了100种,至1993年3月底统计,全国年鉴出版总数已达640种(其中由地方志系统编辑出版的年鉴1993年底统计有462种)。

据《年鉴通讯》1998年第1期报道,到1997年底,全国年鉴总数已有1300多种。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年鉴出版总数有望突破2000种。

以上数字说明一个事实:在我国年鉴发展史的90年间,
前70年才出版100多种,而近30年则出版了2000多种,
这充分说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年鉴事业的巨大变
化。

现在,全国性的年鉴已基本上达到主要的学科和业务部
门都有年鉴问世,省级年鉴除个别省、自治区外均已出版,
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有了年鉴,省以下的年鉴也有很大发展。

近年来,还出版了电子版年鉴和年鉴光盘。

3.年鉴的功能与作用。

江泽民同志主持上海工作时为《上海经济1983~1985))
《上海经济1983~1985))是《上海经济1949~写的序言上讲:
1982))的延续,它将与今后每年出版的《上海经济年鉴》相
衔接,组成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上海地方经济史略。

它的出
版,为广大读者研究上海提供了近三年经济发展的大量资
料,又为兄弟地区经济部门深入探索上海提供了充裕的信
息,也为各工商业家、金融家、经济学家和港澳、台湾同胞
以及海外侨胞了解上海提供了可靠的情报,相信它会很好地
发挥投资决策的咨询工具作用……朱镕基1991年为《上海
经济年鉴》写的序言说:《上海经济年鉴》是以一年为横断
面,生动地描绘了全市各行各业改革开放、生产建设的面貌,
是一部上海经济发展史。

它是我们已经走过的路程的写照,
从中可以温故知新,知往鉴来。

年鉴的功能与作用大体上讲
有这么几点:
(1)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不论是哪一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县级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为了实施正确的领导、科学的领导,常常需要作出一些决策,而要作出正确的决策,除了必须以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决定和指示等为依据外,还必须迅速了解各方面最新的实际情况。

怎样了解呢?走访、开会、调研,是很好的方法,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读报、看文件,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当今报刊和文件又何其多,而且一时又难以查找,也很难立即奏效。

只有年鉴在手,才可以作为决策的可靠参考和依据。

因为年鉴“集万卷于一册,缩一年为一瞬”,翻检又很方便,随时可翻检到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料和数据。

各种年鉴都相对完整地收录了本业务范围内应该收录的内容。

一个新上任的领导人,要迅速全面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最新情况,年鉴的参考和便览作用就更为明显了。

(2)为各行各业提供咨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中翻检到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把它当成自己最好的顾问和助手。

《山西年鉴》全书设27个栏目,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可寻找到自己行业发展的最新资料、数据,可以很好地为
各行各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

(3)为科研和教学服务。

年鉴以其“全”(全面性)“系”(系统性)“新”(新进展)“强”(强化了信息)的特征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线索,是科研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百科年鉴》以其收录当年全国的“大事"“新事"“最新信息资料"而成为全国各种层次的科研和教学部门,开展工作研究必不可少的案头工具书,还有《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不仅每年都有学科专题论文索引,而且还有新书书目,各专业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研究动态,甚至还包括香港、台湾的动态及论著篇目。

这对于科研人员是十分宝贵的,既可避免重复,又可扩大参考范围,找到资料线索,还可通过各类专业年鉴得知发表成果的学报和出版社。

年鉴是许多科研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4)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乡土教育提供生动材料。

年鉴在记录物质文明建设最新成就的同时,也忠实地
记录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创下的光辉业绩。

介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公布有功单位、有功个人和先进集体名单,而且设有“人物”栏目,介绍各条战线的新闻人物的先进事迹。

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是生动的教材,使人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激发起广大群众建设家乡
的热情与勇气。

(5)年鉴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媒介。

年鉴提供全面的、准确的、翔实的信息,不仅为地区、国内所需要,而且可以为华侨、台湾同胞和国际友人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促进对外开放做出贡献。

国外的许多经济贸易和文化界人士,就是通过我国在国内外所出版的年鉴了解我国各行业和各地的情况,从而发展和扩大同我国的经济技术贸易活动的。

(6)为编纂和续修地方志书积累资料。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考辩方志渊流,梁启超曾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鲁《春秋》……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见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地方志书的编纂延续至今已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

以数量而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地方志存世有1万余种10余万卷。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7年,国务院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志编修工作因故中断。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书编纂重新启动。

截至2005年,全国首轮修志已出版5000余部。

为保障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5月1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即日起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将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7)为广大读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或咨询。

年鉴还有很多便览性内容,可以为广大读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和咨询,例如要了解各国各地区情况,我国与外国建立的友好省市,历届奥斯卡金奖的得主,历届奥运会情况,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就等等,利用年鉴远比查找报刊要便捷许多。

现在兴起的旅游热,年鉴也能起很大的作用,每到一地,翻阅当地年鉴,就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名优特产。

不难看出,年鉴的功能与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年鉴知识的普及,其功能和作用将起来越明显。

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年鉴的功能与作用将越来越大,人们查阅起来也更加便捷快当。

二、年鉴的文体、文风,年鉴条目的撰写
1.年鉴的文体。

除“特载"中的工作报告和专文等外,文字说明部分,是一种兼有说明文与记叙文的特点并以说明文为主体的文体。

其特点:一是客观的反映事物,作者只能原原本本地陈
述事物,观点则隐藏在事实之中,用事实说话,不能倾注任何主观见解;二是用实录的方法,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将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面貌展现给读者,虽然要求有可读性,但并不要求具有审美价值,只需“白描"即可;三是平铺直叙,不宜于作穿插描写或写对话;四是只能写一些广大读者了解的知识、信息、资料,而没有必要详细地介绍本部门业务上的具体经验与做法、找出差距与缺点、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与打算等等。

年鉴与新闻报道不同。

新闻报道要及时地报道几个小时,一天或较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为此,就要抢时间、抢“镜头”,把最新的消息最迅速地传达给读者。

为了写得生动,其写作方法也是比较灵活的,可描写景物、可抒情议论、文章结构不拘一格,同时写几个人物,可有不同的写法。

而年鉴是写一年内新发生的变化,要综述一年内的情况,文字要求精练;即使一条一事,平铺直叙,其行文格式也比较拘谨。

年鉴与工作总结不同,工作总结是给上级领导和本单位职工看的,同时具有积累资料的作用,主要是总结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和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年鉴则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的。

它主要是向广大读者介绍有用的、翔实的知识、信息、资料。

2.年鉴的文风。

(1)资料、数字要准确、可靠。

年鉴资料事实要准确,概括性的语言要恰如其份、数字也要准确,这样才能有使用价值,具有权威性。

概念模糊、数据失实,在年鉴中是不允许的,“也许”“大概”“如果”“可能”“不久以前”“近些年来”“成倍增长"之类的词语在年鉴中是不宜使用的。

(2、)语言要规范、逻辑准确、语法正确。

年鉴的语言要符合社会的语言规范,即符合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

行话、俏皮话、地方话等在年鉴中是不宜使用的,行业里通用的简称在年鉴中也不宜使用,因年鉴是给全社会看的,不是只给哪个行业看的,另外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含义,一定要注释明白,不然若干年后,自己行业也弄不清楚了。

(3)用语要简捷。

要删去所有不含信息量的语言,如议论、抒情、发表感想、表达感情以及“穿靴戴帽”重复,拖拉冗长、空话、套话、大话等等,年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就需要以最简练的文字、最精炼的篇幅,使广大读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信息和资料。

(4)用词要朴实、庄重、流畅。

年鉴用词要不夸饰,不玩弄词藻,不结屈费解,不能动辄就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首创”“世界一流”“巨大
贡献”“重大作用”之类的过头话,尽量留有余地;也不能说用“誉满全球”“物美价廉”“别具一格”之类的广告性语言。

(5)用语要明了。

年鉴用语要清清楚楚、痛痛快快、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不拖泥带水。

也不用大长句,倒装句之类的引词式语言。

(6)适当讲究文采。

年鉴的文字虽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那么多形容词、不要那么多修辞手法,但也并非完全不讲文采。

在不妨害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讲点文采,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兴味也是应该的。

2.条目的撰写。

(1)综合性条目。

年鉴的综合性条目,是综合记述一个地区、部门、行业、学科发展全貌,或综合反映社会生活中某方面重要情况的条目,它承担宏观反映相应社会领域的任务,主题标引的面有多宽,其内容概括面就得有多宽,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纵深感。

以开发区年鉴2008卷为例:综合篇“山西省开发区2007 年经济运行情况”其反映面就是全省开发区经济运行的综合性信息:各项经济指标、招商工作、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建设、配套设施使用、并附有各开发区收入、
产值、进出口额、利用外资等表格、综合性条目的选题选材是全方位的、同一主题的任何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层次的材料都不应疏忽。

在此基础上,运用浓缩信息的各种手段,如概括、总结、归纳、将分散、杂乱的信息熔炼成集中、系统的信息、综合展现事物的全貌。

综合性条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综述(概述)、概况和综合记事等三种类型。

它们都承担着宏观反映事物的任务,都有综合性、概括性强的特征。

但综述条目偏重于揭示年度内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趋势、概况条目偏重于勾勒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综合记事条目则是着重记载某类重大事物和其他重要信息。

由于反映的着重点不同,这三种条目在选题选材,内容要素等方面也有所区别。

①综述条目。

年鉴的“综述",是一个部门或其他社会领域整体情况的综合和概述。

“综述”的设置,各家年鉴不尽相同,有的直接以综述命名立目,如山西年鉴地市县栏目分别设立综述条目,综合概述相应领域的总体情况;更多的年鉴则设置综述分目,比如《开发区年鉴·发展篇》“山西晋城经济开发区”由一个条目群组成“经济指标”“重点项目”“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机关建设”反映了晋城开发区的整体面貌。

综述条目既具有综合性条目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
性。

它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二是“述”。

综即综合概括,述即适当分析与评述。

一个部类的综述,通常在宏观上概括部类所属行业年度内的全部重要情况,居高临下,将各有关方面的新成就、新进展、新经验、新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浓缩展现。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为读者提供既系统又精辟的信息资料。

综述条目的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选题选材具有整体集合感。

从系统观点看,“综述”的一组条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其选题取材,无不体现整体性联系的特点。

综述条目在选题立目上,比其他类型条目更为讲究。

需要立足于宏观的高度,纵观全局,对部类内各个行业的情况作通盘考虑。

不仅考虑单个条目的内容安排,还思考整个条目群的布局;不仅突出每个条目的特色,还注意到条目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广泛占有材料,全局在胸的基础上,再仔细筛选题材,反复权衡,从而确定主题的选弃和材料的取舍。

这样,才能使一组综述条目,从整体上看,构成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其题材不致于有大的疏漏,从个体上看,其内容既围绕主题、又各有侧重和特色。

综述一般以分目出现,下设若干几个条目,这几个条目自然合成一体,既体现了综合概括的要求和年度特点,又注意到各个条目之间的有机联系。

b.内容记叙紧扣“综合概括"四个字。

综述条目,无论
是介绍本部类所辖行业的基本情况,还是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都应当体现综合概括的要求。

每一个综述性条目,在内容上都应是面上全部重要情况的综合概括,上级部门及本系统行业针对某项工作制订了哪些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哪些成绩和效益等等,涉及点上的情况也经过综合概括,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

c.实事求是,适当评述,综述条目与其他一般记事条目的区别在于,它从标题到内容都具有评述性。

当然这种评述是谨慎的、实事求是的,文字也应当十分妥切,一般只用“两句话",仅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提纲挈领,突出特点。

一个部门的工作虽然庞杂,但总有其纲要重点,与往年相比也有其独特之处。

把握住纲要特点,条目记述的情况自然就有了灵魂,如讲国内贸易市场、零售商品情况是这样概述的:市场基本特点:一季度旺盛、二季度平淡、三四季度疲软或回升”寥寥数语,即综合概括出全年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②概况条目。

“概况”,作为条目,在年鉴中承担记载相应社会领域全面情况的任务,是一个部门、行业基本面貌的概括和综合。

它对于增强年鉴的综合反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年鉴要设立概况条目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全面性;二是概括性。

全面性是“概况”题义的基本要求;概括性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
方法和手段。

一个行业的“概况”是行业总体面貌的缩写。

它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年度内该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他重要信息。

读者查阅“概况”后,即使无暇阅读该栏目的其他条目,也能掌握该行业的基本情况。

当然,“概况”也并非事物巨细地兼收并容。

由于事物无限而篇幅有限,概况条目必须用概括性对全面性加以制约。

即运用浓缩信息的各种手段,对年度内发生的全部重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尽可能少的笔墨将其基本状况和特点勾划出来。

概况条目的全面性和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a)内容要素齐全,资料完备。

概况条目要在宏观上反映行业的全面情况,其内容必须具备四个要素:①行业基本情况;②年度内实现的主要指标及取得的主要成绩;③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④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要素是公布家底,具体内容包括行业直接管理和归口管理的单位、员工总数、固定资产原值、净值、生产或服务领域,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等。

这一层内容不管当年有无变化,均如实记录,使其具有连续性。

第二个要素是介绍成绩,包括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突出成就,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获得重大表彰、奖励的简要情况等。

这层内容是行业发展速度、水平及效益的集中体现,每年均精选收录,其中一些基本数据和用于说明某种观点的数据,还要进行纵横比较,以便读者使用。


三、四个要素是总结行业发展的特点及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揭示行业存在的问题。

这四个要素,既见指标数据,又见活动情况;既见成绩,又见问题。

体现了“概况”题义所要求的全面性。

(b)表现手法概括、简约。

一个行业的情况涉及多方面,各种素材不可胜数。

因此,“概况”的表现手法十分讲究概括和简约,避免言之无物和过分铺陈。

首先,“概况”的信息是经过综合概括和筛选的信息。

“概况”与一般记事条目有所不同,后者的内容是记述具体的事物,要求事主、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和结果等内容要素不但周全,而且尽量具体。

而前者的内容是行业的概貌,一般只能给人们了解该行业的第一印象,或者提供有关该行业情况的若干线索。

所以“概况"在介绍行业基本情况时,一般只选择读者较为关注的行业家底数,如全行业的企业、员工总数,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生产经营领域及其主要产品等,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业、产品结构,固定资产构成要素等更深层次的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通常则舍去或从略,必要时以单一条目记载。

其余各要素对信息的处理也大体如此。

其次,“概况”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一方面,“概况”的语言材料主要来自对全行业或行业重要方面的综合分析和集中概括,而不是来自对某项工作,某次会议,某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