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2课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12课课堂笔记
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筹(chóu):筹备、筹划。
例如“筹集物资”。
- 矜(jīn):矜持。
文中“矜持不苟”形容庄重、严肃,一点也不马虎。
- 俘(fú):俘虏。
- 镯(zhuó):手镯。
- 吓(hè):恐吓。
这里读hè,表示威吓的意思。
- 裆(dāng):裤裆。
- 企(qǐ):企业、企图。
文中“企望”表示希望。
- 彼(bǐ):彼此。
- 褂(guà):大褂。
2. 多音字。
- 吓:
- xià,如“吓人”,表示使害怕。
- hè,如“恐吓”,表示威胁、吓唬。
3. 词语理解。
- 清贫:生活清寒贫苦。
文中指共产党员方志敏的生活非常简朴,没有多余的钱财。
- 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与“清贫”相反。
- 矜持不苟:庄重严谨,毫不马虎。
- 舍己为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段)
- 点明主题,直接说明自己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表达自己的“清贫”。
2. 第二部分(第2 - 8段)
- 叙述了方志敏被俘时的一个具体事例。
两个国民党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搜出钱财,结果一无所获,只搜到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通过这个事例表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和廉洁奉公。
3. 第三部分(第9段)
- 再次强调“清贫”对于革命者的意义,这是一种美德,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三、文章主旨。
1. 主旨概括。
- 本文通过叙述方志敏被俘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的事例,表现了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念、矜持不苟的高尚情操和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美德,同时也反映了“清贫”这一品质在革命者身上的重要意义。
2. 思想内涵。
- 在当时的革命环境下,革命者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们坚守清贫,不为金钱所动。
这种清贫不是贫穷和寒酸,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四、写作特点。
1. 通过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 文章选取了方志敏被俘搜身这一典型事例。
在搜身过程中,国民党士兵满以为能从方志敏这个共产党的大官身上搜出许多钱财,然而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通过这一具体的情节,生动地表现了方志敏的清贫和廉洁奉公的品质。
2. 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 文中对国民党士兵的语言描写很有特点。
如“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生动地表现出国民党士兵贪婪、凶狠的嘴脸,与方志敏的矜持不苟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方志敏的语言也表现出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如“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简洁有力地表达了革命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