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AY135: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发病与病机(二)阴阳失调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DAY135: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发病与病机(二)阴阳失调
病机
阴阳失调,即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因此,阴阳失调,是中医学的基本病机之一,是人体阴精、阳气等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知识点:
阴阳失调病机,是以阴阳的属性,阴和阳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的理论,来阐释、分析、综合机体一切病理现象的机理。
形成了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等主要内容。
阴阳失调的各种病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进退和邪正的盛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随时观察和掌握阴阳失调病机的不同变化,方能把握住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
1、阴阳盛衰(1)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即阳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阳偏盛,阴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阴偏盛。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
阴和阳相互制约,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阳偏盛必然会制阴,导致阴偏衰;阴偏盛也必然会制阳,导致阳偏衰。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①阳偏盛阳偏盛,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邪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
如壮热、面红、目赤等等,即是阳偏胜的具体表现。
“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耗伤阴液。
但从病机上必须区分阴的相对虚和绝对虚两类。
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亏,这就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②阴偏盛阴偏盛,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偏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胜,就出现寒象,所以说“阴胜则寒”。
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阴偏胜的具体表现。
“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伤耗阳气。
从病机理论来说,虽然也可区分为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是,由于阳主动而易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
所以,实际上在阴偏胜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或绝对的损伤。
(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这里所说的“精气夺”,实质上是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均可区分为阴、阳两类属性。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①阳偏衰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阻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不但可见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而且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②阴偏衰阴偏衰,
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2、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则称之为阳损及阴。
应当指出,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因此,一般说来,无论阴虚或阳虚,多损及肾的阴阳,在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产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3、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
形成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主要是在病变过程中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虚弱、不足的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理现象,即阴阳格拒。
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由于其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应属真寒假热之证。
(2)阳盛格阴是指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排斥,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应属真热假寒之证。
4、阴阳亡失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实际上即是这两大类生命物质互根关系的解体。
阴精亏竭,可迅即导致阳脱,而阳气脱失,亦可立即导致阴竭。
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
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由于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因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而诱发;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津泄,阳气骤虚而外脱等所致;而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则多由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
临床表现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是指机体由于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阴精亏竭,滋养濡润功能丧失,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由于外感温热,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或大出血,或吐泻过度,而耗伤阴液,或其他疾病快速消耗阴液所致。
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折、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
练习题:1、某女,4岁。
壮热烦躁,面红,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尿少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其病机是
A.阴胜则阳病
B.阳胜则阴病
C.阴虚则热
D.阳虚则寒
E.阴虚则阳亢
2、阳虚证的主要症状是
A.面色萎黄,四肢倦怠
B.时而汗出,动则加重
C.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D.畏寒肢冷,面色白
E.呕秽水泻,脘腹胀痛
3、身热反不恶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病机属于
A.阴阳格拒
B.阴阳互损
C.阴阳亡失
D.阴阳偏盛
E.阴阳偏衰
答案与解析:
1、B
'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
但从病机上必须区分阴的虚损程度。
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亏,这就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B对)
2、D
本题考查的是阳偏衰的临床表现。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机变化。
阳虚则寒,不但可见到畏寒肢冷、面色白(D对)、舌淡、脉迟等寒象,而且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面色萎黄,四肢倦怠(A错)为脾气虚证的症状。
时而汗出,动则加重(B错)是心阳虚与心气虚证的共有症状。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C错)是亡阳证的症状。
呕秽水泻,脘腹胀痛(E错)是脾胃不和证的症状。
3、A
本题考查阴阳失调病机。
阴阳格拒(A对)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表现为真寒假热的病机变化。
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阴阳互损(B错)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机制。
阴阳亡失(C错)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变状态。
阴阳偏盛(D错)又称“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阴阳偏衰( E错)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小周药师说:
本节主要是掌握阴阳失调代表性的临床表现。
阳偏盛:壮热、面红、目赤
阴偏盛:形寒、肢冷、舌淡阳偏衰(阳虚):面色㿠白、畏寒肢
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阴偏衰(阴虚):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亡阳:临床表现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
亡阴: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折、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