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跳跃性与意象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的跳动性与意象确定性
这里讲的跳动性,是指词诗词中各个句子之间甚至各个意象之间,看起来好像是由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由这一句跳到另一句,中间缺乏过渡。
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各句之间跳动性很强。
假如用一般语言来说,其字面上的意思,也许得这样说:"当年,我在江南、扬州一带飘泊,不拘小节,放浪形骸,常常游山玩水,纵酒为乐,无拘无束。
还沉溺美色,观赏细腰轻快的美女、能歌善舞的佳人。
十年之久,我才醒悟,那真是一场梦啊。
一生声名丢失殆尽,得到的只是由青楼女子贿与的薄幸之人的称号。
实在可叹可悲。
”可这样写,也就不叫诗了。
像这样句间跳动的诗,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词和词之间由于省去关联词而形成跳动的,也不是少数,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老病月孤舟”等都是。
杜甫的《绝句二首》的另一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也是这样的意象组合。
短短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就像电影里里蒙太奇的手法一样。
镜头之间留下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依据生活的规律、阅历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意象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必需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意象才能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营造出好的意境来。
意象组合的目的就是营造感人的意境。
因此必需在意象组合上下功夫。
前面提到过的《商山早行》、《枫桥夜泊》等名诗都是意象组合的典范。
下面再举一例。
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一作平沙)。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际。
”这首曲在意象组合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典范的典范。
前四句中一共有10个意象,除“夕下"二字外,都是名词并列,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
但我们感到联合得极其自然。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各是三个意象并列。
它们虽是不同的意象,各自都有着多种性质,也都有类似或相同的性质。
一旦把它们并列起来,人们就会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质,而舍弃其他。
这共同性质就是萎缩、凄凉、饥寒、劳瘁。
而这正是这首名曲所表达的主旨- 羁旅之愁思。
第四句“夕阳西下”这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
其次句”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三个意象并列。
而这三个意象并列造成的气氛却是暖和、幽静、安逸。
看来好像有点不协调,可正是这个不协调却又从反面衬托了游子无所归依的愁思。
在经过上面的渲染反衬后,最终一句画龙点睛,断肠人在天际,境界全出。
意象确定性是指诗歌的意象常常有固定的含义。
如古典诗词中常用松、竹、梅等形象来表坚贞高洁的品质。
下面举几例。
月亮在我们国家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由于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家乡更明,由于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家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伴侣的深切思念。
此外还有“海提升明月,天际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始终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赞扬它顽强的品德,有人观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德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德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孤独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席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梅花在寒冷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仰慕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雪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闻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方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受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盼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状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 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纳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半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模糊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哀痛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孤独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
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动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识,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簟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诗歌的意境是打开作者情感的钥匙作者:魏海军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简洁激发读者的共鸣。
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或词人剧烈的主观思想感情(意)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进而在诗词中制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因此,鉴赏诗词,把握其意境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如何去把握一首诗或者词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呢?我认为,只要了解词人或者诗人在写作时塑造的意境,那么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怎样让同学建立起自己的意境呢?下面我们就作一下初步的争论:
第一,把握古人的审美习惯及常用意象。
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瀚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怫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等等。
在此基础上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诗词当中的“象” 并不是简洁的详细事物,而是作者把它给予了肯定的象征意义:如冰雪比方心志的忠贞、品德的高尚;对月思亲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以蝉喻品德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芜,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菊花一一坚贞高洁的品质;梅花一一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洁雪白;梧桐一一凄凉哀痛的象征;鹏鸽鸟一一离愁别绪;鸿雁一一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莲一一表达爱情;松一一坚贞高洁。
等等。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头的。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
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更揣摩、体会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当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奇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充满着阴冷气氛和灰暗颜色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际的游子思念家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洁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剧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其次,通过联想与想象塑造意境,用术语描绘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制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需具备的一种力量。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空中云浪翻滚,晓雾充满,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很多风帆在飘舞.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制造想象的表现。
反更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云涛滚滚,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在这里脚踏星辰,御风而行,身处混沌之中,景象朦胧,似真似幻。
把人和景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使意境雄浑开阔。
诗歌鉴赏中意境的形成只是鉴赏的第一步,此外还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出来。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 苍凉、雄浑、莽苍、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动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闹、高亢、繁华、淳朴、吵闹
清冷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芜、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 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当同学有了上述对环境的描述之后自然会去想象和联想,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画。
这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更近一步了。
第三,了解诗歌构建意境的一些方法,帮助意境的建立。
1、选取典型意象,营造动人意境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先选取,,寒蝉,,这个典型意象,寒蝉即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也代表离别,所以,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
“杨柳”与别情有关,“年年柳色,濡陵伤别”,自演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好像就具有了必定性联系。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的景象都特殊凄凉,难以忍受。
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2、想象构境,化虚为实
此法借用神话或梦幻来构造意境,以实笔写虚境,化虚为实,托怀寄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一开头先说古代传奇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行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宽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高大奇妙,写的富有奇妙颜色。
在进入诗歌的主体部分时,作者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月夜渡湖、著屐登山、山中奇景,这里既有浪漫主义的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这奇异的境界己经够惊骇的了,而仙山盛会把全诗推入高潮,这也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最终仙境悠忽消逝,梦境旋亦破灭,诗人最终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天外飞来之笔“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憧憬,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
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又如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此词目的在于抒写对亡妻的惦念,作者构建了一个梦中相见之境。
这样一来,作者无尽的哀思便表达得凄婉、真挚。
人鬼相见, 明显为虚。
但作者通过梦幻构造出相见之境,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更感受到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他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此词借用了往昔的神话传奇,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入其中,极富浪漫主义颜色。
此处作者借用神话为我们营构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3、借用诗境,变旧为新
此法借鉴前人诗境,或化用,或反用,或引申,由旧诗意境翻出新意境。
王沂孙《如梦令》写道:“妾似春茧抽缕,君似筝弦移柱。
无语结同心,江地落花飞絮。
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词中“春茧抽缕”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君似筝弦移柱”,宋人傅干注《东坡词》云“筝柱斜列,参差如雁”,李商隐《昨夜》诗“十三弦柱雁行斜”,又“蜡花长邃泪,筝柱镇移心”;“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贺《苏小小墓》“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满地落花飞絮”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相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遥指乱云遮处”化用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又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前人在以此为题作诗、文章的时候,所写的感情基调几乎都是哀痛、哀怨缠绵的。
但是秦观《鹊桥仙》中,作者借鉴前人的诗境,反用其境,而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很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改以往以此为题材的诗的哀怨缠绵,而推陈出新,另翻新意,以此来打动人心!
咏史怀古词大多也采纳这种方法来构造意境,这类词大都吟咏历史事迹,缅怀古代人物, 借以感慨人生,书写怀古伤今之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借古喻今,“英雄无觅,孙仲课处”通过对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的歌颂,说明作者南归四十三年来,始终不忘金戈铁马、征战疆场的抗金斗争。
下片最终三句,作者以战国名将自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重用抗金人才的不满。
这首词通过怀古,以言时事,赞扬历史人物即是对统治者昏庸无能、苟且偷生的讥讽。
吴文英《八声甘州》也是一首咏怀古迹词,篇中通过怀古以抒发兴亡沧桑之感,寓有深切的伤时之意。
此词是如何构境的呢?词中通过写春秋吴国的兴衰古事抒发心中的感慨。
开头以问起句,紧接着以“幻”字引发出有关吴王夫差的遗迹,真幻交叉。
下片中“问苍天”一句表现了吴王失政的痛惜和无可奈何之情,也寄寓着对时政的深深忧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寄寓了深深地怀古之情,接着作者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娴熟借用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但同时也反衬自己事事的不如意。
当我们把握了诗词构境的方法后,我们在建构意境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寻了。
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分析其特点;留意分析特点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它的外在特点,更重要是要分析其内在特点!这些融入作者情感的景就成为了意象,而很多的意象又构成了意境。
当然,诗词的构境方法多样敏捷,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思索。
总之,把握诗词的意境对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关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