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习作找“可炊之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习作找“可炊之米”
作者:胡丹丹
来源:《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10期
作文课上,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语言干巴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米”从何处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去“找米下锅”,然后再谈写作技巧的问题。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感
著名的词赋学家杨雄的“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程端礼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阐明了“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功底”的道理。

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

新课程亦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书读多了,胸中藏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能巧妙构思,合理布局,遣词造句,语言就会“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定时进行指导和督促,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二、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一)拥抱自然
“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而曾经与大自然相拥抱、亲吻的学生则不然,早春的第一声蛙鸣、盛夏的第一朵玫瑰、深秋的满山红叶、寒冬的鹅毛大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撩拨孩子们的诗兴。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帶来的细微变化;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的蚂蚁的活动特点;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观察山茶、杜鹃和含笑,比较它们的花色、花期和花形诸方面的异同。

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

(二)深入农家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我们的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农家过春节,他们就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大戏,祭拜神灵;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还有富庶的江南水乡,景美、物美、人更美。

在农忙时节,为了赶农时,众乡亲互帮互助,不计报酬;为了方便大家出入行走,众邻居出钱出力,修桥筑路;张家喜事临门,亲戚邻居就会带着红包主动上门表示祝贺,李家遭遇不幸,亲朋好友就会伸出温暖的手给予无私地帮助。

和睦相处之道,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

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社会
现在的学生被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必定会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社会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我们鼓励学生做到“眼多看,耳勤听,口常开。

”“眼多看”就是要孩子们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法治在线》等电视节目,观看《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语文报》《少年文艺》和《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和童话小说以及街市上的广告、海报、通知、启事、墙报、板报、公约和制度等。

节假日三五结伴走出家门,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勤听”就是就是让孩子们坚持在课余时间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小品、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就是要经常组织孩子们广泛开展点评名家作品,议论时事政治、畅谈利弊得失、辨析美丑善恶、吟咏唐诗宋词、背诵名篇佳作和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

三、用好教材,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如教《翠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既从静态——动态,静态又从颜色——形体等,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雨》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多种感官去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点,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然后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

由雨水联想到农作物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善于分析联想,做到移情入物,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我的战友邱少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四、激发情感,写“活”作文
也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的时候,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
因此,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