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胚芽鞘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2.下列各组激素中,生理作用最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3.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棉农会适时摘除棉花植株的顶芽,其目的是()
A.抑制侧芽生长
B.解除向光性
C.解除顶端优势
D.抑制细胞分裂
4.在园艺上,应用生长素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
A.获得无籽果实B.促进果实成熟
C.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D.除去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5.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C.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最多
D.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甲、乙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生物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7.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理想条件下
8.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9.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
D.共生、竞争、寄生
10.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11.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1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各级消费者
13.对植物→鼠→蛇→山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是生产者
B.鼠是第一营养级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
14.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2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以上都是
15.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16.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17.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18.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9.下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B.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繁衍
C.动物的求偶过程存在信息传递
D.信息需要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衰减
21.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引入被保护生物天敌的天敌
22.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来源于 ()
A.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
B.棉铃虫变异形成的致死基因
C.寄生在棉铃虫体内的线虫基因
D.普通棉花的基因突变
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其产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的一项关键技术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B.基因工程的优势是可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C.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应该有选择权
D.基因工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24.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工程可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的蛋白质
B.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
D.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过程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5.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26.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为3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促进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27.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下图,由图可知()
A.生产者为①
B.初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C.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流动的
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9.澳大利亚原来并没有仙人掌类植物,当地人从美洲引种一种仙人掌作为篱笆,结果仙人掌过度繁殖,侵占大量的农田和耕地,给当地生态造成危害。
此事例说明()
A.不适当地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造成生态危害
B.外来物种都不能在当地生长和繁殖
C.外来物种都能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
D.一些外来物种能适应并影响当地的环境
30.下列生物技术中不需要用到相应酶的是()
A.基因工程——限制酶
B.PCR技术——DNA连接酶
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纤维素酶
D.动物细胞培养——胃蛋白酶
31.要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哪几项是必须的
A.要进行核移植
B.要使培养对象处于离体状态
C.要导入外源目的基因
D.需要一定的营养和激素
二、综合题
1.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
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促进生长或抑制生长)。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
(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最强是。
(5)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性。
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
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其数量呈___________型增长。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______加剧,以及捕食该种群的_________增多,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下降,____________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稳定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______________左右。
3.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图A中的编号)等过程。
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食物网中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
(3)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则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
(5)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 g,假设鹰的食物来源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__g。
4.下图是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虫棉的过程。
请回答相关问题:
(1)通过A过程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两种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其中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梭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是因为其Ti质粒上具有__________,它能把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3)棉花细胞经过E过程形成抗虫棉植株,E过程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完成的,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确定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后,是否赋予了棉花抗虫特性,还需要在个体水平上做抗虫实验。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除采用上图所示农杆菌转化法外,还可采用基因枪法和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胚芽鞘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的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弯向光源生长;B胚芽鞘用锡箔纸罩住,锡箔纸不透光,胚芽鞘接收不到光的刺激,直立生长;C胚芽鞘没有单侧光刺激,并且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D胚芽鞘中盖玻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
故本题选A。
【考点】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列各组激素中,生理作用最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答案】A
【解析】植物激素共有五种,其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都是促进生长的,脱落酸和乙烯都是抑制生长的。
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故本题选A。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棉农会适时摘除棉花植株的顶芽,其目的是()
A.抑制侧芽生长
B.解除向光性
C.解除顶端优势
D.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到抑制的现象。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去掉顶芽从而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很快发育成枝条,从而提高产量,故本题选C。
【考点】顶端优势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去除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4.在园艺上,应用生长素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
A.获得无籽果实B.促进果实成熟
C.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D.除去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答案】B
【解析】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获得无籽果实、也能促进性别的分化等,也能利用生长素的两重性出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但是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5.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C.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最多
D.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促进果实发育的是生长素,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本题选B。
ACD三项是课本的原话。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6.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甲、乙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生物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属于生物个体的特征,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故本题选B。
【考点】个体与种群的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了个体与种群的特征,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7.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理想条件下
【答案】D
【解析】在食物、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S”型曲线增长;只有在食物、空间资源都非常充足,没有天敌,条件也比较适宜的即理想环境中,种群的数量才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本题选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一般活动能力强、奔跑速度快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植物、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都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生物,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9.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
D.共生、竞争、寄生
【答案】A
【解析】鞭毛虫能帮助白蚁消化木纤维素,白蚁又为鞭毛虫提供的养料,它们属于互利共生;菟丝子必须从大豆中获得营养物质,而对大豆来说是有害的,它们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会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竞争。
故本题选A。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种间关系的几种情况,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A
【解析】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故本题选A。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1.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所以答案C。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各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故本题选B。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13.对植物→鼠→蛇→山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是生产者
B.鼠是第一营养级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
【答案】B
【解析】该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鼠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蛇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山鹰是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
蛇是鼠的天敌,保护蛇可以抑制鼠。
故本题选B。
【考点】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考查。
14.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2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以上都是
【答案】D
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分解者可以通【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
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
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故本题选D。
2
【考点】碳循环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答案】C
【解析】同种生物之间进行的相互帮助属于种内互助,利用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的信息传递属于化学信息,故本题选C。
【考点】种内关系和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内互助和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答案】A
【解析】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是通过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和积累在其它鱼体内,即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考点】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能量流动的实际应用,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能量散失的越多,因此D食物链中,猫头
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
【考点】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属于简单题。
18.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
强的是()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四个选项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最多,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稳定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故本题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
点评:本题通过图解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B.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繁衍
C.动物的求偶过程存在信息传递
D.信息需要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衰减
【答案】D
【解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本题选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
【考点】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1.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引入被保护生物天敌的天敌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另外还可以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或者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如果引入被保护生物天敌的天敌,该生物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很可能使本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故选D。
【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2.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来源于 ()
A.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
B.棉铃虫变异形成的致死基因
C.寄生在棉铃虫体内的线虫基因
D.普通棉花的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产物毒蛋白能够抗虫,故选A。
【考点】转基因抗虫棉
点评:本题考查了转基因抗虫棉目的基因的来源,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其产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的一项关键技术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B.基因工程的优势是可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C.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应该有选择权
D.基因工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剪切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定向地改造了生物的遗传性状;转基因产品目前存在一些安全性方面的争议,因此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应该有选择权;基因工程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故本题选D。
【考点】基因工程及其产品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4.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工程可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的蛋白质
B.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
D.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过程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答案】B
【解析】蛋白质工程是对现有基因进行改造,控制合成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的蛋白质,A正确;克隆动物利用了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B错误;茎尖和根尖等分生区没有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作物脱毒,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D正确。
【考点】现代生物技术
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5.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
【解析】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要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它们属于相同的生理状态,A正确;胚胎分割应该取桑椹胚或囊胚进行,B错误;胚胎分割技术属于无性繁殖技术,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C正确;胚胎移植可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率,D正确。
【考点】胚胎工程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6.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
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