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局编DF11电器工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3Q53型转换开关、3Q51型反向器
东风11型机车上装有装换开关和反向器各一只,分别用于机车的牵引工况和制动工况的转换以及机车的前进和后退的方向转换。

两者的基本结构相同。

1.技术参数
1.1 主触头
额定电压(V) 930
额定电流(A) 1100
触头压力(N) 155~200
开距(3Q53)(mm) 18~20
(3Q51)(mm) 17.5~20.5
超程(3Q53)(mm) 4.8~8
(3Q51)(mm) 5.5~7
1.2 辅助触头
额定电压(V) 110
额定电流(A) 5
触头压力(N) 3.3~6.7
开距(mm)25~30
超程(mm ) 3~4.8
1.3 传动部分
额定风压(KPa ) 500
工作风压范围(KPa) 375~650
电控阀额定电压(V) 110
气缸活塞行程(mm) 82±0.5
气缸直径(mm)57
2.主要原形尺寸及限度
3
电气综合试验台、TZ型接触电阻测试仪、 TY绝缘检测仪(0~5000V)、专用检修工作台、1000V和500V兆欧表及常用电工工具。

4 主要工艺过程
4.1 解体
4.1.1 风动部分的分解
4.1.1.1 拆下左右电控阀紧固螺栓,取下电控阀及阀座上的橡皮垫。

4.1.1.2 在左右风缸盖的合口处上打上标记,以利按原位组装。

4.1.1.3 打开风缸盖。

4.1.2 主触头部分的分解
4.1.2.1拆下触头组件的固定螺栓,取下触头组件。

4.2 清洗
用清洗剂或汽油将各部件清洗,并擦洗干净。

各触头的清洁度应达到二级,其它组件的清洁应达到三级。

4.3 检修与测量(结构图如下)
4.3.1 动、静触头的检修
4.3.1.1 动、静触头表面无伤痕及烧伤现象,轻度灼伤时,可用细锉进行锉修。

4.3.1.2 动、静触头厚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4.3.1.3 动触头压紧弹簧应良好,无变形,弹簧座应良好。

4.3.2 绝缘部件的检查
4.3.2.1触头组件上的绝缘件不得有裂纹及过热碳化现象。

4.3.2.2绝缘套管不得有裂纹及松动现象,否则应更换及用胶粘住。

4.3.3辅助触头组件的检修
4.3.3.1 辅助触头的底板应无裂纹及过热现象,否则应更换。

4.3.3.2 辅助触头应无烧伤、烧熔及过热现象,轻度烧伤时可用锉刀进行锉修,严重时更换。

4.3.3.3 辅助触头的软连线应完好,无过热现象,断股不超过10%,否则更换。

4.3.3.4 辅助触头软连线的端子应无过热现象。

4.3.4 风动部分的检修
4.3.4.1 风缸体及风缸盖均不应有裂纹,结合面应平整,无弯曲变形现象,缸体有砂眼时可在外侧进行焊修,然后用锉刀进行修整。

4.3.4.2 电控阀安装座不平整时,应用细锉刀修整。

4.3.4.3 风缸皮碗应无老化、裂纹,皮碗与风缸内壁贴合良好,否则应予更换。

4.4 组装:组装可按解体的相反顺序进行,在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各项:
4.4.1 风动部分
4.4.1.1 风缸组装时应在风缸内加6#汽机油,保证皮碗的润滑。

4.4.1.2 检查传动部分的齿轮、齿条是否良好,弹簧是否良好。

4.4.2 主触头部分
4.4.2.1 同一轴上的静触头在安装时应注意尺寸相近的进行组装。

4.4.2.2 在触头的弹簧轴及弹簧座上适当加些润滑油,使主触头在闭合时自然到位。

4.4.2.3 用手柄拨动转轴,检查触头的接触面及软连线的长度是否适合。

4.4.2.4 组装时应注意在主触头上涂些导电膜,保证触头的导电性能良好。

4.5 调整试验
4.5.1 风动部分
4.5.1.1 在375Kpa风压下,转换开关应能可靠动作。

4.5.1.2 在650Kpa风压下,风缸体结合面及电控阀安装座用肥皂液检查,应无漏泄现象。

4.5.2 主触头接触面的检查主触头接触线长度为触头长度的75%以上。

接通风路,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检查接触情况:
4.5.2.1 在触头间垫一张复写纸,闭合转换开关,检查印记的百分比。

4.5.2.2 用TZ仪测量触头在闭合时的接触电阻。

4.5.2.3 用透光的方法进行检查。

4.6 绝缘测量
4.6.1 用1000V兆欧表测量主触头间、主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Ω。

4.6.2 用500V兆欧表测量辅助触头间及辅助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均不应小于10MΩ。

4.7 耐压试验
绝缘材料经过更换或修理后,须作耐压试验。

进行耐压试验时,电器的各部分对地或相互间应能承受3000V工频交流电1分钟,应无击穿、闪络现象,泄流不大于80微安。

二、4Q2B型组合接触器
东风11型机车上装有一只组合接触器。

其主触头用来控制牵引电动机的一级磁场削弱,辅助触头用来控制过渡指示灯显示。

1.技术参数
1.1 主触头额定电压(V) 770
额定电流(A) 400
分断电压(V) 10
终压力(N)≥78.4
开距(mm)16~19
超程(mm)≥7
1.2 辅助触头额定电压(V) 110
额定电流(A) 5
终压力(N)≥0.98
开距(mm)≥4
超程(mm)≥0.5
1.3 传动系统额定风压(KPa) 500
工作风压范围(KPa) 375~650
电空阀额定电压(V) 110
2.原形尺寸及限度
3.
电气综合试验台、超声波清洗机、电热恒温箱、500V和1000V兆欧表、万用表、00#砂布、测力计、TZ型接触电阻测试仪、 TY绝缘检测仪(0~5000V)及电工常用工具。

4.工艺过程
4.1 解体(结构图如下)
4.1.1 驱动系统
4.1.1.1 卸下电控阀安装螺栓,取下电控阀及橡皮垫。

4.1.1.2 拔出连动杆销部的开口销,抽出连动杆杆销。

4.1.1.3 拧出风缸安装螺栓,卸下风缸组件及垫片。

4.1.1.4 分解风缸组件。

4.1.2 触头系统
4.1.2.1 拧下动触头与软扁线的连接螺栓。

4.1.2.2 取下主触头弹簧。

4.1.2.3 松开主触头螺栓,取出主触头。

4.1.2.4 当动触头组件有裂纹、缺损应更换。

4.1.2.5 松开静触头螺栓,取下静触头。

4.2 清洗
4.2.1 将拆下的各零部件用清洗剂清洗,并用压缩空气吹扫,擦拭干净。

4.2.2 各触头的清洁度应达到二级,其它组件的清洁度应达到三级。

4.3 检修与测量
4.3.1 驱动系统
4.3.1.1 检查风缸体、盖不得有砂眼、破裂,轻者允许在外体焊修。

4.3.1.2 风缸内壁不得有拉伤。

4.3.1.3 风缸皮碗不得老化、裂损、变形,否则应更换。

4.3.1.4 活塞杆不得断裂和严重拉伤,螺纹不得损坏。

4.3.1.5 检查复原弹簧不得折断和严重变形,尺寸应符合要求。

4.3.1.6 方轴连动杆不得有折断和严重磨损、变形,方轴与各杆件安装固。

4.3.2 触头系统
4.3.2.1 主触头不得有烧损,表面要光洁,加工后应符合限度要求。

4.3.2.2 主动触头弹簧不得断裂和严重变形,自由高度应符合限度要求。

4.3.2.3 弹簧座、帽不得破损。

4.3.2.4 动触头组件不得有裂纹、变形及烧损,各部分安装牢固。

4.3.2.5 触头安装配合面应平整,无氧化层。

4.3.2.6 软编织线不应有松散现象,连接端不应有氧化变色,断股不应超过10%。

4.3.3 基架组件
4.3.3.1 各杆件不得断裂、松动。

4.3.3.2 各绝缘件不得击穿、烧损、破裂。

4.3.3.3 各部紧固组件有损坏、缺少时,应更换补齐。

4.4 组装组装时可按解体逆顺序进行,但应注意:
4.4.1 同一组上的触头应选配半径或厚度相一致的组装。

4.4.2 各转动部分应涂适量的黄油润滑。

4.4.3 风缸内壁上涂适量黄油。

4.5 调整试验
4.5.1 调整
4.5.1.1 主触头的开距与超程的调整方法
4.5.1.1.1 改变主触头的厚度。

4.5.1.1.2 改变活塞杆的伸出长度。

4.5.1.2 主触头的组装偏差的调整
4.5.1.2.1 调整动触头座与方轴的安装位置和静触头的安装位置。

4.5.1.2.2 如同方向三组触头组装偏差都不符合要求,可松开方轴二边支承板,在其与底架中间一边增加垫片,另一边减薄垫片来调整偏差,注意方轴应有0.2~1.0mm的轴向晃动量。

4.5.1.3 调整触头支架在支架座的安装位置。

4.5.1.3.1 调整触头弹簧的预紧力可改变触头的终压力。

4.5.1.3.2 接通工作风路,同一方向三组触头动作不同步,可调整动触头支架上的调整螺钉
来达到。

4.6 检测
4.6.1 测量主触头开距、超程、终压力符合技术要求。

4.6.2 动、静触头组装偏差符合要求。

4.6.3 接通工作风路,用透光法或复写纸检查主触头接触线长度不少于动触头宽度的75%。

4.6.4 接通375kpa的风路,电器能可靠动作,接通650kpa的风路,检查电控阀及风缸体应
无泄漏。

4.6.5 用1000V兆欧表测量主触头之间,主触头对辅助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

4.6.6 用500V兆欧表测量辅助触头之间,辅助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少于10MΩ。

4.6.7 修理或更换绝缘材料后,须进行耐压试验,各带电部分对地或相互间承受工频交流电
1分钟,应无闪络、击穿现象,泄流不大于80微安。

三、4Q51电空接触器
东风11型机车上装有7个电空接触器,它们分别控制六台牵引电动机的供电电路及电
阻制动工况下牵引电动机的励磁电路。

1.主要技术参数
1.1 主触头
额定电压(V) 930 额定电流(A) 1100 初压力(N) 44.1~84.2 终压力(N)≥102 开距(mm) 14.3~17.5 超程(mm) 22.2~28.6 接触线长(mm)≥28
1.2 辅助触头
额定电压(V) 110 额定电流(A) 5 压力(N) 4.41~8.82 开距(mm) 2.4~4.8 超程(mm) 1.6
1.3 传动部分
额定风压(KPa) 500 工作风压(KPa) 375~650 电空阀额定电压(V) 110 气缸活塞行程(mm) 23.8 气缸直径(mm) 57.2
2.原形尺寸及限度、结构图
3.设备及工具
电器综合试验台、清洗剂、万用表、500V、1000V兆欧表、TY绝缘检测仪(0~5000V)、游标卡尺(0~200mm)、直尺(0~150mm)、砂纸(00#)、复写纸及电工常用工具。

4.工艺过程
4.1 解体
4.1.1 卸下灭弧罩。

4.1.2 卸下电空阀及橡皮垫。

4.1.3 分解风缸组件。

4.2 清洗将拆下的各零部件用清洗剂清洗,并用压缩空气吹扫,擦拭干净。

清洁度应达到三级。

4.3 检修与测量
4.3.1 主触头表面不允许涂油,有金属颗粒或毛刺,用细锉刀挫平,加工后厚度不足2/3原尺寸(8mm)应更换新品。

4.3.2 辅助触头应接触良好,可扳动常闭触头触指进行尺寸调整。

检查并调整常开触头。

4.3.3 检查灭弧罩内是否有裂纹或严重烧损,侧板烧灼面积达3/4以上,用毛刷清理或铲除灭弧室内的金属溅物和颗粒,不能处理成功,更换新品。

4.3.4 检查灭弧角,若边缘烧损达3mm以上,更换新品。

4.3.5 调整灭弧角头部与动触头头部间隙为5~8mm。

4.3.6 清洗电空阀支座和导气管,更换老化橡胶垫。

4.3.7 用0号柴油清洗气缸,检查气缸内壁若有细小划痕,用细砂纸清理,若划痕较深无法清理,则更换气缸。

气缸组装前,内壁涂6#汽机油。

风缸皮碗不得老化、裂损、变形,否则应更换新品。

4.3.8 铜编织线不应有松散,连接端不应有氧化变色,断股不应超过10%,否则更换新品。

4.3.9 检查灭弧线圈是否有损伤,头部绝缘包扎有脆裂或碰伤要重新包扎;铁芯极端面不得
有变形和松动。

4.3.10检查底座是否有严重裂纹或碰伤,若有,更换新品。

4.4 组装组装时按解体逆顺序进行。

4.5 调整试验
4.5.1 接通375kPa的风路,电器应能可靠动作;接通650kPa的风路,电空阀及风缸体应无泄漏。

4.5.2 用透光法或复写纸检查主触头接触线长度不少于原型的75%。

4.5.3 测量主触头开距、超程、压力应在限度内。

4.5.3.1触头闭合时最先接触的两点,在触头打开状态下的距离即触头开距。

4.5.3.2 主触头闭合后,移去静触头,测量动触头前移的距离即为主触头超程。

4.5.3.3 用200N弹簧秤挂一段细绳套在动触头端部,沿动触头运动方向拉动触头,触头分离时的弹簧秤读数即触头终压力。

若终压力达不到要求,则更换触头弹簧。

4.5.4 测量辅助触头开距、超程应在限度内。

4.5.5 用1000V兆欧表测量主触头动、静触头间;主触头对辅助触头;主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

4.5.6 用500V兆欧表测量辅助触头之间;辅助触头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

4.5.7修理或更换绝缘材料后,须进行耐压试验。

各带电部分对地或相互间承受工频交流电1
四、S152系列(S157g、S156g、S158c)直流接触器检修
1.概述
1.1东风11型内燃机车装有沙尔特宝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直流接触器S157g,S156g,S158c。

1.2 S157g用来作柴油机启动接触QC接通蓄电池组到启动电机QF回路。

1.3机车上装有两台S156g接触器,用来控制两台风泵电路,当风压下降到750KPa时,接触器闭合风泵压风,当风压在到900KPa时断开,使风泵停止工作。

2.结构与原理
2.1 S157g, S156g,S158c直流接触器,由电磁机构,主触头,灭弧罩,联锁触头,永磁灭弧圈及灭弧极板等主要部件组成。

主触头,永磁灭弧圈,灭弧极板通过触头盒组成整体,不可拆卸。

2.2 接触器通过电磁线圈的得电与失电控制主触头、辅助触头的通断,从而实现其电路功能。

3.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mm
5.主要设备及工具:
超声波清洗机、电器试验台、兆欧表(500v)、测力计(0-10N)、游标卡尺、直尺(150mm)、电阻测试仪、电热恒温箱、耐压设备
6.工艺过程
6.1外观检查
6.1.1主触头是否氧化、烧损,永磁灭弧圈是否破损,触头安装箱是否破损和烧损。

6.1.2凸轮是否有裂纹,严重磨损等。

6.1.3线圈、线耳表面是否有氧化,过热等现象。

6.1.4灭弧罩是否有烧伤、破损,灭弧角是否有裂纹、变形。

6.2解体
6.2.1解体:将接触器置于工作台上,按下列顺序解体:
6.2.1.1取下灭弧罩;
6.2.1.2松开主触头安装螺母,将主触头辅助触头拆下。

6.2.1.3松开主触头安装横梁螺栓,将横梁卸下。

6.2.1.4拆下凸轮连动杆卡环,卸下凸轮轴;
6.2.1.5松开线圈安装螺母,取下线圈。

6.3清洗及烘干
6.3.1用毛刷、酒精(或无铅汽油)将线圈、触头清扫、擦拭干净。

6.3.2衔铁及磁轭,凸轮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干净,烘干。

6.4检修
6.4.1灭弧罩不得破裂,灭弧角应无变形、烧损、断裂,绝缘子有少许灼伤,可用00#砂布清除炭化物。

6.4.2主触头和辅助触头不允许打磨修整,如剩余厚度不符合要求时更换。

6.4.3线圈外包绝缘无损坏、击穿、短路、烧损。

6.4.4有万用表电阻挡测量线圈电阻,应无断路、短路,阻值符合原值±10%的要求。

6.4.5线圈接线端子和引线不得损坏、松动、烧损,标记明确清楚。

6.4.6磁轭、支架、衔铁、铁芯不得断裂和变形。

6.4.7各绝缘件应无破裂、烧损及击穿现象。

6.4.8复原弹簧及调整机构应完好,凸轮联动杆卡环应无断裂和变形。

6.4.9凸轮在轴上定位应牢固可靠,如松动可用农机胶粘固。

6.5组装:按解体的逆顺序进行,并达到下列要求:
6.5.1衔铁动作应灵活,但不得旷动,如旷动量大则可用手锤敲击两下止档。

6.5.2主触头滚轮处和导杆可加少许仪表油润滑,但不得加普通机油和凡士林等。

6.6调试校验
6.6.1组装好的接触器置于工作台上,在线圈两端加入110V可调电源,闭、断开关进行调试。

6.6.2线圈动作值的调整
改变线圈两端的电压值,校验接触器的吸合电压和释放电压。

如不符合要求,可调节衔铁复原弹簧调整螺栓。

其方法为:
松开锁紧螺母,调整螺栓顺时方向旋转时,弹簧拉力加大,吸合电压增大,释放电压增大逆时针方向旋转,吸合电压减小,释放电压也减少。

6.6.3衔铁开度的调整,调整衔铁顶部的挡块。

复原弹簧和挡块调整完毕后,拧紧锁紧螺母并漆封。

6.6.4主触头和辅助触头滚轮与凸轮间的间隙及触头的开距,可通过调整触头安装横梁下与支架间的垫片厚度来实现。

6.6.5对地绝缘,主触头与辅助触头之间的绝缘用500V兆欧表测量不小于10MΩ。

6.6.6检修后进行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其方法为:接触器带电部分对地,及相互间施以50HZ,1100V正弦交流电或直流2600V1min应无击穿闪络现象,泄流不大于80µA。

注意事项:主触头的连接严格按工艺规定,如果极性接反,则电弧会向触头箱内吹弧,造成触头烧损。

6.6.7检修调试完毕后,将主触头箱两端粘贴纸条或胶带封闭,防止存放和搬运中铁质物进入触头内,造成触头烧损或接触不良。

五、S140、S163、S195电磁接触器
1.概述
东风11机车上装有各种直流电磁接触器:六只S140分别用来控制励磁机的励磁电路、燃油泵电机电路、辅助发电机励磁电路、故障发电时励磁电路、故障励磁电路;1只S163(或S195)用来控制启动机油泵电机电路。

电磁接触器主要由电磁机构、主触头及灭弧装置和辅助触头等组成。

它是通过电磁线圈得电失电来控制其主、辅触头的通断,从而实现控制电路的目的。

2.主要技术参数
4.外观检查
检查外观损坏情况,通电试验,检查配件动作情况。

5.工具设备
500伏兆欧表、万用表、线圈短路检测仪、接触电阻仪、交流耐压机、沙尔特宝电器试验台、直钢尺、塞尺、毛刷及常用电工工具。

6.工艺过程
6.1分解清洗
6.1.1卸下主触头,卸下辅助触头。

6.1.2取下线圈抑制器。

6.1.3取下转动板、导杆、弹簧。

6.1.4 卸下线圈、铁芯、衔铁。

6.1.5各部件用毛刷在无水酒精或汽油中清洗刷净。

6.2 检修
6.2.1各部件安装正确,零部件齐全完整,绝缘性能良好。

6.2.2各紧固件齐全,紧固状态良好。

6.2.3用万用表测量线圈的电阻值与标称值误差不大于+8%~-10%。

用线圈短路检测仪测量
线圈不应存在匝间短路现象。

6.2.4压缩弹簧、恢复弹簧不得断裂、弯曲,弹性良好,弹簧在自由状态下如明显变形或锈蚀时应更换新品。

6.2.5凸轮无裂纹及严重磨损,安装铆钉牢固。

6.2.6检查主触头动、静接点不允许有裂纹、变形、过热和烧损,接触面均不允许修整、磨光。

动接点的滚轮应转动灵活,应在滚轮轴处加少许6号汽油机油。

动接点与接线螺栓的导电接触面应光滑、无烧蚀。

转动桥臂与接线螺栓的圆弧接触面涂有特殊的接点润滑油,不允许用任何溶剂对其表面清洗。

静触头带有接线柱,接线柱应齐全,紧固可靠,不得松动。

主触头接点表面磨耗深度大于0.4mm时应更换。

6.2.7辅助触头应动作灵活可靠,触点无烧损。

辅助触头若用S826为免维护型,如有严重电蚀和动作不灵活现象应整体更换。

开关胶木体、定位滚轮不得破裂、松动和严重磨损、拉伤。

6.2.8接触器的标牌及标识符号应齐全、完整、清晰、正确。

6.3 组装
6.3.1弹簧应完全放进弹簧座内,导杆应与轭铁垂直;接触吸合后导杆与弹簧座应在一条直线上。

转动板动作时,弹簧与弹簧导杆间应动作灵活,不应有磨擦及异声,如有异声则可旋转调整弹簧位置,即可消除此现象。

6.3.2衔铁等运动件应动作灵活,无卡滞。

转动板与轭铁长颈的左右间隙大于0.5mm,否则可能导致机械卡阻。

如不满足要求可将底座卸下,调节定位板位置,以使转动板位置合适,衔铁的动作灵活。

6.3.3线圈两端并接有抑制感应电动势的抑制器,并带有工作指示灯,检查时应注意控制电源极性是否正确。

正确接法为“左正右负”。

当通电工作,指示灯不亮时,应及时检查,更换抑制器。

6.3.4采用永磁灭弧的S008和S826触头上不得吸附任何铁性杂质,接线时应注意极性,正端接电流流入端,负端接电流流出端。

6.4 调试
6.4.1接触器触头未动作时,触头滚轮与凸轮的间隙≥0.5mm;触头动作后,触头开距为5±0.5mm。

辅助触头未动作时,触头滚轮与凸轮间隙≥0.1mm,触头动作后,触头滚轮距极限位置≥0.8mm。

用一厚度为0.5mm的塞尺插入轭铁T形长颈与转动板之间,再用另一厚度为0.5mm的塞尺插入铁芯与衔铁上的止片之间,保持此状态,然后动作接触器,所有辅助触头均能可靠动作。

6.4.2检测接触器的吸合及释放电压在规定范围内,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增减导杆与弹簧间的垫片,以调节弹簧力。

6.5 将配件置于合格品区,并进行防护。

六、S141中间继电器
1.概述
中间继电器是一种控制电器,用作信号的中间传递及放大,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东风11机车使用的中间继电器有11个(代号为1~9ZJ、TJ1、TJ2),都是沙尔特宝公司电器,型号为S141。

2.结构及原理及接线如下图
中间继电器是由线圈、铁芯、磁轭、极靴、衔铁和触头等组成。

当线圈得电时,线圈内产生磁通,经铁芯、轭铁构成磁路,产生电磁力,克服的反作用力吸合衔铁,衔铁带动头改
变工作状况,反之线圈失电,由于复原弹簧的作用,衔铁复原,继电器恢复原来状。

中间继电器就是通过各触指的断开与接通来达到工作目的。

4.原形尺寸及限度
5.设备及工具
电器试验台、万用表、超声波清洗机、烘干箱,500伏兆欧表、00#砂布、电器钳工常用工具。

6.工艺过程
6.1外观检查:
6.1.1各部件齐全无缺,触头组件无裂损变形。

6.2解体、清洗及烘干
6.2.1松开触头支架螺栓,取下触头组件,卸下衔铁及导磁框架,取下线圈。

6.2.2将导磁框架、安装底板清洗3-5分钟,烘干。

6.2.3烘干:70℃ 4小时
6.3检修
6.3.1触头系统
6.3.2触头及簧片不得烧损,断裂及严重过热变形,不符合要求者更换。

6.3.3复原弹簧不得断裂,变形,锈蚀。

6.3.4各触头弹簧不得折断、锈蚀,手动检查弹性良好。

6.3.5触头导杆不得断裂、磨损。

6.4电磁机构
6.4.1线圈安装及接线端子无松动,外包绝缘良好无破损,测量线圈阻值符合要求。

6.4.2磁轭、衔铁不得断裂、变形,磁轭与线圈应紧固。

6.4.3磁轭上复位弹簧导杆不得松动、变形。

6.4.4衔铁与触指传动板,不得脱落、变形。

6.5其它
6.5.1绝缘底座不得断裂、变形、烧损,局部轻度灼伤可用细砂布清理干净。

6.5.2接线柱螺丝性能正常、走线规范。

6.5.3工作指示灯和抑制器不得烧损。

6.6组装
6.6.1按解体逆顺序进行,并符合以下要求:
6.6.2衔铁闭合时与铁芯间在靠近衔铁转轴侧有不大于0.5毫米的间隙;
6.6.3衔铁在断开位时,触头传动及衔铁应被磁轭挡住。

6.6.4各触头接触同步差不大于0.2毫米。

6.7调试检验
6.7.1将继电器置于试验台上(按在车上安装方位)进行调试检验,通电试验检查吸合与释放电压符合要求,各触头工作正常。

6.7.2调整触指滚轮与凸轮之间的间隙;
6.7.3调整方法:在触指安装横梁下加减垫片来实现技术要求。

6.7.3.1测量冷态绝缘电阻
6.7.3.2各触头间,各触头及线圈对地绝缘应大于10MΩ(500伏兆欧表)
6.7.3.3更换绝缘或绝缘经过处理应进行工频交流耐压试验:1100伏对地1分钟无击穿及闪络现象。

七、5Q17型接地继电器
东风11型机车用一只5Q17接地继电器来实现对主电路某点的接地保护。

1.基本技术参数
衔铁轴向旷动量≤0.5mm。

触头组装偏差≥1mm
线圈动作电流 500±37Ma 线圈内阻 66±5Ω
线径 0.4mm 匝数 3750匝
2.尺寸限度
3.绝缘强度
用500V兆欧表测量触头对地及相互间绝缘电阻应≥10MΩ。

用1000V兆欧表测量线圈对地绝缘电阻应≥10Ω
4.主要设备及工具
电器试验台、500v,1000V兆欧表、交流或直流耐压机、万用表、弹簧秤、SS-25清洗剂清洗设备
5.外观检查
检查配件外观损坏情况,通电试验,检查配件动作情况。

6.工艺过程
3.1 解体与清洗
6.1.1 解体
6.1.1.1 卸下触头连结和复原弹簧
6.1.1.2 拧下支架轴承和触头组件,取下支架组件
6.1.1.3 拧下线圈和压板紧固螺丝,取下压板和线圈组件
6.1.2 用SS-25清洗剂将各部件清理干净
6.2 检修
6.2.1触头系统
6.2.1.1动、静触头和触头附件(静触头杆、动触头托片)不得断裂、烧伤和严重过热变形。

触头不得剥离、脱落、一般烧伤用00#砂布打磨干净,恢复原来形状。

6.2.1.2 测量触头厚度应符合技术规定
6.2.1.3 静触头托架、绝缘支架、动触头绝缘支架、接线端子不得断裂、烧损和松动
6.2.1.4 触头弹簧不得折断、老化、烧损、线芯不得有断股现象,与端子焊接牢固
6.2.1.5 导线和护套不得折断、老化、烧损、线芯不得有断股现象,与端子焊接牢固。

6.2.2 电磁机构
6.2.2.1线圈组件:与s158型接触器相同
6.2.2.2磁轭、衔铁、支架、铁芯不得断裂、损坏。

磁轭、铁芯固定牢固,支架与衔铁组件铆接可靠。

6.2.2.3动铁芯下的黄铜垫片脱落、损坏时,必须更换或焊修。

6.2.2.4调整螺钉、支架轴承不得损坏,调节作用良好,检查配合间隙应符合要求。

6.2.3闭锁装置
6.2.3.1各焊件不得断裂和严重磨损,解锁杆与闭锁杆及止挡与底盘间不得松动
6.2.3.2锁块刃部、闭锁杆工作端面严重磨损时,锉修复原或更换新品
6.2.4其余部分
6.2.4.1复原弹簧不得折断
6.2.4.2挂钩、簧座、调节螺栓不得损坏,调节作用良好
6.2.4.3螺栓的固定弯板不得折断、损坏、松动
6.2.4.4绝缘底板、衬板不得断裂、烧损和严重变形
6.2.4.5名牌不得损坏,标志清晰
6.3组装与调整试验
6.3.1组装
按解体反序组装,并使铁芯在线圈支架孔内间隙均匀。

6.3.2调整试验
将继电器置于试验台上连接好,断、闭控制开关进行调整
6.3.2.1调整轴承螺钉,使支架横动量符合技术要求
6.3.2.2调整静触头螺杆的伸出长度和铁芯磁隙,可以调整触头开距,超程及压力。

超程越大,压力越大。

6.3.2.3 继电器在释放状态,调整螺杆伸出长度,测量常开触头的开距应符合技术要求。

按下动铁芯,检查常开触头超程,使触头从开始接触到继电器在规定值动作并自锁时,触头继续移动的距离。

6.3.2.4继电器在吸合状态,调整螺杆伸出长度,测量常闭触头开距应符合技术要求。

然后慢慢释放铁芯,从常闭触头刚开始接触,到锁块落到止接角铁上时,常闭触头所移动的距离应符合技术要求。

其测量方法与常开触头相同。

6.3.2.5一般在调整螺杆能达到要求时,尽量不要调整铁芯。

调整后要均匀紧固锁螺的各螺钉,使锁螺与衔铁间有0.2~1.0 mm的均匀间隙。

6.3.2.6增大磁隙或开断弹簧及微调弹簧的预紧力,吸合电流增大,反之减少。

6.3.2.7超程越大,弹簧预紧力越大,释放电流越大,反之越小。

6.3.2.8动作值与触头参数相互影响,调整中要相互照顾
6.3.2.9断、闭控制开关,测量各参数均匀符合技术要求。

同时检查闭锁装置作用良好
6.3.2.10调整试验后,将调整部位紧固好,校对正确后做好标记
6.3.2.11测量绝缘及耐压试验应符合技术要求
6.3.2.12检修后,认真填写检修记录。

然后将配件置于合格品区,并进行防护。

八、Q6-NJD型过流继电器
1.基本技术参数
支架横动量 0.2-0.5mm
支架轴承孔与孔的间隙≤ 0.4mm
触头组装偏差≥1mm
线圈动作电流 7.5±0.1A
线圈阻值 0.09Ω
线径 2.24MM
匝数 155匝
2.尺寸限度
用500V 兆欧表测量触头对地及相互间绝缘电阻应≥10MΩ。

用1000V兆欧表测量线圈对地绝缘电阻应≥10MΩ。

4.耐压试验
触头对地或相互间应能承受工频电压1100V或直流3000V,1min无击穿、闪络现象。

线圈对地应能承受工频电压3000V或直流6500V,Imin 无击穿、闪络现象。

5.主要设备及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