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
〖方源〗刘草窗方,录自《医学正传》“治痛泄”。

[组成]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0g)
[用法]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病机分析』肝旺脾虚,木郁乘土,使肝脾不和,脾湿不运,清气不升,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病及肝脾,旧泄不愈,脾转甚,化源不足,以致无阴血以养肝,木旺更克脾土,周而复始,反复发作。

此土败木贼,故治当扶土抑木。

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方解]
君白术健脾、燥湿。

臣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

┌既助白术以健脾祛湿。

佐陈皮芳香和中化湿┤
└又助白芍以顺肝脏疏泄之势。

使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
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

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

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

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

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4. 使用注意土炒白术用量最重,以扶脾止泻;防风散肝舒脾,胜湿止泻,而非表散之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丹溪心法》卷2:“痛泄。


2.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

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3.《医方考》:痛泻不止者,此方主之,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是方也,炒白术所以健脾,炒芍药所以泻肝,炒陈皮所以醒脾,防风所以疏肝,或问痛泻何以不责之伤食,余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泄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临床报道]
痛泻要方对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韩氏以此方加味
治疗96例。

处方:白术、白扁豆各30g,白芍18g,防风10g,陈皮、山药、麦芽各 15g,枳壳12g,甘草6go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

结果:治愈67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0.62%。

1年后随访86例,复发3例。

[韩志贞,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96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1999;31(9):16]
========================================
主治证候病机
土虚木乘之痛泻。

肝脾不和肝旺→ 乘脾→↑ ↓
脾虚→ 生湿→
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

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

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

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医种恶性循环。

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

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

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

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以缓减,就可以减轻。

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

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

调肝脾这一节有三个类型。

1.四逆散─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2.逍遥散─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

调补。

3.过去秦伯未说一般人认为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这是错的。

逍遥散,对肝来讲,很重要还是调肝。

疏肝、健脾、养血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

而对肝来讲,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

过去《谦斋医学讲稿》里非常强调这一点,强
调对逍遥散的这个认识。

4.痛泻要方─肝旺脾虚。

这个肝脾不和是虚实夹杂的。

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体现虚的方面。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养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方解
痛泻要方是二类方。

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伐脾土。

这方里,特疏一点的就是防风。

防风的运用,当然它散风,现在用防风散外风为主,实际上应该说,在宋以前,用防风治内证治得很多,我前面提到过,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了五个地方,像桂枝芍药知母汤里边用,它都是用于闭证,闭证不等于表证,对吧?那就是说,风邪侵犯到骨节、经络这些方面。

在薯蓣丸,鳖甲煎丸里,张仲景用防风,都是治内证为主。

所以到后来,羌、防,到宋,从唐开始有用于外风,宋以后用得多了,所以它也就到解表药当中去了。

我相信如果在仲景时代,有个中药学,按分类的话,防风不会分到那个里头去。

它实际上外证、内证都能治。

说它散肝疏脾,它疏风的概念,风药疏风的概念,不但有散表,还能够有疏肝的作用。

风气通于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风气通于肝,有疏肝的作用。

肝气条达了,帮助脾胃运化,它又能除湿,既能散表湿,又能燥内湿,防风说散肝疏脾,疏脾就是指恢复脾胃的功能。

脾恶湿,最怕湿。

疏脾,脾气升展了,运化水湿功能能够恢复。

所以说防风是散肝疏脾。

在痛
泻要方里,散肝我就体会是个疏肝,主要还是疏肝,这样经常我们用芥穗这些,也就是疏肝作用。

疏脾是个燥湿,风药胜湿,所以在这里,防风既能增加白术的燥湿作用,又能和芍药相配,疏肝,调肝,这是防风在痛泻要方里的使用。

是一种比较特殊一点的用法。

当然,泻黄散里边,这种祛湿和这个是类似的。

所以在方义分析当中,特别注意防风的使用特点。

辨证要点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

辨证要点是痛和泻。

脉左弦而右缓指的是左肝右脾,肝脾不和,肝旺脾虚的意思。

随证加减
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加炒升麻是人们常加的,升脾的清阳,以助止泻。

如果脾湿郁而化热,那当然可以加黄连燥湿,因为泄泻。

木香有理气止痛作用,行气止痛。

如果腹痛较重,可以行气止痛。

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泻有很多类型,后面的方逐渐涉及到泄泻的类型多了,这种肝旺脾虚泄泻呢,它的主治证候描述中间,历代医家,从《丹溪心法》,它是出现了组成,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把这方具体的功用固定下来。

他当然也没有命名,他写的"治痛泻要方"。

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

《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

所以过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当然也没有说是《丹溪心法》就有这个方,他说刘草窗方,刘草窗这个人,姓刘,草窗不是名,他是隐居的,是个文人,一个诗人,喜欢在门窗上挂很多植物。

他收集了一些方,别人要打听药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诉,就那草窗先生那个地方。

草窗那个地方。

后来喊惯了,就叫刘草窗。

方解
但用这个药来讲,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腹泻、腹痛,泄泻。

泻必腹痛。

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之一。

这卸泻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有白术、陈皮这一类。

白术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所以肝旺针对用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

柔肝,缓急止痛。

痛泄。

对于这个主治,二版教材,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那是用的“减”。

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

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

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有看过,我听说中专教材是把泻后痛减不减回避了。

光是泻比腹痛,当然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一痛就要泻,泻了由于脾不运湿和湿的积滞,能够也个排出机会,一般疼痛会减少,会缓解一些。

然后又加上逐渐的水湿积累,胃肠道总会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积滞,这一形成过程,本来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要帮助脾胃运化,肝旺情况下疏泄太过,这种疏泄一作用,它就会造成肝脾不和的腹泻,要泄泻。

这个道理有点和后面的固涩剂,我们要讲那个,当然角度不同,可以类似来考虑了。

固涩剂那个五更泻的特点,为什么五更呀?那本来是阴寒内盛,最盛,按道理讲,应该是半夜了。

夜半子时以后,这段时间,但是真正阴寒最盛的时候是五更前后,你要说阳气最盛,应该是午时,正中午前后这个时候,实际上一般往后一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在三点左右,你最黑的时候也是这样,白天到黑暗,最黑的时候,照道理,应该是半夜最黑,不是的。

黎明前最黑。

它都有这种,自然界有这种总的规律。

但是你到了这个阴寒内盛,那正是一种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阳气,少阳升发之气,所以到五更的时候,阴寒内盛,加上这种少阳升发之气萌动,萌动就造成五更会有一些腹痛泄泻。

而且少阳萌动,疏泄开始,他这样就泄泻了。

光是阴寒内盛,寒性收引,他不一定会泄泻,所以五更泄泻的机制跟肝肾都有关。

因此像四神丸里要配点吴茱萸,你否则很难理解那个吴茱萸。

光是像那个四神丸里面的肉豆蔻,涩脾,温脾,补骨脂这类对肾,吴茱萸它涉及到一个温肝、疏肝,适应五更的少阳萌动。

在这个方里,也是胃肠的积滞,本来脾虚,水湿积滞形成了肝旺,这个疏泄太过会造成肝脾不和。

腹痛,同时发生泄泻。

至于泻以后痛减不减,那我们还是以临床为标准,我觉得我自己体会临床的病人,既使腹痛,泻后会缓和一些,会减一些。

积滞得去,当时会舒缓一点。

但和其他水湿泄泻的区别,就是特征在腹痛。

因此和其他治湿的方,区别在于这里突出了芍药。

突出了芍药。

它体现出一种健脾柔肝相结合,来治疗这种泄泻。

这个方的特点是这样。

也就是后世容易把芍药、白术这个结构,就形成健脾柔肝一种基本组合。

也可以这种组合,甚至于整个痛泻要方做为一种组合,放在很多治泻的方子里。

哪怕是脾虚为主的,包括像参苓白术散一类脾虚为主的方。

泄泻有一些痛,甚至没有痛,考虑到脾虚,反过来容易引起肝旺,也可以把它做为基本组合配在里面,使肝脾同治。

而这临床最后实际上还是治脾。

脾湿泄泻为主要特点的。

就防风这个药来讲,它这个散肝带有疏肝的意思。

疏脾有祛湿的意思,防风本身带芳香,有化湿作用。

同时风药胜湿,风药可以除湿。

其道理和泻黄散里用这个类似的。

是这方里配伍的一个特点。

运用辨证要点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

脉左弦而右缓。

运用随证加减
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但升麻是常用来升阳止泻。

这个防风也有升阳作用。

区别,能够疏肝。

能够除湿。

这个作用机理和升麻不同。

所以升麻相当于止泻,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组合,这类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