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四大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语文四大文体
报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考生若想在面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论试讲还是说课,都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六年十二册的语文课本课文很多,考生如果对每一篇都进行分析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收到面试通知到面试开始这一较短的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
所以需要概括出一个共性的材料,使考生知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才有较好的表达。
小学语文共有四种文体比较常见:记叙文、说明文、语言童话和古诗。
在此,将对以上四种文体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
记叙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
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记叙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叙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的种类和特点
记叙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
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相较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有下面三个特点
1、形象性。
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
而记叙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鲁迅的谈话,来歌颂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
记叙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
如《一件小事》中的
主人公是革命前辈鲁迅先生。
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鲁迅为人的高尚情操。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
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
而邱少云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一篇记叙文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还常常揉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
如课文《小珊迪》,在课文结局时的“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这短短的一段精妙的议论,作者抒发了小珊迪善良的品质,对读者起到感染作用。
记叙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这三个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发散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它的组织结构也是多式多样的。
1、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开头常用的方法:
概述内容,提示要点——使读者对整个事件先有一个总的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捞铁牛》。
谈原因,后谈结果——显出因果关系,使文章脉络清楚。
如《西门豹》。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有助于烘托英雄人物的形象。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记叙文结尾常用的方法:
首尾呼应、作一小结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助于深化中心思想和突出英雄形象。
如:《捞铁牛》。
作出评价,阐明意义——起到点明题意,加强文章思想性的作用。
如《绿色的办公室》提出号召,展示理想——有些记叙文用战斗性、概括性强的话来结尾,给人以教育和鼓舞。
如《珍贵的教科书》。
2、段落和层次
从内容来说,文章的段落也就是层次。
文章的一段又可以由一个自然段或者两以上的自然段组成。
要学习记叙文,首先是要给课文分段。
分段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段的要求,是要使所分的段要有完整性和单一性,以说完一层意思为尺度。
3、先说和后说
记叙文在安排材料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有利于把事情发展的脉络交代清楚,较容易看出人物不断成长的过程,如《西门豹》。
倒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要写的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如《珍贵的教科书》。
插叙往往用于对人物或事件作补充说明,有助于展开中心思想,如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在叙述科利亚挖木匣时,插入了当年和妈妈埋木匣的原因和经过,对事件的起因以及主人翁的变化进行叙述。
记叙文在记事情时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一般都要把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情)交待清楚。
4、详写和略写
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的。
因此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详写,否则就略写或不写。
文章写得详略得当,才能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过渡和照应
写记叙文往往要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连接上下文,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前一层的意思和后一层意思连贯起来。
写记叙文前面交待的,后面要有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完整、清楚地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
(三)记叙文的教学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记叙文的教学。
教好记叙文,对学生思维发展及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记叙文
的教学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前文已经提过,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
所以,抓住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如何才能够理清、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呢?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可以从结构上、记人叙事上去探索;还可以从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研究。
先谈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
这种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
但是,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混淆。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两者区分开来。
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是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两者虽然关系密切,归纳中心思想时也把主要内容写进去,但两者并非一回事。
通常所指的中心思想,不是指主要内容,而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最突出精神、思想。
如《西门豹》一文,写了西门豹首先经过明查暗访,了解人民受苦的原因,然后巧妙地惩治官绅和巫婆这一群恶人。
通过这些内容的叙述,我们了解到破除迷信,宣扬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西门豹的机智、实干。
而这些由主要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从记人或叙事方面去归纳。
通过记人或记事表明作者对人或事的观点、态度,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记叙文最基本的特点。
如果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形象。
联系人物的身份、行动、语言、以及作者要表现人物哪一方面的高贵品质。
这些品质便是作者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东西,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小珊迪》一文,这篇文章写了小珊迪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把零钱找给我的故事。
课文中从小珊迪三次请求“我”买火柴的语言语气以及小珊迪的着装、动作,都有表现出小珊迪的穷。
而从弟弟的话中,就可以了解小珊迪如何受伤的过程和原因。
课文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都表现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找出它的情节,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规律,领会作者写这些事件所宣扬的什么观点。
把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宣扬的文章所宣扬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就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不只用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文章开头的启示、作者的议论和文章的结尾入手去归纳中心思想。
因此,领会和归纳中心思想应结合各种方法,在教学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每一段具体分析中,要引导学生边分析内容边揭示所包含的思想,进而归纳出中心思想来。
2、着重分析好课文的主人公。
记叙文往往要突出人的因素。
写事也是为了写人。
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
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
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来分析。
如《小珊迪》,描写小珊迪外貌“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这句话是为了烘托出小珊迪的穷困。
从弟弟
的口中“我”了解到小珊迪没有回来找零钱的原因,反映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分析好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就能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抓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内容是通过形式去表现的。
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对深刻理解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在记叙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特点进行分析。
一篇好的记叙文,总是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塑造,总是站在矛盾的最前面,紧扣中心,详略得当地选材,人物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
讲清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写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四)记叙文写作的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则是小学生最常用、最熟悉的体裁。
因此,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写作是习作的最主要任务。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体裁、学好分析记叙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写好记叙文。
教学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写作,克服普遍存在的“流水帐”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去写作,使学生懂得写文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中心,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文时,引导学生动笔前,先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提纲。
然后根据提纲一步一步地展。
2、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得具体些、生动些、克服“空话连篇”的现象。
在学生作文中,通常会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用一些笼统的句子去代替具体的内容,结果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为了扭转“空话连篇”的现象,要求学生作文时写得“具体、生动、让事情说话”。
在写作时,要选出几件比较好的事件,然后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来写,并且要做到详略得当。
3、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无从下笔”的现象。
有部分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写才好,但是在下笔时始终都毫无头绪,半天也挤不出半点来。
要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是要热爱生活,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
如每天回校时看见蚂蚁时停下来想一想,每天坚持认真、观察它们的在各种环境的活动。
晴天、阴天、雨天时蚂蚁的具体表现如何;捕食时团结合作……这样,他们就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并且做到每天都记录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文是,选材选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写记叙文。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发方式,通过客观的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类别、来源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一)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
2、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1、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
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
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
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
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
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四)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
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作比较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
5、画图表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6、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7、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8、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
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这一段话语
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
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2、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
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3、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六)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
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
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遗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三、寓言童话
一、童话的教学
(一)童话的概念和特点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的新奇
有趣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来表现中心,故事情节曲折,常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深入浅出的来给儿童一些教益和启迪。
小学教科书中有选编了很多童话。
其主要特点是:
1.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
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
2.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