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
摘要: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是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它的实践特色主要体
现在系统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合目的性四个方面。
关键词:“三生教育”;实践形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7-0097-03
“一个民族潜在的最大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教育危机。
教育危机是国家最大的危机”[1]。
教育危机必然带来教育价值的流失,教育价值的流失必然会
动摇民族价值体系的根基,因为教育价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精髓的体现。
目前,我国现代的教育价值正在流失,这种状况必须扭转。
为了应对现代教育价值的流失,2008年2月,云南省在全国首先实施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
与“生活教育”。
两年多来,“三生教育”取得了良好
的教育效果,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因为“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一、“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无论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
因此,“三生教育”应以实践性原则为主导,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精神抽象,生命、生存、生活的展示与发展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生命价值、生存与生活的能力的提升是通过人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来实现的。
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生活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对生命存在状态的一种体验。
”[3]“三生教育”应立足于实践,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以“三生教育”课程为平台,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
云南省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程,编写了全省通用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即
《生命•生存•生活》,该系列教材共有幼儿园、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7个分册。
在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全面开设了“三生教育”课程;小学则分别在三年级和五年级集中开设;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在一年级集中开设;大学在一年级或二年级集中开设。
明确的课程设置,为“三生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大力推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沾益县西平小学李娟老师在讲授《编织童年的梦》一课时,将教材原有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换成了同学们耳熟能祥的明星的故事,让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理想的讨论。
宜良县职业高级中学要求“三生教育”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将“三生教育”与技能教育和科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昆明医学院的教师在讲授“三生教育”课时,将班级学生分成生命、生存、生活三个组,每组选拔1到2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课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由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等级评价。
这种教学
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
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以主题班会为平台,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
在“三生教育”中,很多老师都积极利用班会时间,专门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活动,这既能够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又能够增强学生参与
教学的主动性。
如红河民族师范学校举办了主题为“让生命之花绚烂开放”的班会活动,通过“大风吹”和“无家可归”两个游戏引出“生命中的五样”、“人生价值大拍卖”、“同心协力”等活动,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与人合作,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
丽江市玉龙一中每月开展两次“三生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安全逃生能力。
云南师范大学还组织学生工作部的老师、各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会,不断挖掘、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三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教学
“三生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课程,任何
专业课教师都很难将“三生教育”的全部课程承担下来。
因此,必须利用多学科的教学渠道开展“三生教育”。
香港在生命教育中“鼓励各科教师致力于把生命教育的教材内容融入有关科目、领域”[4]。
在“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很多学校都组织并建立了多学科的教
学团队和研究团队。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从生物、政治、地理、语文等八个教研组,抽调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来负责教授“三生教育”课。
宜良县第二中学的段开银老师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以小游戏、小魔术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正如他所说:“前四年学生觉得我的数学课很枯燥,我也很苦恼。
我的第五个春秋呢?变了,一切都变了,为什么呢?因为‘三生教育’走进了我的
数学课堂,接触‘三生教育’以后,我感悟到,我们不能
一味地去要求学生改变,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
改变学生。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家荣老师认为,
医科院校的“三生教育”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着手,
即将“三生教育”融入临床专业教育、融入临床实习、融入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育、融入卫生法学教育、融入法医学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融入“防艾禁毒”教育、融入死亡教育、融入医疗保障教育等[5]。
将“三生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不仅能够使各科任课教师重视“三生教育”,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他们践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自觉。
二、“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6]。
任何教育都要立足于实践,任何教育理念都来自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发展。
“三生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创造有意义的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实践诉求和实践本质。
1.应加强“三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在“三生教育”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很多学校都已经与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抓住具有
公益性质的社会文化设施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了一批“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
具体包括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天文台、昆明世博园、昆明植物园、昆明动物园、云南野生动物园、世界恐龙谷、
金宝山生命艺术公园、昆明电视台等,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学习、参观活动。
有的农村学校还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些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如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中学,地处县城东北33公里的贫困山区,该校结合农村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农科教”实验示范基地,并将这个基地作为“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
学生在“农科教”实验示范基地进行蔬菜栽培、果树培育、核桃与桉树等经济苗木的栽培以及猪、鱼养殖等实作。
通过实作,既能够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又能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力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存技巧和生存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热爱生活、艰苦奋斗等优良的品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三生教育”的特色,其成效也最为明显。
很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三生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
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演讲、朗诵、知识竟赛、文艺活动、游戏、征文、国旗下的讲话、军事训练、生存训练、自救培训、消防演练、电影欣赏、家长会、公益活动等。
昆明市西山区书林第二小学通过五大实践模块来推进“三生教育”。
第一模块是开展“喜
迎奥运、放飞梦想”迎奥活动,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渗透到“三生教育”中;第二模块是开展安全自护活动,组织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演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第三模块是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月活动,如家庭自我服务日、校园墙面保洁、功能室保洁、分发“蜜蜂报”、分发“学生奶”、清扫卫生间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第四模块是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肯德基汉堡的制作,在校园、社区、街头开展语言文字规范检查,组织图书玩具交易会等,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第五模块是常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和社团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昆明理工大学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举办了“怒放的生命”主题图片展。
图片以生命教育为目的,围绕西南抗旱、冰雪救灾、“5•12”抗震救灾、奥运会、残奥会、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等内容展开;有的学校还以生存教育为目的,开展了“火灾自救与逃生”主题团日活动,活动中既有“报火警”、“救火呀”和“宿舍逃生”等趣味诙谐的情景短剧,又有“认识标志牌”和“情景应变”等互动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激情;还有的学校以生活教育为目标,开展了“拓展训练,共赢生活”主题团日活动,活动以“大树和
松鼠”、“桃花朵朵开”、“解结”、“传乒乓球”、“齐心合力•同舟共济”等游戏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精神品质。
很多学校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三生教育”作为一种没有任何学习负担的课程来开展。
在实施“三生教育”之初,确实有很多老师担心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现在看来,这个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对“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是采取开放性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
很多学生主动参与“三生教育”的实践活动,把“三生教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一门课程来对待。
在调研中,很多学生都认为“三生教育”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负担。
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都能够有目的、有组织、有内容、有时间、有指导、有经费、有考核地开展活动,把“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集体实践和个体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平时实践和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格局,创建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的新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模式。
三、“三生教育”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特色
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是“三生教育”的主要形式。
但是,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如果墨守成规,脱离学生的实际,不善于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实践活动的组织
形式,那么,实践教育的效果也是很难达到的。
“三生教育”应坚持系统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合目的性,将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1.“三生教育”实践的系统性
“三生教育”应坚持“大教育”观,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实践教育如果只是通过学校单方面来实施,其效果一定不会很明显。
因为,学校实施实践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社会的支持,不仅深度不够,而且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后,很快就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和干扰,实践教育的效果很容易就会被消减。
“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应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为了调动家长参与“三生教育”的积极性,与北京的某教育集团合作,对家长进行以“家庭教育重要性”为主题的的培训;校长、书记分年级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三生教育”培训;
各年级、各班还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通过实行“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及开展“家校研讨会”等,接受家长的监督,共同培养孩子的生命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
为了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三生教育”实践活动,昆明市高新第一小学发挥学校地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域优势,建立了以“山霸”、“可口可乐”、“云南白药”、“天兰环保”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三生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以“雏鹰小队”的形式,自主开展“三生教育”假日活动。
2.“三生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三生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因此,“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开展“三生教育”实践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有的学校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和活动;有的学校从生存教育的角度或生活教育的角度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和活动。
城市的学校主要在防火演练、交通安全、公益活动、文艺活动等方面开展活动;而农村的学校主要在游泳安全、泥石流、山体滑坡、生产劳动等方面来开展“三生教育”活动。
有的农村学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还专门建立了农业生产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基地从事生产劳动,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又能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和生活能力。
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有的学校还定期组织师生参加郊游、爬山等野外活动,一则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存技巧和生存能力。
有的民族地区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传统节
日活动,如景洪市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泼水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和民族友爱之情。
在一些艾滋病高度流行的地区,一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戒毒所参观,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
3.“三生教育”实践的科学性
“三生教育”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三个部分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生存领域的实践转向生活领域的”[7],再通过生活、生存领域的实践进一步推进教育的生命本旨的实现。
“三生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必然要求其实践的科学性。
“三生教育”应体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这完全符合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
从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来看,“三生教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明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
“三生教育”是体验、认知、实践的统一,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于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三生
教育”实践应立足于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的统一,目的是促进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
“三生教育”实践应立足于教育本真,立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三生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
“三生教育”应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规约性、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并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上,关注人类发展面
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应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应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目标提供路径。
参考文献:
[1]尹鸿伟,罗崇敏.推进现代教育公平[J].南风
窗,2009(26).
[2]周家荣.论“三生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4:47.
[4]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4.
[5]周家荣.关于医科院校生命教育特色体系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周家荣.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