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县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长江之歌》课文背景《长江之歌》的创作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之歌》的创作故事
1983年8月中央电视台开始面向中国观众播放《话说长江》。
此纪录片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但是当时主题曲只有旋律,并没有歌词,人们建议给主题曲配上词。
于是《话说长江》栏目组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歌词。
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
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
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200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歌词。
这个年轻人正是作者胡宏伟,这段歌词就是《长江之歌》。
这年的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
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
2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歌歌词的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走向观众席。
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歌词的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
胡宏伟显然一点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
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
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
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创作员。
”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
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
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位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
”
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
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
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歌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
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歌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
评委称赞,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
那是1981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
坐着火车,行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
”
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
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
”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
一、按要求填空。
(15分)
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整洁、美观.(4分)
rì kòu( ) lūn qǐ()
xiǎn yào( ) shǒu liú dàn( )
2。
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4分)
【豪毫】( )米()迈【幅副】( )手一( )画【度渡】()口角()【爆暴】( )炸()动3。
填上合适的量词。
(4分)
一()灯一( )欢呼一()战车师一( )坦克
一()路一( )诗一()暖流一()江
4.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3分)
举:①往上托,往上伸;②举动;③兴起,起;④推选,选举;⑤提出;⑥全(1)举.一反三( ) (2)举.国欢庆( )(3)选举.代表( )(4)举.重()(5)一举.两得() (6)举.兵( )二、按要求选择出正确的选项.(12分)
1。
下列词语中的“着"与“沉着”的“着”读音相同的是()
A.睡着 B。
着火 C。
执着 D。
跳着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尽.管尽.力 B。
乘.车乘.法 C.奔.腾投奔. D。
坚强.勉强.
3.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深仇大恨山涧(jiān) B。
壮烈豪迈首都(dū)C.检阅部队飘拂(fó) D。
人流会集千钧一发(fà)4。
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崎岖的广场 B。
猛烈地射击 C。
豪迈的口号 D.雄伟的丰碑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B。
等闲:休闲,悠闲。
C。
泥丸:用泥制成的小球。
D。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6。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孙中山:“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 ."空缺处应该填()。
A。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3分)
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 .诗中“,
"两句写出了红军战士翻越雪山之后的喜悦心情.
2。
《狼牙山五壮士》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跳下悬崖”的顺序记叙了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五壮士
的形象.
四、张凯参加了主题为“革命精神”的演讲比赛,请你帮他岀谋划策。
(10分)
1.他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和().(2分)
①军民团结一心反围剿②红军过草地③屯垦南泥湾
④詹天佑修筑铁路⑤江姐英勇就义⑥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演讲稿中还需要关于爱国的一些名言警句,请你帮他想两句。
(2分)
(1)
(2)
3.下面是他演讲稿开头的部分,其中有两处语病,请你帮他改正。
(2分)
①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
②能否完成民族复兴、实现大国崛起,已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强烈愿望。
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变得愈发重要.
(1)第②句不合逻辑,应当删去“”。
(1分)
(2)第③句中有一处语序不当,应当交换“ "和“”的位置.(1分)
4.演讲中使用反问句可以增强气势,请你把下面这句话改写成反问句.(2分)
这种无私奉献、英勇的行为,值得我们世代传颂,永远学习。
5。
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话连起来。
(2分)
如今再没有雪山和草地.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
五、课内阅读。
(12分)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寂静安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告宣布宣读)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情热烈热心)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
从选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打“√”.(3分)
2。
选文按顺序写了开国大典的、两个环节.(2分)
3。
画“ "的句子中“站起来”指的是什么?(2分)
4。
选文次写到“掌声”,从中可以体会到。
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掌声?那是什么样的掌声?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写。
当,响起了的掌声。
六、课外阅读。
(18分)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
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
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
一听见喊她的名宇,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
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
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
包落在地上。
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
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2.当同牢房的同志听说江姐要转移时,她们的做法是 ,而江姐则 .
3.文中画“”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即()和()。
(4分)
A.是在自我激励: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
是在向特务宣告: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C。
是在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D。
是在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
文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是对的描写,“点"是对的描写,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从而突出了江姐的形象。
(2分)
5。
从文中两处画“”的部分中选一处以批注的形式写写你的感受。
(3分)
6.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B。
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
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
7.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江姐?(3分)
七、习作表达.(30分)
人生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滑雪、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战胜自己、第一次网上购物、第一次独自走夜路……
题目:第一次
提示与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把内容写完整.字数不少于400。
参考答案:
一、1.日寇抡起险要手榴弹
2。
毫豪副幅渡度爆暴
3.示例:盏阵个辆条首股条
4。
(1)⑤ (2)⑥ (3)④ (4)① (5)② (6)③
二、1。
C 2.B 3。
B 4.A 5。
B 6.B
三、1.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引上绝路顶峰歼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
四、1.④ ⑥
2.示例:(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3.(1)能否(2)发扬传承
4。
示例:这种无私奉献、英勇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世代传颂,永远学习吗?
5.示例:虽然如今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
五、1.肃静宣读热烈
2.升国旗宣读公告
3。
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统治,从此当家作主了.
4.3 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示例:五星红旗在奥运会赛场升起的时候场上持久而热烈
六、1。
江姐在被转移前与同志们道别
2.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为江姐收拾行装处理了文件,从容不迫地梳头、换衣
3。
A D
4.其他同志们江姐
5。
示例:(第一处)江姐把牺牲看成隆重的典礼,真是视死如归。
6.D
7.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活严谨、考虑事情周密、对革命无比忠贞、面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江姐。
七、略
类文阅读—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节选)
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土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
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
此外,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
独秀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此后,李大钊全面负责党在北方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并多次当选中央委员。
在1922—1924 年间,李大钊奔走于中国的
大江南北.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爱国人
士80余人.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
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心声,张作霖将李大钊等人于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看守所内绞杀。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
(选自《青少年美绘版经典名著书库英雄人物》浙江人民出版社)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义凛然:
慷慨激昂:
2.“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南陈”指的是,“北李”指的
是,相约建的是。
3.下列事项是由李大钊主导完成的是( )。
(可多选)
A。
独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B. 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
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 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4。
你是怎么理解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的呢?
5。
学习了短文,你能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什么精神呢?
【参考答案】
1。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2。
陈独秀李大钊中国共产党
3.B C D
4.提示: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它已经开始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党的组织,所以反动派虽然绞死了李大钊一个人,但不能使共产主义思想消亡,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5。
提示:爱国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不负寸光阴(节选)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6年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时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并为自己取字“守常"。
由于十分仰慕荆轲、高渐离那样的义士,李大钊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筑声剑影楼”,典出战国时期荆轲和高渐离刺秦的故事。
在这座书斋中,李大钊整整奋斗了6年.
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因为“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他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
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了解历史,一方面,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从封建社会转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成为东亚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许多的方面,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
就是在这样一种极为痛苦纠结的心理下,李大钊选择了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在出国之前,李大钊再一次游览了五峰山,他在火车上目睹一起日本驻屯军士兵枪杀5名中国警察的事件。
心中悲愤交加,在《游碣石山记》中,李大钊特别写道:“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
(选自《李大钊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1.文中提到的“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2。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李大钊在《游碣石山记》中的意思。
3. 文中提到李大钊“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精神是()(可多选).
A.爱国精神
B.担当精神
C.舍生取义精神D。
创新精神
4。
根据书中的描写,李大钊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那么,你怎么理解他为自己取字“守常”呢?
5.第2自然段中李大钊内心的痛苦你能理解吗?对于他做出的选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参考答案】
1.示例:孜孜不倦
2。
提示:这些日军在我国嚣张跋扈,侵占我国领土,我们非常愤慨。
在这昌黎也是国仇纪念地我发誓,希望中华儿女勿忘国耻,能够与日军战斗到底的人像这石头一样又多又硬……
3。
A B D
4. 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守常”是“固守常法”
的意思,意思是坚持使之成为常态。
5。
提示:能够理解李大钊的痛苦,一方面他痛恨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先进,最终他选择了到日本去学习先进的一面,是一种隐忍,是为了成就大志向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1 鲧禹治水
第一单元是神话传说,第一课《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
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息壤借助神力用堵的方法,可是被天帝杀害。
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
同时课文中写到“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九自然段最让人感动。
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
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十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
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
大禹,你真伟大!”
言语的发源来自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同时,这篇民间故事想象丰富,故事离奇的特点也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