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27T05:42:33.039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7期作者:谭浩
[导读] 目的:探究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68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21年10月~2022年5月),随机数原则分组,对照组(34例)(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4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谭浩
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邳州 2213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68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021年10月~2022年5月),随机数原则分组,对照组(34例)(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4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症状(肺部啰音、三凹征、喘息)消失时间,观察组患儿用时更短(P<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水平对比,观察组患儿水平更高(P<0.05)。
治疗后,相较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IFN-γ水平更高,IL-4水平更低(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5.88%;对照组:23.53%)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
相比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73.53%),观察组患儿(94.12%)更高(P<0.05)。
结论:于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期间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疗效确切,可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安全性较高,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The value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 1B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ronchiolitis in children
Tan Hao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izhou People's Hospital, Pizhou, Jiangsu 221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ronchiolitis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68 children with acute bronchiol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21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34) with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inhal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The time of symptom disappearance, lung function indexes, inflammatory factor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ime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 (lung rales, triple depression, wheezing) was shor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FVC, FEV1, FEV1/FVC) (P < 0.05).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IFN - gamma levels higher, IL - 4 levels lower (P < 0.05).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bservation group: 5.88%; Control group: 23.53%) compared to,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1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3.53%)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cute bronchiolitis,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 1B has a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reduc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speed up the recovery of children, with high safety and high feasibilit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Human recombinant interferon alpha 1 b; Children; Acute capillary bronchitis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为婴幼儿常见疾病的一种,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群体中,发病原因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
当前,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疗层面分析,治疗方式众多,如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控制喘憋等。
该病患儿发病后,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方式不合理,随病情进展,会逐渐进展为重症喘憋性肺炎,使患儿产生缺氧、高热等表现,甚至引发败血症、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1]。
部分研究指出,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患儿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2]。
本次研究比较分析对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原则分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
对照组男性/女性=19/15,年龄1月-2岁,平均(10.2±3.7)月,病程1-2(1.45±0.41)个周。
观察组男性/女性=20/14,年龄1月-2岁,平均(10.4±3.4)月,病程1-2(1.53±0.36)个周。
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年龄<2岁;③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入院前使用过增强免疫类药物治疗;②并发先天性心脏病;③并发肝肾功能不全;④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⑤依从性差;⑥患儿家属拒绝纳入本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对症治疗,具体如下:给予患儿止咳、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并运用丙托溴铵气雾剂1.25ml+布地奈德悬浮液0.5mg展开雾化吸入治疗,2次/d。
患儿持续治疗1周。
1.2.2观察组
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3μg/(Kg·次),2次/d,雾化吸入。
患儿持续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
(1)对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展开统计对比,如肺部啰音、三凹征、喘息。
(2)分别于对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VC(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一秒率)}进行测定比较
[3]。
(3)抽取患儿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清晨)2mL,离心,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炎性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水平展开测定比较[4]。
(4)统计对比患儿不良反应(恶心、心悸、头痛)发生状况。
(5)观察对比患儿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患儿症状全部消失,X线检查结果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症状减轻,X线检发现改善;无效:症状没有减轻,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利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n)和率(%)、平均数±标准差(±s)分别表示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计量(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资料,、t检验,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用时更短(P<0.05)。
见表1。
2.2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观察组更优(P<0.05)。
见表3。
3讨论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属于下呼吸道疾病的一种,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中,其发病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如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5]。
因婴幼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且气管较为狭窄,从而致使患儿发病后痰液难以咳出,从而引发呼吸道阻塞现象,造成患儿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呼吸功能衰竭,危及患儿生命[6]。
当前,临床并未研发出专治该病的特效药物,既往临床多应用利巴韦林展开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此治疗方式效果不理想,安全性较低,患儿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7]。
干扰素为糖蛋白的一种,其具备免疫调节、细胞增殖抑制、抗肿瘤等作用,干扰素压型众多,常见亚型有α2a、α1b、α2b等,α1b型干扰素多源自于健康中国人白细胞[8]。
与α2b、α2a型干扰素比较,α1b型干扰素抗原性最低,不易引发用药不良反应,所以该药尤为适合于小儿治疗中使用[9]。
从α1b型干扰素作用机理角度而言,其并非对病毒展开直接抑制或者杀伤,而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形成抗病毒蛋白,从而对病毒复制发挥抑制作用,强化免疫细胞活力,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功能[10]。
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症状(肺部啰音、三凹征、咳嗽、喘息)消失时间,观察组患儿时间更短,说明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可加快患儿康复速度。
究其原因,药物经雾化吸入,可长时间存在于患儿气道中,并且可直接作用靶器官,短时间内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可对病毒复制进行有效抑制,减轻纤毛粘黏液间的吸附作用,同时可促进痰液黏度降低,强化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进而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以较快改善。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水平对比,观察组患儿水平更高,说明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可促进患儿肺功能指标改善。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儿比较,观察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更优,说明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中运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可促进患儿炎症反应减轻。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5.88%;对照组:23.53%)对比,观察组更低,说明对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行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安全性较高。
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73.53%)比较,观察组患儿(94.12%)更高,说明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中运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疗效确切。
究其原因,重组人干扰素α1b药物成分可直达病灶,从而对病毒复制发挥抑制作用,使遭受损伤的气道上皮恢复,并且可使患儿的气道免疫反应减轻,从而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于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期间,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疗效确切,可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映瑶.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3):107-109.
[2]刘迎春.雾化吸入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1):62-63.
[3]代蕊.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比较[J].北方药学,2019,16(5):179,178.
[4]陆凤霞.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效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9,36(4):314-315,318.
[5]王秋梅.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4):89.
[6]马统帅,单瑞娟,陈培莉.超短波联合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2):116-118.
[7]张乐.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8):78-80.
[8]刘连凤,史军然,薛红霞,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预防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毛细支气管炎效果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5):24-29.
[9]朱戈.重组人干扰素a-2b雾化在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8,10(11):81,83.
[10]许静,周旭红,邓全敏.雾化吸入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7,28(13):211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