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央企建设经验教训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央企建设经验教训案例
一、成功经验案例。
案例一:中字头建筑央企的合同管理变革。
(一)背景。
这家央企在海外承接了大量的建筑项目。
以前,合同管理混乱,各个项目组对合同条款的解读和执行标准不一,导致了不少纠纷和成本超支的情况。
(二)经验做法。
1. 集中培训与统一标准。
公司总部组织了大规模的合同管理培训,邀请了国际知名的法律专家和有丰富海外项目经验的内部员工来讲课。
从合同谈判、起草、签订到执行、变更的全过程,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操作手册。
手册里详细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法律风险点、应对措施,还配上了实际案例。
2. 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可牛了。
它把所有项目的合同都电子化管理起来。
项目上的任何人员只要有相应权限,就能查询合同的关键信息、执行进度等。
系统还设置了预警功能,比如合同付款期限快到了、某个条款有违约风险了,就会自动提醒相关人员。
3. 法律部门深度介入。
以前法律部门就像个“事后诸葛亮”,项目出了问题才来擦屁股。
现在不一样了,从项目投标开始,法律部门就深度参与。
他们要对招标方的合同草案进行法律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法律评估。
(三)成果。
通过这些措施,这家央企海外项目的合同纠纷大幅减少,项目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因为合同管理规范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也大大提升,赢得了更多的项目机会。
案例二:能源央企的合规文化建设。
(一)背景。
随着国家对能源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这家央企面临着巨大的合规压力。
内部员工对合规的认识参差不齐,有的觉得合规就是走形式,有的甚至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与公司业务的关系。
(二)经验做法。
1. 趣味化的合规宣传。
他们制作了一系列超有趣的合规宣传资料。
有漫画版的合规手册,把复杂的法律法规画成了一个个搞笑的小故事;还有短视频,让员工自己演一些合规与不合规的场景,拍成小视频在公司内部网站和公众号上播放。
2. 合规之星评选。
每个季度都会在全公司范围内评选“合规之星”。
只要员工在合规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比如发现了重大合规风险并及时上报解决,或者积极推动了某个合规项目的实施,就有可能被评为“合规之星”。
被评上的员工不仅有奖金拿,还会在公司内部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
3. 合规与绩效考核挂钩。
这一招可真是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公司规定,如果某个部门或者员工出现了合规问题,就会在绩效考核中扣分;反之,如果在合规工作方面表现优秀,就会加分。
这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和晋升。
(三)成果。
整个公司的合规氛围变得超级浓厚。
员工们都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合规工作。
公司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合规性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再也没有因为合规问题被处罚过。
二、失败教训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业央企的知识产权保护失误。
(一)背景。
这家央企在制造业领域有很多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巨大。
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失败做法。
1. 内部保密制度形同虚设。
虽然公司有保密制度,但执行得非常松散。
研发部门的一些员工可以随意将技术资料带出公司,在对外交流合作时,也没有严格的保密审查程序。
例如,有一次在和一家国外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时,中方员工在没有经过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就把一些尚未申请专利的技术细节透露给了对方。
2. 专利申请不及时。
公司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制造工艺和产品,但没有及时申请专利。
总觉得自己是央企,技术实力强,别人不敢抄袭。
结果呢,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仿冒产品,等他们想起来去申请专利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这些技术已经被公开使用了一段时间,不符合专利申请的条件了。
(三)后果。
这家央企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损失惨重。
一方面,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抄袭,市场份额被抢占;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声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国际合作伙伴对他们的技术管理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合作项目减少。
案例二:运输央企的劳动纠纷风波。
(一)背景。
该央企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调整,涉及到很多员工的岗位变动和薪酬调整。
(二)失败做法。
1. 沟通不畅。
公司在做出这些重大决策之前,没有充分与员工进行沟通。
只是简单地发了个通知,就要求员工按照新的岗位安排和薪酬体系执行。
很多员工对自己为什么被调岗、薪酬为什么降低都不清楚。
2. 忽视员工权益保护。
在岗位调整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经验、技能等因素,导致一些员工被安排到了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而且,对于那些对调整有异议的员工,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申诉机制。
(三)后果。
引发了大规模的劳动纠纷。
员工们纷纷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司陷入了大量的诉讼和仲裁案件中。
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法律费用,还因为这件事情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公司的形象受损,招聘新员工时也遇到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