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完成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工具。

正确、科学、合理地解读文本,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文本被教师误读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了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偏差,究其原因,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是文本被误读产生的根源。

一、对编者意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教师在拿到一本新教材后,首要的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揣摩编者对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

惟有通览全局,理清编写者的思路,教师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利用文本。

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众多教师在钻研文本时,往往出现就文本而文本的现象,将单个的文本从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加以单独研究,并充分整合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诚然,教学内容是充实了,课堂是热闹了,可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这样的“二次开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编者为什么要选用这篇教材呢?编者为什么要将这篇教材安排在这个单元中呢?曾听过一教师执教《二泉映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了阿炳不幸的童年,走进了阿炳坎坷的卖艺生涯,并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烈日下的阿炳”“暴风雪中的阿炳”“病中的阿炳”……学生的同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当《二泉映月》的旋律再次想起时,学生已泪眼婆娑……这是成功的课堂吗?这是正确的文本解读吗?打开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们发现编者将《二泉映月》同《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几篇文章组合为一单元,细细揣摩,我们发现,原来编者是想通过这一组课文告诉学生: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阿炳面对不幸、坎坷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是文本的主旨。

从以上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对编者意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将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

二、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教材,独到地运用教材,首先要正确深入地理解教材,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知其义,明其理。

《月光启蒙》《爱如茉莉》这两篇文章,众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认为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企图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母爱是什么?”“爸妈的爱是什么?”,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索,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文本认识的偏差。

《月光启蒙》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原文中大量描写母爱的篇幅删除了,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文本的主旨肯定不是“母爱”,而应该将落脚点落在文题“启蒙”上;解读《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有很多教师将目标定位在“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爱在身边”,从而让学生明白“爱在无言中,爱在平淡中,爱在平常中……”,可我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吗?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还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他们有这样的经验吗?学生握不到爱的“把手”,又如何去谈“爱”呢?文本的主旨应当落实在“爱
在行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行动去发现爱”上。

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文本本身,才能避免误读的发生。

三、对学生需要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是什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体验?他们通过文本的学习产生怎样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切实考虑学生的体验和需要,而不应该将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身上。

《桂花雨》和《月光启蒙》这两篇散文分别是著名作家琦君和孙友田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琦君的童年充满着桂花香,沐浴着桂花雨,收获着桂花茶和桂花卤,充满幸福和喜悦;孙友田的童年盈满着皎洁的月光,飘散着歌谣的音韵,驰骋在想象的王国里,他的童年幸福而充满诗意。

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产生的迫切需要是期望与作者产生共鸣,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希望自己也能像作者那样,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

可我们教师硬要将《桂花雨》中母亲思乡的忧愁强加在学生身上,硬要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晚年痴呆残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落泪了,教师满意了。

试问我们教师于心何忍?他们那么小的年纪如何承载如此的生命之重?解读这两篇教材,应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明白:童年是快乐的,思念是甜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