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考化学考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考考点
专题一 氯、钠
知识与能力1、了解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通过钠的化合物有关知识的教学,学习体会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科学方法。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通过碳酸氢钠分解的实验操作掌握有些固体的鉴别方法。
3 、了解氯元素的存在,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
4、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5、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水、碱反应及相关的生活生产应用。
教学重点:1、Na 2O 2、Na 2O 、Na 2CO 3、NaHCO 3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水、碱反应及相关的生活生产应用 教学难点: Na 2O 2的组成结构 一、氯气
1.物理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的有毒气体。
2.化学性质: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能跟金属(如Na 、Fe 、等):2Na + Cl 22NaCl 2Fe+3Cl
2
2FeCL 3
(2)和非金属(如H 2)反应:H 2 + Cl 2
2HCl (燃烧的火焰是苍白色,瓶口有白雾产生)。
(3)和水的反应:Cl 2 + H 2O==HCl+HClO (次氯酸)。
次氯酸的性质:(弱酸性、不稳定性、强氧
化性)氯水易见光分解方程式2HClO==2HCl+O 2↑,新制氯水含:H 2O 、 Cl 2、 HClO 、 H +
、 Cl -、 ClO -
、 OH - ;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盐酸(HCl )。
(4)与碱的反应:2NaOH+Cl 2==NaCl+NaClO+H 2O (用于尾气处理及制漂白液)。
漂白粉制取原理的反应方程式是: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
漂白粉的成分是: CaCl 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 。
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 2 + 4HCl(浓) MnCl 2 + Cl 2↑+2H 2O ;发生装置: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除杂:
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 气体;用浓H 2SO 4吸收水;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检验:
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4.溴、碘的提取:(1)2KI + C12 ==2KCl + I 2;(2)2KI + Br 2 = 2KBr+I 2;(3)2KBr + Cl 2 ==2KCl+Br 2 二、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好导体,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2.化学性质⑴钠与水反应:
现象及解释:①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②熔(说明钠的熔点低;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③游(说明有气体产生);④响(说明反应剧烈);⑤红(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生成的溶液显碱性)。
化学方程式为: 2Na+2H 2O=2NaOH+H 2↑;离子方程式为:2Na+2H 2O=2Na + +2OH -
+H 2↑。
⑵与氧气反应:4Na+O 2==2Na 2O ;2Na+O 2
Na 2O 2。
3.钠的用途:①制取纳的重要化合物;②作为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③冶炼钛、铌、锆、钒等金属;④钠光源。
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 233【充分加热】;233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的方法:加热出现气体是碳酸氢钠;加酸先出现气体的是碳酸氢钠,开始没气体后出现气体的是碳酸钠。
专题二 铝、铁、硅
知识与能力1、掌握氧化铝性质、主要用途2、掌握氢氧化铝的两性、制备及用途3、掌握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学会检验Fe 3+
、Fe 2+
的方法;知道Fe 3+
的氧化性 一、铝及其化合物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态存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 2O 3。
1.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固体较强的韧性、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导电性。
(2)化学性质: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①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坚固的氧化膜,所以铝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4Al+3O 2====2Al 2O 3。
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Al+6HCl==2AlCl 3+3H 2↑;2Al+3H 2SO 4==Al 2(SO 4)3+3H 2↑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③与强碱反应
2Al + 2 NaOH + 2H 2O===2NaAlO 2+3H 2↑(唯一的一个)
④铝热反应:2Al+ Fe 2O 3 2Fe + Al 2O 3 焊接铁轨,制难熔金属。
2.Al 2O 3 (两性氧化物)
与硫酸反:Al 2O 3+3H 2SO 4==Al 2(SO 4)3+3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 2O 3+6H +
==2 Al 3+
+3H 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 2O 3+2NaOH==2NaAlO 2+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 2O 3+2OH -==2AlO 2-+H 2O 3.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与盐酸反应:Al (OH )3+3HCl==AlCl 3+3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 Al(OH)3 +3H +
==Al 3+
+3H 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 +NaOH==NaAlO 2+2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 Al(OH)3 +OH -==AlO 2-+2H 2O 受热分解 2 Al(OH) 3 Al 2O 3+3H 2O
Al(OH)3实验室制取:常用铝盐与足量氨水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AlCl 3+ 3(NH 3·H 2O)== Al(OH)3↓ +3NH 4Cl 离子反应方程式:Al 3++ 3(NH3·H 2O)== Al(OH)3↓+3NH 4+
4.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 4)2·12H 2O] 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显酸性,是因为:Al 3++3H 2O==Al(OH)3+3H +
,因此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使其下沉。
5.转化关系
HCl AlCl 3 Al(OH)3 Al 2O 3 电解 Al NaOH 氨水
NaOH
NaAlO 2
二、铁及其化合物
1.铁的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 能被磁铁吸引。
2.铁的化学性质 ①与氧气反应:3Fe+2O 2
Fe 3O 4 ②与非金属反应:2Fe+3Cl 2
2FeCl 3;Fe+S FeS
③与水反应:3Fe+4H 2O(g) Fe 3O 4+4H 2↑ ④与酸反应:Fe+H 2SO 4== FeSO 4+ H 2↑ ⑤与盐反应:Fe+CuSO 4==FeSO 4+Cu 3.氧化铁:与酸反应:Fe 2O 3+6HCl==2FeCl 3+3H 2O 4.Fe 3+
的检验:与KSCN 反应出现血红色溶液。
5.Fe 3+和Fe 2+之间的相互转化
Fe 2+
Fe 3+
Fe 3+
Fe 2+
氧化剂 还原剂
2FeCl 2+Cl 2==2FeCl 3 2FeCl 3 +Fe==3FeCl 2;Cu+2FeCl 3==CuCl 2+2FeCl 2 6.氢氧化铁:制备: FeCl 3 (黄色)+3NaOH==Fe(OH)3↓(红褐色)+3NaCl 与酸反应:Fe(OH)3+3HCl==3FeCl 3+3H 2O
受热分解:2Fe(OH)3Fe 2O 3+3H 2O
7.氢氧化亚铁:制备: FeCl 2(浅绿色) +2NaOH==Fe(OH)2↓(白色)+2NaCl 与酸反应: Fe(OH)2+2HCl==2FeCl 2+3H 2O
在空气中氧化:4Fe(OH)2+ O 2+2H 2O ==4Fe(OH)3
8.钢铁的腐蚀: 钢铁与周围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被侵蚀损耗。
电化学腐蚀: 不纯金属接触电解质溶液产生微电流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9.铁及其物质的转化关系 HCl FeCl 2
Fe Fe Cl 2
Cl 2 FeCl 3 金属防腐的方法 1.表面覆盖保护层
2.改变内部结构 3电化学保护法 三、硅及其化合物
1.硅的物理性质:晶体硅呈现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单质硅的提取:SiO 2+2C==2CO ↑+Si(粗硅) Si+2Cl 2==SiCl 4 SiCl 4+2H 2===Si+4HCl 2.SiO 2:化学性质:不活泼,耐高温、耐腐蚀。
①与水、酸(除HF)不反应,能与HF 反应:SiO 2+4HF==SiF 4↑+2H 2O 玻璃瓶不能装HF (酸)。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 2+CaO==CaSiO 3
③与碱反应:SiO 2+2NaOH==Na 2SiO 3+H2O ;实验室装NaOH 的试剂瓶用橡皮塞。
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 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专题三 硫、氮
知能目标1.了解SO2的物理性质,掌握SO2、SO3的化学性质。
2了解NO 、NO2的物理性质,掌握NO 、NO2的化学性质。
3.了解SO2、NO2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4两种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SO 2+H 2O==H 2SO 3 (可逆反应);H 2SO 3的不稳定性,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2H 2SO 3 +O 2==2H 2SO 4
(2)还原性 2SO 2+O 2 2SO 3
(3)漂白性:SO 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原理: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该物质不稳定(暂
时性漂白) ;氯水永久性漂白。
原理:HClO 具有强氧化性
3.酸雨:PH 〈5.6,正常性雨水PH 值大约为6 ,水中溶解有CO 2。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SO
2
来源:(主要)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
(次要)含硫金属矿物的冶炼、硫酸厂产生的废气。
防治: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酸雨:SO
2;温室效应:CO
2
;光化学烟雾:NO
2
;臭氧层空洞:氯氟烃;
白色垃圾:塑料垃圾;假酒:CH
3
OH;室内污染:甲醛;赤潮:含磷洗衣粉;有毒:CO 与NO 与血红蛋白结合;电池:重金属离子污染。
二、硫酸的制备与性质
1.接触法制硫酸
原理:(1)硫磺与氧气反应生成SO
2:S+O
2
==SO
2
(2)SO
2与氧气反应生成SO
3
:2SO
2
+O
2
2SO
3
(3)SO
3转化为H
2
SO
4
:SO
3
+H
2
O==H
2
SO
4
2.硫酸的性质特性:(1)吸水性:作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
3
;
(2)脱水性:蔗糖的炭化;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处理:先用抹布抹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3)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与铜反应:2H
2SO
4
(浓)+Cu CuSO
4
+SO
2
↑+2H
2
O ,被还原的硫酸占反应硫酸的1/2;
与碳反应:C+2H
2SO
4
(浓) SO
2
↑+ CO
2
↑+2H
2
O。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三、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
1.N
2
电子式:,N
2
含有三键,所以比较稳定。
2.氨气的性质(唯一显碱性的气体)
(1)与水反应: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分子和水形成一水合氨(NH
3
·H
2
O),NH
3
·H
2
O不稳定,
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水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NH
3
·H
2
O NH
3
↑+H
2
O
氨水中有分子:NH
3
、H
2
O、NH
3
·H
2
O 离子:NH
4
+、OH-、少量H+。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氨可以与酸(硫酸,硝酸,盐酸)反应生成盐
2NH
3
+H
2
SO
4
==(NH
4
)
2
SO
4
;NH
3
+HNO
3
==NH
4
NO
3
(白烟);NH
3
+HCl==NH
4
Cl(白烟);
离子方程式:NH
3
+H+==NH
4
+。
3.铵盐:铵盐易溶解于水。
(1)受热易分解 NH
4
Cl NH
3
↑+HCl↑ NH
4
HCO
3
NH
3
↑+H
2
O+CO
2
↑
(2)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及NH
4
+的检验):NH
4
Cl+NaOH NaCl+NH
3
↑+H
2
O
★NH
4
+ 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硝酸的制备与性质(工业制取):
(1)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4NH
3
+ 5O
2
4NO+6H
2
O
(2)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
2
:2NO+O
2
=== 2NO
2
(3)用水吸收NO
2
生成HNO
3
:3NO
2
+H
2
O==2HNO
3
+NO
性质:Cu+4HNO
3
(浓)=== 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C+4HNO
3
(浓)=== CO
2
↑+2NO
2
↑+2H
2
O
专题四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元素: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含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
同位素:含有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
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氢原子是1个,氦原子是2个);②次外电子层最多只
能容纳18个电子;③倒数第三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④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
2n2个电子。
另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3.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略。
4.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的必然结果。
(1)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除1、2号元素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重复出现1递增到8的变化。
(2)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如:Na Mg Al Si P S Cl;C N O F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
(3)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最低负价的绝对值逐渐减小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8。
(4)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Cl >S >P >Si , (5)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反之也如此。
如:金属性:Na >Mg >Al ,氢氧化物碱性强弱为:NaOH>Mg(OH)2>Al(OH)3。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反之也如此。
如:非金属性:Si <P< S< Cl ,H 3PO 4是弱酸,H 2SO 4是强酸, HClO 4是最强酸;H 3PO 4 <H 2SO 4<HClO 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为:SiH 4<PH 3<H 2S<HCl 。
5.元素周期表 短周期 :1、2、3 周期 长周期:4、5、6 (1)结构 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 ~ⅦA
族 副族:ⅠB ~ⅦB
第Ⅷ族 8、9、10;0族:惰性气体 (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主要化合价从:+1~+7(F 无正价),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每一主族从上到下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6.化学键(chemical bond ):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
(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
非极性键: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
7.电子式 (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H 2 :
、Cl 2: 、N 2:
、HCl :、H 2O :
、CO 2 :
、NH 3:
;CH 4:
;NaCl :
;MgCl 2:
;
NaOH :Na +。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1)HCl : ;
(2)NaCl : 。
8.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如:金刚石与石墨;O 2与O 3等。
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专题五 有机化合物
知能目标:1掌握有机物的基本性质(甲烷、乙醇、乙酸等)2.了解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
3.掌握一些实验基础知识
重点:有机反应类型和特点代表物的重要性质。
一、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沼气、坑道气的主要成分:CH 4。
二、甲烷
电子式:;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1.结构:分子式:CH 4;结构式: 2.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不反应。
(1)氧化性
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H<0 CH 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CH 4+Cl 2−−→−光照
CH 3Cl+HCl CH 3Cl+Cl 2−−→−光照 CH 2Cl 2+ HCl CH 2Cl 2+Cl 2−−→
−光照
CHCl 3+ HCl CHCl 3+Cl 2−−→−光照 CCl 4+ HCl (3)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
3.烷烃的通式:C n H 2n+2(n ≥1)
4.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互称。
C 4H 10:CH 3CH 2CH 2CH 3 CH 3CHCH 3 异丁烷
正丁烷3
CH 3
C 5H 12:CH 3CH 2CH 2 CH 2 CH 3 CH 3CHCH 2 CH 2 CH 3C CH 3 戊烷 CH 3 CH 3
2-甲基丁烷 2,2-二甲基丙烷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
5.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
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
如:
CH3CH2CH3与CH3CH2CH2CH2CH3;
CH3
与
等。
三、乙烯
1.乙烯分子式:C
2
H
4
;结构简式:CH
2
==CH
2
;结构式:
空间构型: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2.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O
H
CO
O
CH
CH
2
2
2
2
2
2
2
3+
−
−→
−
+
=点燃
现象:火焰较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
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
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CH
2
=CH
2
+H
2
O−
−→
−催化剂CH3CH2OH
(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
这种由加成发生的
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聚乙烯
4.用途:(1)、石油化工基础原料(2)、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评价一个国家乙烯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5.烯烃通式:C
n
H
2n
(n≥2)(补充:烷烃的通式:C
n
H
2n+2
(n≥1))
6.炔烃通式:C
n
H
2n-2
(n≥2)
四、苯
(1)结构简式:
或
(2)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易挥发,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
剂。
(3)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
a.燃烧2C
6
H
6
+15O
2−
−→
−
点燃
12CO
2
+6H
2
O
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硝化反应:
+HNO
NO2
+H2O
(4)用途: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苯胺、苯酚、尼龙等
五、乙醇
1.结构
结构简式:CH
3
CH
2
OH;官能团:-OH(羟基)。
2.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
3
CH
2
OH+3O
2
−
−→
−
点燃
2CO
2
+3H
2
O
①化氧化 2CH
3
CH
2
OH+O
2
→
∆
Ag
2 CH
3
CHO+2H
2
O(断1 、3键)
(2)与钠反应 2CH
3
CH
2
OH+2Na−→
−2CH
3
CH
2
ONa +H
2
↑(断1键)
3.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六、乙酸
1.结构
分子式:C
2
H
4
O
2
;结构简式:CH
3
COOH;官能团:-COOH(羧基)。
2.化学性质
(1)酸性(一元弱酸):CH
3
COOH CH
3
COO-+H+ ;酸性:CH
3
COOH>H
2
CO
3
;
2CH
3
COOH+Na
2
CO
3→2CH3COONa+H2O+CO2↑
(2)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CH
3CH
2
OH+CH
3
COOH→
∆
4
2
SO
H
浓
CH
3
COOCH
2
CH
3
+H
2
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
酯的结构:RCOOR′
油:植物油(液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是酯类物质。
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丙三醇)
用途:(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八、糖类
1.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C
6
H
12
O
6
糖类二糖:蔗糖(水解得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得两分子葡萄糖):C
12
H
22
O
11
多糖:淀粉、纤维素(水解都得葡萄糖):(C
6
H
10
O
5
)
n
几乎所有水果都含有果糖。
在所有糖中,果糖甜度最高,是最甜的糖,以下依次为蔗糖、
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
西瓜之所以吃起来很甜,就是因为西瓜所含的糖主要为果糖。
2.性质
(1)葡萄糖
a.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反应
条件:水浴加热)
b.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红色)+2H2O
c.在人体内的氧化: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d.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H2OH(CHOH)4CHO+H2→CH2OH(CHOH)4CH2OH
e.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f.发酵发应:
证明葡萄糖的存在:检验病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否偏高。
(2)淀粉
a.水解
b.颜色反应:与碘单质作用显蓝色。
九、蛋白质
1.组成元素:C 、H、O、N等,有的有S、P。
2.性质
(1)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
(2)★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
用于蛋白
质的分离与提纯。
(3)★变性: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凝聚成固态物质而析出。
(4)颜色反应:蛋白质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气味:蛋白质灼烧发出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6)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多种α-氨基酸(氨基与羧基结合
在同一碳原子上的称为α-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习题精选
1.下列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A.天然气 B.沼气C.水煤气 D.坑道产生的气体
2.鉴别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三种无色气体的方法是:()
A.通入溴水→通入澄清石灰水 B.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点燃→罩上干冷烧杯→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D.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通入溴水
3.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甲烷发生反应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C.溴蒸汽 D.高锰酸钾溶液
4.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甲烷和氧气B.甲烷和氯气 C.金属钠和水C.碘化钾和氯水
5.光照混合在试管中的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后,拔开试管塞,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试管中气体的黄绿色变浅B.试管中有火星出现
C.试管壁上有油状液滴出现 D.试管口有白雾
6.1mol甲烷和1mol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 B.HCl C.CH2Cl2 D.CHCl3
7.下列物质:①金刚石②白磷③甲烷④四氯化碳,其中分子具有正四面体型的是:()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
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能释放出20m3甲烷气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
B.“可燃冰”的分解与释放,可能会诱发海底地质灾害,加重温室效应
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D.“可燃冰”是水变的油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油 B.汽油 C.柴油 D.乙烯
10.蒸馏的操作方法,可以用于分离:( )
A.混合气体 B.悬浊液里的固体和液体
C.沸点不同互溶的液体 D.一切混合物
11.石油分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
A.石油的反应液中 B.接近容器底
C.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D.容器瓶口处
12.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石油的产量B.乙烯的产量 C.天然气的产量 D.汽油的产量
13.下列物质不能使溴水退色的是:()
A.乙烯 B.二氧化硫 C.丁烯D.丙烷
14.四氯乙烯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干洗衣服的干洗剂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家用不粘锅内侧涂覆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
下列关于四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B.它们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它们的分子中都不含氢原子 D.它们都可由乙烯只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1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比为1︰1,由此可得出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3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中必含氧元素
D.该有机物中必定不含氧元素
16.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中,不分层的是:( )
A.苯和水B.酒精和水 C.油和水 D.三氯甲烷和水
17.下列分子中各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内的是:()
A.乙烷 B.乙烯 C.乙炔 D.苯
1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馏 B.干馏 C.裂化 D.裂解
19.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苯发生反应的是:()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溴水C.纯溴 D.氯化氢
20.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D.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21.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全部被苯基取代,可得如图所示的分子,对该分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
25
H
20
B.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此分子为非极性分子D.此物质属于芳香烃,是苯的同系物
2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是:()
A.二氧化硫 B.乙炔 C.苯 D.乙烯
23.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
A.碱石灰B.CuSO
4
C.浓硫酸 D.金属钠
24.1998年山西朔州发生假酒案,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成份主要是:()
A.HOCH
2
CHOHCH
2
OH B.CH
3
OH C.CH
3
COCH
2
CH
3
D.CH
3
CH
3
25.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26.能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羟基的事实是:()
A.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B.0.1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05molH
2 C.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D.乙醇能发生氧化反应
27.质量为ag的铜丝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质量仍为ag 的是:()
A.盐酸 B.一氧化碳 C.硝酸D.乙醇
28.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跟适量的钠作用,放出H
2
最多的是:( ) A.甲醇 B.乙醇C.水 D.甲烷
29.某有机物6g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05mol氢气,该有机物可能是: ( B )
30.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不含双键结构的是:()
A.乙醇 B.二氧化碳 C.乙酸 D.乙醛
31.关于乙酸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四元酸 B.清洗大理石的建筑物用醋酸溶液
C.它的酸性较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D.它的晶体里有冰,所以称为冰醋酸
3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反应B.属于取代反应
C.酸去氢,醇去羟基 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33.炒菜时,又加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味可口,原因是:()
A.有盐类物质生成 B.有酸类物质生成 C.有醇类物质生成D.有酯类物质生成34.与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反应的是:()
A.CH
3CH
2
OH B.CH
3
CHO C.CH
3
OH D.CH
3
COOH
35.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
2SO
4
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Na
2
CO
3
溶液上面得
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
2SO
4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H
2SO
4
作用生成乙烯
36.下列物质属于酯类的是:( )
①豆油②甘油③牛油④煤焦油⑤汽油⑥菜籽油⑦润滑油
A.②③④⑦B.①③⑥ C.⑤⑥⑦ D.②⑤
37.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粘有油脂的试管应该用NaOH溶液洗涤C.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D.油脂能水解,酯不能水解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含其他杂质的天然油脂属于纯净物
B.肥皂的有效成分硬脂酸钠和甘油
C.油脂的烃基部分饱和程度越大,熔点越低
D.各种油脂水解后的产物中都有甘油
37.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还原银氨溶液。
这说明:( )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苹果成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38.把NaOH溶液和CuSO
4
溶液加入某人的尿液中,微热后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中含有:()
A.食醋 B.白酒 C.食盐D.葡萄糖
39.下列对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具有醇羟基,能和酸起酯化反应 B.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
C.葡萄糖能被硝酸氧化D.葡萄糖能水解生成乙醇
40.下列物质不需水解就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淀粉B.葡萄糖 C.蔗糖 D.纤维素
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42.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蛋白质 B.油脂C.蔗糖D.葡萄糖
43.下列物质加入蛋白质中,会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A.水 B.饱和Na
2
SO
4
溶液 C.饱和(NH
4
)
2
SO
4
溶液D.硝酸
44.误食重金属盐后,应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 )
A.服用大量葡萄糖溶液 B.喝大量的生理盐水
C.喝大量的豆浆或牛奶 D.注射大量盐水
45.用酒精消毒的原理是:( )
A.溶解作用 B.氧化作用 C.还原作用D.变性作用
46.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通常选用的方法是:()
A.滴加浓HNO
3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酒精D.灼烧
47.在有浓硫酸并加热条件下,HCOOH与CH
3
CH
2
18OH发生反应时,分子中含有18O的生成物是:()
A.水 B.硫酸 C.乙酸甲酯D.甲酸乙酯
48.下列物质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油脂 B.聚乙烯 C.聚苯乙烯 D.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