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吉林省九师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吉林省九师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这是浪漫精神最露骨的表现。
因为好奇,所以他在二十岁就遍游全国,而且专门“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厄困鄱、薛、彭城”,开始冒险而浪漫的生涯。
因为好奇,所以他的文字疏疏落落,句子极其参差,风格极其丰富多变,既像怪特的山川一样,无一处不是奇境,又像诡幻的天气一样,无一时不兼有和风丽日,狂雨雷电!
司马迁爱一切奇,尤爱人中之奇。
人中之奇,就是才。
司马迁最爱才。
司马迁常称他爱的才为奇士。
例如:“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
他对一切有才能的人,不论古今,一律在爱着。
他最爱古代的周公、召公,所以他对李斯的惋惜就是他没有做到周、召。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对于韩信的同情,也是认为他伐功矜能,不能做周、召。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对于周勃的称赞,也以周公拟之,“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跟他同代人中,萧何、曹参、陈平之才,都是他推许的。
他说:“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其实这般人在人格上本来未必多么高尚,但在才能上都是不凡的。
只要在才能上不凡,就为司马迁所欣赏了——像欣赏一种奇花异草。
在这数人中,尤其是陈平,司马迁更倾慕地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
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摘编自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材料二: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评价司马迁:“子长多爱,爱奇也。
”(扬雄《法言·君子篇》)对这一“奇”字,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指司马迁评判人物,选定篇章,著重倾向于奇人奇事,尤其重在建功立业、品行特殊之人,这是不错的。
细按《史记》内容,具体加以考察,便不难发现,在《史记》130章、53万言的篇幅中,专写人物的列传的字数,占全书百分之七十,在这些人物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感慨难忘。
这是《史记》有别于其他史著的重大特色。
在因《史记》而流传至今的人物中,有那在敌国强势面前,为了国家利益而无私无畏、大义凛然者如蔺相如;为报亡国之仇而自苦其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坚持强国谋略,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乐毅、田单、晏婴,还有不惜以生命与腐败势力进行生死斗争的屈原等等。
即便是生活在民间的下层人物,如荆轲、程婴、郭解等,也因其高尚品行,而在《史记》中被浓墨重彩书写,显其德行,彰其品节。
司马迁是把这些人物作为英雄来写的,这是他英雄主义审美史观的深情表达。
所以,前人评说司马迁所好的“奇”,更深层的含义应该是一种气概、一种思想、一种审美倾向。
(摘编自穆陶《<史记>:“文史合一”的美学典范》)
材料三:
司马迁“好奇”而务求“多闻”,首先表现为他对历史资料收集之求之“若渴”,对于其中富有“奇”的意味的信息之深心“欣赏”。
司马迁对于历史现象“包举”之“广”,可以说到了极致。
就通过实地考察丰富历史体验、充实历史见识而言,王国维曾在《观堂集林》中说:“史公足迹殆遍宇内,所未至者,朝鲜、河西、岭南诸初郡耳。
”司马迁勇敢叙写“当代史”为许多评论家所赞许。
顾颉刚肯定其对于“武帝
之世”历史的记录,认为它是《史记》一书中最精彩及价值最高部分。
他又说,“武帝时事为迁所目睹,其史料为迁所搜集,精神贯注”,因而实现了“光照千古”的文化成就。
司马迁的“好奇”还表现为历史观察视角之新异的追求。
有学者评价:“《史记》记载同他有交往的,他常从他们吐谈中寻取这种便利……最可贵的,他还把这种关系深入到野人田父身上……”(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史记》避免了一般史书“不载民事”“未睹社会之全体”的痼病,能够“大抵详察社会,精言民事”(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
于是梁启超《中国史学革命案》写道:“(《史记》其书)常有国民思想,如项羽而列诸本纪,孔子、陈涉而列诸世家,儒林、游侠、刺客、货殖而为之列传,皆有深意存焉。
”他关注司马迁此奇异之“深意”,于是感叹:“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摘编自王子今《司马迁的<史记>和“童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最爱的古代人才是周公和召公,他评价人物才能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做周、召”,他对李斯的惋惜和韩信的同情可算其例证。
B.通过研究《史记》的内容可知,人物传记占据主要篇幅,是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内容,也是《史记》与其他史书的主要区别。
C.材料二画线语句将对司马迁的“好奇”的内涵的理解上升到精神思想层面,据此可知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
D.许多评论家赞许司马迁对“当代史”的勇敢叙写,因而顾颉刚认为《史记》中内容最精彩、价值最高的是“武帝之世”部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观点吸收了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如扬雄和王国维等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B.材料二列举蔺相如、勾践、乐毅、田单、晏婴、屈原等人物,来证明司马迁对英雄的理解。
C.材料三援引众多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显示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D.三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的“好奇”展开论述,但是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不属于司马迁“好奇”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如被秦国车裂的商鞅、郁郁而死的贾谊、被身斩东市的晁错、被活活饿死的周亚夫等人物出现在司马迁笔下。
B.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促使他更加关注和同情那些被社会忽视或低估的奇士和英雄,他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中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中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卧薪尝胆等。
D.《史记》纪事所涵盖的历史跨度长,其间有不少史料缺失,所以司马迁不得不采取“旁搜异闻”的方式,广泛地搜集各种奇闻异事,用以丰富历史叙述。
4.材料一的论证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迁的“好奇”对史学研究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行的马车
刘致福
我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坐一次姥爷的马车。
母亲说你那是做梦,坐你姥爷的车比掏他的钱都难。
实际上,姥爷驾驭的大马车那时候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生产队的大型资产,他只是个赶车的驭手而已。
姥爷是带头入社的模范,那辆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都是他主动带进合作社的,入社时姥爷提的条件就是
除了他,谁也不能动他的马和车。
毕竟在这之前,他驾着那辆胶轮大车走南闯北,甚至出生入死,姥爷还因此受了嘉奖,社长满口答应,社员们也都理解。
姥爷的大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是他在威海经营商铺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姥爷给他置办的,其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顶配宝马。
老姥爷本来是想让姥爷以大车为工具挣钱养家糊口,但姥爷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家。
母亲说他赶着大车成天在外边跑,不是给队伍上送情报,就是为前线运粮运草运弹药。
每每说到这里,母亲都会冤屈得落泪,姥姥有病下不了炕,家里十几亩地都是母亲带着大姨、小姨忙活,连姥姥病重以至去世,姥爷都没有回来。
那年姥爷为了送一份重要情报进城被鬼子抓捕,关进威海监狱,老虎凳、辣椒水都用遍了,姥爷硬扛着不松口。
他把情报塞进手套的夹层,鬼子从他身上什么也没有找到。
最后还是做生意的老姥爷花钱托人把他赎出来,才捡回一条命。
这些故事母亲说过不知多少遍,姥爷自己却从来只字不提
我对姥爷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姥爷赶着大车从我们村南河沿道上经过的身影。
那时我是小学生,正和小伙伴们在河滩上玩耍,有小朋友喊:“你姥爷的大车!”我边追边喊:“姥爷、姥爷……”姥爷头都不回,好像压根儿没听见,仍旧打着马儿嘚嘚地向前奔跑。
眼看着姥爷一挥鞭,马儿步伐加快,嘚嘚地拉着大车跑远了,小伙伴们冲我骂:“你姥爷真小气!”
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说:“你姥爷呀,大公无私,队上的比他自己家的还金贵,你别指望从他那儿沾一根草的光。
”
但姥爷也有例外。
不久我们发现,姥爷的大车原来也会拉“私货”的。
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南河捉鱼,突然看到姥爷的大车驶过来。
车上拉了一车锅碗瓢盆,还有板箱衣柜,一个老太坐在车上。
老太太头发梳得锃亮,嘴有点歪。
有小伙伴说:“快看,你姥爷给你拉了个后姥回来!”大家都跟着起哄,一齐冲大车喊“后姥”,姥爷听见了,也不吭声。
我慌忙跑回家告诉母亲。
母亲气得脸拉下来,说:“他到底把她拉来了!”
晚上听母亲和父亲嘀咕,原来那老太叫乔兰,乔家庄人,烈属,也是地下交通员,姥爷跑地下交通时就认识。
听母亲口气,她和大姨、小姨都不同意,姥爷娶了个歪嘴婆,母亲和姨们都感到脸上无光。
但姥爷任谁的话也不听,和队长说一声就赶着大车拉回来了。
尽管不愿意,第二天,母亲和大姨、小姨还是蒸了饽饽,带着我和表哥、表弟来到姥爷家,表示欢迎也是认亲。
老太太个子挺高,穿一身黑衣裤,倒很板正,脚却不像一般老太太,是大脚。
脸皮黑黄,关键嘴是歪的,疤痕很明显,有点吓人。
母亲教我们叫姥儿,我和表哥、表弟一齐喊:“姥儿!”老太哼了一声,说:“喊不喊的,不骂我就好。
”顶得母亲和大姨、小姨互相看看,什么话也说不出。
中午吃饺子,表弟吃了一碗又拿了一碗到跟前,天有些热,他脱了上衣,肚子鼓起来,圆圆的像一面鼓。
歪嘴后姥指着表弟的肚皮,说:“看这孩子撑的,还吃,别撑坏了。
”说得大姨的脸一阵泛红,打掉表弟的筷子,说:“别吃了!”表弟委屈得大哭,大姨拉起表弟头也不回地走了。
自那以后,大姨和表弟再没去过姥爷家。
对于姥爷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个嘴歪、脾气又不好的后姥,不仅我,父母和大姨、小姨,包括姥爷村里的邻居,恐怕都难以理解。
姥爷和歪嘴后姥生活了不到十年。
歪嘴后姥去世时,我已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
听母亲说,姥爷谁也没说,自己赶着大车送去火化,母亲和姨们听说了赶过去,姥爷已经将后姥骨灰下葬回到家了。
歪嘴后姥去世不久,姥爷又赶着大车,拉回一个小个子后姥,姓杨。
小个子后姥嘴不歪,眼却少了一只。
一只眼的后姥再次让母亲和姨们感到难堪,也让我们和村人不解。
杨氏后姥来到姥爷家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据说最后瘫痪在炕上,吃喝拉撒都是姥爷一人伺候。
去世后,姥爷还是谁也没告诉,一个人赶着大车把她送走。
杨氏后姥去世后,姥爷身体也出了毛病,当年受伤的下肢旧病复发,无法走路,再也不能赶大车了。
姥爷把大车交给队里,来到我们村,由母亲和大姨轮流照顾。
那年寒假我回家,正赶上轮到我们家照顾姥爷。
我推着小推车去大姨家搬他。
那时姥爷脑子已经有些迷糊,路上一再叹气,身子不停地扭动。
我问姥爷:“不舒服?”
姥爷说:“这车矮啊。
”
我知道他是想他的大车了,我说:“是啊,不如大车舒服。
”
姥爷说:“我那大车呢,套上,你后姥不能坐这车……”
姥爷过世时我不在家,听表弟说,母亲专门请人扎了一辆双马拉的豪华胶轮大车在坟前烧了,姥爷地下有知应该满意。
听母亲说,前几年县上曾有人来找母亲和大姨,打听两个后姥骨灰葬在哪里,母亲说姥爷自己送出去的,不知埋到哪里了。
去年我回县里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参观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展览。
其中有一部分题为“巾帼八英”,介绍抗战时期本县八位女英雄。
其中有两位地下交通员,一位叫乔兰,一位叫杨彩,两人的丈夫为掩护一位携带重要情报的交通员牺牲了,敌人把希望锁定在她们身上,两人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为了撬开乔兰紧闭的嘴巴,敌人用刺刀将她的嘴巴捅烂,她仍然一字不吐。
杨彩个子虽小,但眼睛又大又亮,怒目圆睁,一言不发,气急败坏的鬼子用竹签刺向她的眼睛……
我的头“嗡”的一声,心里刀扎般猛地一痛。
我恍然开悟,我的姥爷啊,我的后姥!那辆嘚嘚跑远的马车,该是承载了多少血与火、生与死的故事,几十年前我们不曾知道,几十年后的今天,以至今后多少年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一种无边无际的痛与悔在我心底蔓延,令我永世难忘。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姥爷不愿意让别人动他的马和车,是因为他对马车怀有特殊的情感,马车曾经陪他走南闯北,出生入死,为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B.姥爷性格坚强,扛住了日本鬼子老虎凳、辣椒水的折磨,保住了情报,但他也有柔情,一个人伺候瘫痪在炕的杨氏老太太的吃喝拉撒。
C.歪嘴后姥不给后辈好脸色,还充满恶意地不让表弟多吃饺子而惹怒大姨,是因为她脾气很不好,并且看出大家不是真的欢迎她。
D.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姥爷与马车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小时候的“我”和成年后的“我”对姥爷和两位后姥的看法不同。
7.关于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数第二段交代了英雄乔兰和杨彩的身份,使姥爷用大车拉回这两位老太太的情节具有合理性。
B.最后一段中,“我”的情感发生巨大变化,既深深地理解了姥爷,又格外敬佩两位外形丑陋的后姥。
C.倒数第二段以生动细腻的描写和言过其实的夸张,展现出两位后姥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意志。
D.“用刺刀将她的嘴巴捅烂”“用竹签刺向她的眼睛”表现了敌人的凶残,交代了两位后姥容貌特殊的原因。
8.文中画横线处说“你姥爷呀,大公无私,队上的比他自己家的还金贵”,又说“姥爷的大车原来也会拉‘私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多次提到“马车”这个富有意味的物象。
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
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
沉沉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陈胜既立为王,其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无加其礼。
其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
”不辞而去。
陈王跪谢,遂不为顾。
王心惭焉,遂适博士、太师之馆而言曰:“予虽丈夫哉,然塞于礼义,以启于姻娅。
惟先生幸训诲之,使免于戾,可乎?”子鱼曰:“王所问者,善也。
敢固无辞以对乎!今以礼言耶,则礼无不拜,且宗族婚媾,又与众宾异敬者也。
敬而加亲,自古以然也。
”王曰:“虽已失之于前庶欲收之于后也愿先生修明其事必遵奉焉。
”对曰:“昔唐尧内亲九族,外协万邦。
礼以婚为昆弟,妻之父母为外舅姑。
由是明之,则拜之可知。
夫婚亲之义,非宗贤之类也,虽自己臣,莫敢不敬。
昔魏信陵君尝以此质臣之父,臣之父曰:‘于诸母之昆弟、妻之诸父,则以亲配德。
年以上,虽拜之可也;幼于己者,揖之可也。
此出于人情而可常者也。
’”王跪曰:“先生之言,厥义博哉,寡人虽固,敢不尽心。
”
(选自《孔丛子·独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虽已失[A]之于前[B]庶欲[C]收之[D]于后也[E]愿先生修明[F]其事[G]必遵[H]奉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动词,到,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不同。
B.附,亲附,与《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中的“附”意思不同。
C.谢,道歉,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固,鄙陋,与《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胜称王后,接待了求见的故人,但此人言语放纵,陈胜怕这样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就杀了这个故人。
B.陈胜命令朱房和胡武专管探听臣僚们的过失,他们却随心所欲地给将领们定罪,以此来排除异己。
C.子鱼认为,按照先王的礼制,对待宗族亲戚的礼仪应该超过其他宾客,因为他们比其他宾客更加可靠。
D.经过子鱼有理有据的讲解,陈胜懂得该用什么礼仪对待自己的姻亲,并决定按子鱼说的尽心尽力去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记叙了陈胜称王后的事迹,但二者的表达重点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九日闲居·并序(节选)
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晏,寒华徒自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小序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缘由,时人大多喜爱重阳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B.“露凄”四句,通过露水、暄风、天空、燕子、雁声等意象表现天朗气清的秋景。
C.“酒能”两句很直白地说出酒和菊花的作用,显示出诗人对它们特殊的爱好。
D.尾句中的“寒华”指重阳之菊,和“采菊东篱下”中的“菊花”寄托的感情不同。
16.诗序中说“寄怀于言”,请结合选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人的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苏子与友人再次开怀畅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二人醉酒之后,忘记时间的存在,展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玉,石之美者,给人温润莹泽之感,深受古人喜爱,因此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月壤只不过是月球表面的尘土,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呢?
月球表面几乎完全被月壤所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月球轨道上的所有探测器直接探测的对象并非岩石,而是月壤。
由于太空风化作用,月壤的物质组成和光谱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会对探月仪器和宇航员形成不小的威胁。
在人类开展无人着陆和巡视探测时,从月壤表面扬起的覆盖在各种载荷的传感器表面以及充填在仪器和机械的运动机构缝隙里的月尘直接威胁着工程实施的安全。
这些月壤颗粒虽然极微细,却像刀尖一样锐利,很可能给宇航员的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因此,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是月球探测、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资源等A__________的基础。
①月壤中藏着太阳的秘密。
②月壤由于一直受到太阳的辐射,③太阳的物质以太阳风的形式被注入到月壤颗粒得到保存。
④因此,月壤颗粒可以提取太阳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
⑤完整的月壤剖面,记录了长达30多亿年的太阳辐射历史和太阳物质的注入情况。
(甲)。
月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远离地球。
在地质历史早期,月球远比今天更靠近地球。
除了太阳风之外,月球还一直被地球风吹拂着,特别是在更早的30多亿年前。
因此,月球正面的月壤还注入了来自古老乙地球的大气物质,而月球背面则没有。
科学家提出,通过比较(乙),可以识别出来自地球大气的成分,研究30多亿年前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地球磁场。
最后,月壤中当然还藏着月球本身的秘密。
(丙),溅射起来的物质一层一层堆积在月球表面。
因此,月壤剖面记录了30多亿年以来的陨石撞击历史,而且,这段记录同样也适用于地球。
需要指出的是,与地球相比,月球是一台完美的记录仪,保存了地球—月球区域最完整的陨石撞击历史。
虽然嫦娥四号在月球上开展的探测B__________,但是,我们一直期待着能拿到更多月壤样本,在地球实验室中开展精细的研究。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加点处的“需要指出的是”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微公益是一种旨在通过小额捐款、志愿服务和社会化传播等方式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行为,它以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公众生活为目标。
有人以“微公益,出钱好还是出力好?”这个主题,作了一次小型的调查,此调查发现,认为捐款(出钱)好的受访者说,像小额捐款或是零钱捐这类型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以量取胜、积少成多,另外,捐款可以救急需、救穷苦,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改变。
而认为出力重要的人则表示,做公益的实质意义,就是要宣扬一种大爱精神,如果能真正让自己参与其中,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带动感染其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人物传记占据主要篇幅,是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内容”错,根据原文“专写人物的列传的字数,占全书百分之七十,在这些人物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感慨难忘”可知,原文认为最令读者感慨难忘的是人物传记中尚勇重义的英雄人物,而不是传记中的所有人物。
C项,“据此可知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错,材料二中画线语句是前人对司马迁的“好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但不能据此得出“前人对司马迁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深刻”的结论。
D项,“因而顾颉刚认为《史记》中内容最精彩、价值最高的是‘武帝之世’部分”错,D项两个句子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顾颉刚对《史记》的评论只是对前一个句子的举例说明。
)
2.C(“显示了作者的创新意识”错,只从援引众多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不能看出作者的创新意识。
)
3.B(B项说的是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影响到他的“好奇”倾向,属于司马迁“好奇”的原因而不属于表现。
A项属于奇人,符合材料一“尤爱人中之奇”和材料二“著重倾向于奇人奇事”。
C项和D项都属于奇事,D项中的“旁搜异闻”符合材料三第一段“对于其中富有‘奇’的意味的信息之深心‘欣赏’”。
)
4.①材料一多处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说理更为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毫不掩饰作者对司马迁其人其文的欣赏与赞美。
②材料一情理交融既使文章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增强文章说服力,又使文章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司马迁对奇才的喜好,使他用精美的文字书写历史人物,显其德行,彰其品节,体现一种英雄主义审美史观。
②司马迁对奇事的喜好,促使他对历史现象进行实地考查并广泛搜集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③司马迁因为“好奇”而开创了新的历史观察视角,一般史书“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