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学企结合给中国中职教育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职业教育学企结合给中国中职教育启示作者:杨大勇
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9期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能主宰着这个世界。

虽然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人数出现
高峰,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却也不得不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硕士扎堆,高级技工难求”的局面。

而相对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仅造成农民工廉价劳动力膨胀给社会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包袱,也造成农业经济受滞。

我们应该就看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也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薄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劳动力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
和合作。

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

一、从意识上认识的学企合作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本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重任。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
业学校履行社会义务的必然要求。

实训教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借鉴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化中职实训教学改革,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实现职业教育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今的中国缺乏的不是文凭,而是技能。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
生大多眼高手底。

理论一箩筐,技能没几个。

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使得中国的人才市场呈现出十分尴尬的局面。

一面是几百万的人待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用工荒和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这一环境出现了问题,尽管造成中国职业教育不良状况的原因很多,如我们经济不够发达,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础不好、还有生源不好等等。

但最关键的是学校和企业没有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没有为创造和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学校和企业都要从意识上认识到这一点。

毕竟学校是为了育人成才,企业是为了得英才而用。

学校和企业多应该本着为自己和学生
负责的原则出发。

为人才的培养进行广泛的来往。

日本的和德国的成功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二、把科学的方法和思想融入学企合作
在迈入强国的道路上,教育一直都是强国之本,这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变的真理。

教育要使国力强盛,首先这种教育要有把教育转变成实际生产力的方法与途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和把思想融入到实际的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必须的。

德国的战后经济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德国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国度,那么多哲学家,数学家,使得德意志民族成为一个充满思辨的民族,一旦把这种思辨融入到自己的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便进发了出来。

恰巧是德国在中职教育中把思辨融入了他们的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二战之后的德国和日本在经济上几乎成为烂摊子,但是随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这两个国家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的发展崛起过程中是重要的原因。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学企结合就是两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道。

而我们的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显示了我们的技不如人,就目前来说我们要改善我们的中职教育的质量,必须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学企业合作的道路。

王阳明老先生的“知行合一”,放在中国当今的中职教育领域是再合适不过的。

三、教育只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得其用才是目的
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得其用,为了造就可用之才。

教育只是手段。

使其能用才是目的,我们的中职教育不要只是为了学而学,最重要的是为了用而学。

一切的学习与科研活动都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服务。

而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学生。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各企业进行实习操作,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习操作中,接受实践的检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立足社会,胜任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所以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他们走过的科学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

加强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渗透及合作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企业培训者应该和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其他的职业教育进行密切联系。

进行交流与合作。

当然,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联系也有待加强。

学企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

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

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

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

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
的主渠道。

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取得毕业生优先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

四、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