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11课时 文言断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典例,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此题型,可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技巧指导
总结答题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假设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假设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那么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表达上述内容。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说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此题考查学生了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5〕借助文史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6〕根据总分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7〕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断句。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那么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那么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那么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那么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那么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②注意特殊句式
从文言句式角度作些辅导,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者……也,在“者〞后应停顿。
〔4〕根据修辞断句
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假设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可根据比喻断句,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假设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
再如“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可根据句中的对比断句:“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题题目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首先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如果审不出“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暗示,要想填出答案,难上加难;然后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如果学生不能明白“夫子〞的意思,找不到对话的起点或者发问人,想解答此题也很难。第二小问,学生如果不注意审题,就很难明确此题该答什么,可能就忽略了前面的发问“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2〕根据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那么〞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假设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假设、假设、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根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①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与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3.推荐代表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
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
迁移训练
展示以下习题:
1.〔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
盖虑于民也深,那么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那么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那么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唯赤那么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2〕不同之处:〔3分〕
4.掌握言文断句技巧:
〔1〕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①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②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假设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那么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那么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独立完成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推荐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命题规律
总结命题规律:
断句是北京卷的高频考点,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2015年高考,北京卷将断句与标点、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了一种综合命题的趋势。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一些综合训练。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1.〔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2.对照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此题型,可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技巧指导
总结答题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假设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假设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那么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表达上述内容。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说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此题考查学生了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5〕借助文史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6〕根据总分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7〕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断句。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那么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那么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那么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那么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那么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②注意特殊句式
从文言句式角度作些辅导,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者……也,在“者〞后应停顿。
〔4〕根据修辞断句
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假设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可根据比喻断句,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假设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
再如“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可根据句中的对比断句:“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题题目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首先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如果审不出“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暗示,要想填出答案,难上加难;然后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如果学生不能明白“夫子〞的意思,找不到对话的起点或者发问人,想解答此题也很难。第二小问,学生如果不注意审题,就很难明确此题该答什么,可能就忽略了前面的发问“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2〕根据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那么〞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假设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假设、假设、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根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①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与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3.推荐代表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
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
迁移训练
展示以下习题:
1.〔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
盖虑于民也深,那么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那么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那么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唯赤那么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2〕不同之处:〔3分〕
4.掌握言文断句技巧:
〔1〕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①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②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假设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那么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那么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独立完成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推荐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命题规律
总结命题规律:
断句是北京卷的高频考点,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2015年高考,北京卷将断句与标点、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了一种综合命题的趋势。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一些综合训练。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1.〔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