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宇宙论[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宇宙论
太极宇宙论目录
目录
太极宇宙论 1
第一章物质论 1
一、论宇宙生成 1
二、论物质生成9
三、论阴阳宇宙16
四、论物质生成与变化模型23
五、论时间与空间35
六、论物质系统构成44
七、论宏观与微观54
八、论时空结构61
九、论数理逻辑67
第二章意识论74
一、论意识与思维74
二、论意识发生81
三、论意识运动模型89
四、论意识运动的时空问题102
五、论意识的作用108
六、论意识组合方式116
七、论人的意识构成125
八、论物质与意识的统一135
第三章事物论141
一、论事物141
二、论事物发生151
三、论事物数161
四、论事物运变机制170
五、论时空数180
六、论事物运动轨迹188
七、论事物时空演化201
八、论耦合与对称211
至网友:
《太极宇宙论》引言
各位朋友:你们好!
我是武汉的伍建友(剑虹)。
今天由我的学生在网上为我开辟了《太极宇宙论》的专栏,这也是我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广泛地向同道们讨教的开始。
不过很抱歉,我到现在还没学会电脑,故只好以写文章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和讨论。
在这里,我想把该书的写作过程和大概的思路作一个扼要的说明。
这本《太极宇宙论》可以说是一本“异想天开”的书,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奇怪”的构想或者推论。
它不是一本科学著作,但又牵涉到了现代科学几乎所有最尖端的宇宙
学问题,书写成以后,我曾经试图到科学界里去寻求支持,为此,我和我的师兄弟张瑛女士作了大量的工作,将该书进行了反复修改,并拜访了一些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
但可能也是这本书太“离谱”了,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故持谨填和批评意见的人占绝大多数。
他们大概一致的意见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研究不深,不敢妄加评论,但要牵涉科学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你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推论只能是推论,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它是不能成立的。
这确实是点到了我们的要害关节,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本来就不是从科学而来,它是一种人类特异思维的产物,其所有的依据并不在现实的物质世界,而要到那些看不见的领域去寻找证据又是谈何容易。
我们深感还要有大量工作要作,于是我又继续地埋头苦干,一年多以后,又写出了《大六壬的思维逻辑》一书,心想可能会把我的构想说清楚了一点,这才拿到网上“亮相”。
再丑的媳妇也得要见公婆的,好歹我这里面也有许多创新,是骡子是马先拉出去溜溜再说。
说实在的,我对宇宙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入手,而是从中国古老的占卜术大六壬开始的。
由于大六壬对人类事物现象,乃至日常生活的锁事都反映得异常精准,这是现代任何科学门类都不可企及的,于是,在我的头脑中便长时间地盘旋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有阴阳吗?阴阳是一种虚无漂缈的感觉,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大六壬所依据的天地盘在哪里?其阴阳、五行、神将等东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式?它存在于什么地方?为什么能够反映事物的运行等等。
我寻找着尽可能找到的古籍,又追踪着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显出阴阳的实在本质。
最后终于从佛学和道学中“悟”出了一点名堂,原来阴阳的领域并不在我们的可见世界中,它一定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空间形态,并与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遥相呼应,和产生相互地影响和作用。
我真正地“猜测”阴阳宇宙的存在,还是从长期研究大六壬中的“空亡”开始的,大六壬其实最难处理的就是空亡问题。
根据古书的观点,事物进入了空亡就叫做“无”,而填实空亡就叫做“有”,这可能就是古人“无中生有”观念集中反映的地方。
但是,空亡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宇宙空间中什么地方能够产生空亡呢?我最初想到的可能是宇宙中的“黑洞”或“奇点”,不过后来我才明白了,空亡原来是质点阴阳曲线相交合的地方,它是事物相见和离异的转换之地,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进行专题讨论。
记得有一天,我用道家的“玄象观空”法,凝神观注宇宙空间的形态变化,想观察空间中是否可以出现空亡的现象,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惊人的景象: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涡漩,它以极高速进行旋转,把周围所有的物质粒子都吸了进去。
我突然想起“大爆炸”宇宙论,便把这个涡漩与“奇点“联系了起来。
我想,当初的奇点很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涡漩,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吸进去的物质又跑到哪去了呢?我忽然盟生了一些奇怪的想法:很有可能还有一个反向的看不见的对偶涡漩,把吸进去的物质给消化掉了。
如果有对偶涡漩的存在,两个巨大的涡漩一定会把物质的能量全部分解开来,它产生的就不可能是“大爆炸”,而是正反能量子的大喷发,从而导致两个阴阳对偶的量子真空。
看了这个故事,人们会说,你用一种虚幻的景象来试图推翻科学论证的成果,不显得十分可笑吗?是的,笑在最后的可能还是我自己。
当我把《大六壬的思维逻辑》写完后不久,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一个电视片,叫做《宇宙的形态》,其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计算得出了三条结论:一、宇宙的形状就像一个鸭蛋形。
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30%,还有70%都是看不见的“暗能量”或者“暗物质”。
三、整个宇宙空间是平直的。
看了这个片子,我几个晚上没睡着觉,也许我所寻找的“证据”就在这里面出现了!
请大家来看看我们的阴阳宇宙模型:
一、两个阴阳对偶的宇宙,正像是两个鸭蛋,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而两个鸭蛋是完整地相合在一个大园中的,如果把这个大园看成是一个大鸭蛋,它正好就是一半阳,一半阴。
二、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宇宙,叫做九•六空间,即宇宙阳态的一半。
九•六空间夹定了三个空间圈层,也叫三维空间。
宇宙中所有能够看得见的物质形态,都分布在九•六空间之中,这正好就是宇宙30%的物质分布,而其它空间都是看不见的。
与阳鸭蛋对称耦合的阴鸭蛋,叫做一、四空间,它应该是由看不见的“暗物质”所组成。
在阴阳鸭蛋之间的空间界面区域,我过去没有关注它,现在看来应该叫做“暗能量”空间,因为它没有物质存在,而只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态。
三、空间只有在真空中才是平直的,这是荷兰数学家W.德.西特宇宙模型的真空方程解。
他和后来的苏联数学家A.A.弗里德曼相同地描绘了三种宇宙形态,即1、平直形(零曲率平直模型空间)。
2、气球表面形(正曲率封闭模型空间)。
3、马鞍型(负曲率开放模型空间)。
我们看阴阳宇宙模型,其实把这三种形态已经全部包融进去了。
我们认为,宇宙是从真空中膨胀开来的,故其空间形态一定就是平直的。
两个鸭蛋形宇宙就是正曲率封闭空间形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空间界面就是一个负曲率的开放的双曲线形空间,所谓正曲率和负曲率的界限,就在于有没有物质,这一边有物质就凸出变成了鸭蛋,这就自然地把没有物质的空间挤出一个凹陷的大坑。
从阴阳宇宙模型看,三种宇宙空间形态是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而并不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只向着某一种形态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宇宙是平稳和均衡发展的,而一切的有序性和规律性都是从这种平稳发展中衍生出来。
也许我的描述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不拿出一定的数据来,那也只能叫做牵强附会。
所谓的真空宇宙是否真的就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产生的摇篮呢?这就是《太极宇宙论》最关键的内容——河图洛书给我们描绘的世界。
研究过中国古文化的人都知道,河图洛书是中国古老宇宙观的图式模型,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数的组合模式上。
那么这些数到底从哪来,它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是一个千古之迷。
河图数有10个,这自然就使人想到一个园的周期运行概念,但河图又是方的,它的园在什么地方呢?我突然想到10个数就是10园,将10个园由小到大进行连接就变成了一个螺旋,难道我们的宇宙空间是螺旋的吗?如果是这样,10个数就代表10个空间圈层。
我把河图数的模式在10个圈层上进行标出,再用螺旋曲线进行连接,这就形成了阴阳两个极点的双螺旋平行运转曲线。
同样,把洛书数进行连接,又形成了阴阳极点的反向交合曲线。
这时,一种强烈的兴奋涌上心头,我感到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不过,我仍然不敢相信,宇宙空间真的是这种形态,因为现代科学没有发现空间的螺旋现象。
我试图从微观世界去寻找这种螺旋现象,偶尔发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率,就具有着电子层的周期运转规律,它与河图的圈层性质有点相像。
于是又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化学。
当我把元素的电子层数变成了河图的宇宙圈层数,结果两者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对应:元素电子层所产生的电子数,与河图曲线上所标出的数字完全一样,两者同样显示了电子层离核远近的螺旋运转性质。
并且河图数还更加完整地标明了电子数的排列方向,以及元素的周期和族群的形成和分布。
更有甚者,河图的五行分布,明确地表明了每一个周期和族群的性质,以及电子数的配平规律。
我反复地研究了这个过程,觉得确实是那么回事,这才领悟到,原来河图数的圈圈点点,正是代表了宇宙物质元素生成的阴阳电子数!
于是,从河图的阴阳极点运动,我大胆地推测了原子中的阴阳(正负)电子运动轨迹,肯定也是河图的阴阳双螺旋曲线运动轨迹,并称之为“电子对三联体”平衡运转结构。
这个结构的出现,使我想到我们的宇宙很可能是由阴阳两个空间进行对称耦合而成。
因为空间都是由电子或电子对构成的,在空间中所充满的大量物质,也只是原子核中质量粒子的无限聚集而已。
原子核构成了物质的形态,电子对构成了物质的空间,整个物质宇宙就是由元素物质大量生成,并产生无限的空间膨胀而成。
物质空间的膨胀,肯定对应了其阴态空间的膨胀,因为两者是对称地并行发展。
河图曲线不仅对应了元素周期率的形成规律,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它还能完整地反映
生物DNA双螺旋的运转模式,它提供了宇宙从物质结构到生物细胞结构的演化过程,而洛书曲线则提供了DNA的变化运动过程。
本来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来源,现在居然与元素周期率与生物DNA挂上了钩,这使我更深地领悟到了古人云“天地万物合一”的深刻内涵。
《周易》六十四卦和大六壬的“四结构三组合”(四课三传),都是从河图洛书中出来的,正好DNA有六十四组遗传密码,其结构也同样是“四结构三组合”,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应了,而是意味着《周易》和大六壬模式,原本就是为了计算“遗传密码”的。
它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宇宙中不仅生物细胞结构有遗传密码,而且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遗传密码”,这个密码就是:物质结构、生物结构、乃至人类事物结构的内在定数,以及外在的关系变化与连接方式。
从河图洛书中所演化出来的种种奇迹,使我更加坚信了阴阳宇宙和螺旋空间的必然存在,但为什么它们又无法发现呢?我反复地研究了古今中外关于时空的理论,逐渐发现,原来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了人们对于时空的本质认识上。
人们是把物质与时空分开来,作为两种形态来看待,时空就变成了物质运动的背景或载体,人们站在一个时空背景中,只能看到万物的相对运动,而看不到在这个背景之外还有别的空间存在。
而按照我们的阴阳宇宙模型,宇宙是有三种空间存在,即量子真空,物质空间和能量空间。
从表面看它们是相合在一个球体之中而无法区分,但是,如果我们设想站在了这三种空间之外,将整个物质空间和能量空间全部缩小成两个质点,这就变成了河图的阴阳极点,两个空间的运动,就立即形成了在真空背景中出现的河图极点对称的双螺旋曲线运动形式,这就叫“返还先天”。
同样,如果我们要研究某一个空间系统,或者更小的人类事物系统,也只需把它们看成质点,其返还的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无论多大或多小的系统,只要把它看成质点就没有任何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任何的相对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河图曲线是元素生成运动的来源,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形态都是物质基本元素的组合而成,故宇宙无论多大,它都是从一个阴阳极点的双螺旋曲线运转的发展而来,这就把无限大的宇宙统一到了无限小的阴阳极点之中。
同样的道理,所有生物结构的遗传性质也是从河图曲线而来,这就把世上的万事万物也统一到了阴阳极点之中,宇宙就变成了一个万物合一的完整的统一体。
中国古人把宇宙的这种模式就叫做“太极”。
那么,这种构想是否真实可信呢?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观念,我在《太极宇宙论》中,通过太极图推导出阴阳宇宙对称运转的天地之道,以及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乃至中国古代干支历的来源和作用。
在《大六壬的思维逻辑》一书中,又更加具体地将其全面展开,并通过大六壬的模式对人类事物关系运动的形式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论证。
当然,这后面的东西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也好,不信也罢,这就不是我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第一章物质论中一、论宇宙生成
太极宇宙论
一、论宇宙生成
什么叫太极?太极者,园也。
无限大叫做“太”,无限小叫做“极”。
一个无限大的园与一个无限小的园,它们具有着完全相同的性质。
或者说,无限大的东西,都是出自于一个无限小的内容,将两者溶于一体,就叫做太极。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是有一个开始的,这个开始来源于一个最早期、最原始的“无限小的极点”,他们把这个极点称之为“太极”、“太易”、“太始”,“太初”等等。
由
这个极点演化成了阴阳两个世界,并且用一个图来表示,这就是我们所熟见的太极图。
(见《太极图》)
几千年来,人们都无法理解这个神秘的太极图。
直到今天,我们才突然发现,原来宇宙中的一切奥秘都隐藏在这个图中,它为我们解决现在已知和未知的宇宙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宇宙论模型。
过去我们认为,中国的太极学说,与西方现代科学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然而,当我们逐渐地打开了太极之门,并把它与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科学相结合,却发现它们有着非常惊人的耦合。
这个耦合主要体现在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中,特别是对元素周期率的形成规律,以及生物遗传信息密码DNA形成规律的完整耦合,这不得不使我们大为吃惊。
原来中国的太极学说与现代西方科学并不矛盾,而且正好是互补的:它们一个是专门研究微观世界量子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专门研究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规律。
两者的结合,正好构成了整个宇宙大统一理论的完整模型。
由此,我们又重新开始研究中国的宇宙生成观,发现中国太极学说的阴阳宇宙模型,是解决当今科学一些重大迷团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模型。
比如,反物质的存在之地,暗物质是怎么来的,意识的存在之地,甚至于我们每天用到的数字是怎么来的等等。
太极学说从宇宙最本源的地方,说明了世界上一切规律,逻辑、公式、定理等等的真正来源,并把宇宙的形成、物质的形成、时空的形成、意识的形成、以及人类社会事物的形成,完整而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这些东西都是从微观世界而来,然而它与现实的宏观世界的内容又相当地吻合。
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眼界,今天能够让我们把它整理和发挥出来,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中国太极学说的宇宙观,也是从宇宙的开端开始的。
不过这个开端并不是像西方现在正在盛行的“大爆炸”宇宙说的内容那样,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
因为从“大爆炸”的废虚中,决不可能产生物质世界内在的一切联系、规律和逻辑,除非真的有一个“上帝”在暗中帮忙。
然而,太极宇宙的开端又确实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的,过去中国人把它称之为“盘古开天地”时最初的“宇宙蛋”。
奇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最后的发展到底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宇宙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借助于现代西方宇宙学的实际观察和理论成果。
“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依据,就是对宇宙膨胀现象的证实。
早在1914年,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就宣布,他所测量的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做高速退离,这是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光谱红移现象而来。
而在这早期的理论中,人们就已经预言宇宙是在膨胀的。
斯里弗的结果,后来被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天文观察所证实。
哈勃发现,尽管较近的恒星并不是在离我们远去,但是遥远的星系却在离我们远去,而且星系越远,其退去的速度也越快。
他发现在距离和速度之间存在着精确的线性关系:距离远两倍的星系,其远去的速度也会高两倍。
这就是1929年哈勃提出的著名的哈勃关系式。
通过哈勃的贡献,天文学家们更加确信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从哈勃关系式中,人们还发现,星系不仅是以稳定的步伐后退,而且,在宇宙的更早期阶段,星系间相互离去的速度曾经更高,现在的宇宙膨胀实际上是以剧烈的初期扩张所延续下来的减速运动。
这样,现
代科学所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宇宙的膨胀很可能是原始于一场爆炸。
1932年,比利时人勒梅特在他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宇宙演化学说,认为整个宇宙的物质最初可能集中在一个超原子宇宙蛋里,后来发生猛烈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1948年,俄国人伽莫夫用爱因斯坦方程研究了宇宙在非常早期的状态,得出结论说,宇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致密的,而且极端地热,宇宙开始是一团火球,后来火球爆炸,它发出来的辐射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冷却下来。
这就是后来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无意中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
这个发现就更加确定了“大爆炸”宇宙说在科学界中的地位(此论述来源于李烈炎著《时空学说史。
现代宇宙论中的时空学说》)。
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认为宇宙可能源于一场大爆炸呢?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果宇宙的行为由广义相对论的方程所决定,那么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就必然会有一个大爆炸的奇点形成,这是广义相对论方程计算所得出的必然结果。
它对奇点的描述是这样的:奇点就是体积为零,质量无穷大的时空点。
但它也同时表明,相对论理论所依据的整个数学体系,在无穷大的物质密度条件下变得完全失去了意义,这说明相对论在奇点面前不再有效,因为从奇点出现的物理学不受任何约束。
这就是奇点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人们对宇宙的实际观察中,由于发现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并且发现星系退离的速度直接与距离有着线性关系。
人们沿着宇宙的膨胀而反向倒推,也同样会得到一个物质高度集中的高密和高热点,这就是宇宙奇点形成的实际观测依据。
然而,正如一些科学家所料想的,现代科学一切定理定律在奇点处都是无效的,人们无法预料在奇点发生的行为和结果。
在奇点处,除了大爆炸之外,还有别的结果吗?有没有什么因素能够阻止这场爆炸呢?
在这里,我们要离开西方宇宙学,而用中国的太极思想来探讨奇点的运动。
不过,文中许多推论,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宇宙的奇点究竟能否形成大爆炸呢?我们认为,当大量的物质挤压在奇点处,由于引力的差动,势必会形成物质粒子或能量的剧烈旋转,产生一个巨大的涡漩,涡漩的中心将大量的物质吸进,这些物质跑哪去了呢?它们不可能凭空消失。
原来在这个巨大涡漩的另一面,还有一个反向的涡漩,奇点中的物质或能量被这一正一反的两大涡漩给“消化”掉了。
我们把这两个对偶的涡漩称为“太极涡漩”。
这个反向的涡漩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正是太极理论的神秘所在。
因为它预示了有一个看不见的但又与现实的宇宙形成对偶的宇宙,叫做正反宇宙。
由此,我们推测在宇宙奇点巨大涡漩的另一面,一定会有一个反向的对偶涡漩存在。
太极涡漩所产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
两个涡漩中心所形成的一个是黑洞,一个是白洞。
白洞在另一个世界里,它与黑洞的性质完全是一样的,它只是相对于黑洞而叫做白洞而已。
黑洞与白洞的行为是相互协调的,要聚则同时聚,要散则同时散,这叫正反的平衡运动。
当物质从黑洞吸入,由于两大涡漩的巨大扭力,以及高温、高压等等,立即就被撕裂成了纯能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正反物质的分离,而变成正反能量。
这两种能量是不能相处的,故而立即被正反涡漩所分隔。
在太极涡漩中,空间和时间是不存在的,正涡漩和反涡漩各自独立,形成自己的封闭体系,将正反能量高度压缩在两个封闭体系之中而不能相见。
故在涡漩中并不存在正反能量的相撞问题。
当太极涡漩的能量达到了极限,它并不会产生爆炸。
因为涡漩中存在的并不是物质,而全部是能量。
这个过程也只有在宇宙创生的奇点中才能形成,因为它聚集的是整个宇宙的物质,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一般的黑洞,由于太极涡漩的无比巨大的能量,在它之中是不允许有物质存在的,而只能以纯能量的形式存在。
太极涡漩最终产生的应该叫做“大喷发”。
这个喷发就是正反能量各自沿着两大涡漩的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