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论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426年-485年)
琅琊临沂人,王导玄孙,王昙首之子,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
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墨迹有《王琰帖》。
著有《论书》等。
死后追赠为司空,谥号简穆。
论书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
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
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
”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
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
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恒欲度骅骝前。
”庚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
右军后进,庚犹不忿。
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鸯,皆学逸少书。
须吾还,当比之。
”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于几欲乱真。
”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张澄书,当时亦呼有意。
郗方回章草,亚于右军。
晋齐王侦书,京、洛以为楷法。
李式书,右军云:“是平南之流,可比庾翼。
”王濛书亦可比庾翼。
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
庚亮书,亦能入录。
亡高祖巫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
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
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人棺。
郝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桓玄书,自比右军,议者末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谢安亦人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秘中散诗。
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羊欣、邱道护并亲授于子敬。
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正乃不称。
孔琳之书,天然
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邱道护与羊欣皆面授予敬,故当在欣后,邱殊在羊欣前。
范晔、萧思话同师羊欣,范后背叛,皆失故步,名亦稍退。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谢灵运书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人能流。
昔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皆自书,窃易真本,相与不疑。
元嘉初,方就索还。
《上谢太傅殊礼表》亦是其例,亲闻文皇说此。
谢综书,其舅云:“紧洁生起,实为得赏。
”至不重羊欣,欣亦惮之。
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康听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
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
但工夫少,自任过,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
居钟毫之美,迈古流今,是以征南还即所得。
辱告,并五纸,举体精隽灵奥,执玩反覆,不能释手。
虽太傅之婉媚玩好,领军之静逖合绪,方之蔑如也。
昔杜度杀字甚安,而笔体微瘦;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
居处二者之间,亦犹仲尼方于季孟也。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伯喈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
若子邑之纸,研染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静思。
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遂令思挫于弱毫,数屈于陋墨。
言之使人于邑。
若三珍尚存,四宝斯觌,何但尺素信札,动见模式,将一字径丈、方寸千言也。
承天凉体豫,复欲缮写一赋,倾迟晖采,心目俱劳。
承阅览秘府,备睹群迹。
崔、张归美于逸少,虽一代所宗,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以过于逸少。
既妙尽深绝,便当得之实录。
然观前世称目,窃有疑焉。
崔、杜之后,共推张芝。
仲将谓之“笔圣”。
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索氏自谓其书银钩虿尾,谈者诚得其宗。
刘德升为钟、胡所师,两贤并有肥瘦之断。
元鸣获钉壁之玩,师宜致酒简之多。
此亦不能止。
长胤狸骨,右军以为绝伦,其功不可及。
繇此言之,而向之论,或至投杖。
聊呈一笑,不妄言耳。
钟公之书,谓之尽妙。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
张超字子并,河间人。
卫觊字伯儒,河东人。
为魏尚书仆射,谥敬侯。
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
草体如伤瘦,而笔迹精杀,亦行于代。
子瓘字伯玉,晋司空太保,为楚王所害。
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世传其善。
瓘子恒,字巨山,亦能书。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
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汉魏宫观题署多是诞手。
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未题。
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
榜去地将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
官至鸿胪。
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
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人妙通灵。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开张风翼,耸擢芝英。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评点]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即王导的五世孙。
宋孝武帝时,官武陵太宋,后累迁至尚书令。
入齐,转侍中,溢简穆。
王僧虔是南朝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通文史,精音律。
少即善书,得家传,工隶、行、草书。
宋文帝刘义隆见其书素扇,遂感叹:“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宋孝武帝(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表现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
入齐,书名尤盛,所谓“雄发齐代”。
齐太祖(萧道成)亦善书,笃好不已,尝与僧虔睹书,书毕,问道:“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太祖大笑说:“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事见《书断》)梁武帝(萧衍)曾评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古今书人优劣评》)。
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
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行世。
《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论书》见于《书苑菁华》第l l卷。
其简明扼要地论列了自东汉至南朝宋的40余位书家的成就、特点。
自古以来,品藻人物,评论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要么抬高,捧一通;要么贬低,骂一通。
而王氏对汉以来书家的品评,却权为客观、公允,包括自家祖辈、亲属亦能如此,实在难得,精神可贵! 其品评书家的方法,亦为后世所推重并继承。
《笔意赞》见于《书苑菁华》第18卷。
此文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大家手笔。
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王氏的这些论述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要]
今存王僧虔《论书》应分为《论书》条目和《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两部分。
《论书》条目深刻地反映了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自臣庶,互相陶淬,浸成风俗”的尚书风气,明确地提出了“天然与工夫”、“力与媚”等书法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
[关键词]王僧虔《论书》思想王僧虔是中国南朝宋齐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其曾祖王洽是王羲之的从弟,二人“俱变古形”,创新书体,为一代书坛领袖,祖父王珣,亦为东晋名家,为后代留下了著名的晋人法书真迹《伯远帖》;父王昙首善书,秉承家法,其传世草书《服散帖》振迅痛快,笔力惊绝,大有可观。
僧虔书法祖述小王,擅长真书,为有齐一代书坛执牛耳的人物。
梁庾肩吾《书品》称其“雄发齐代”。
王僧虔不仅在书法上为南齐书坛领袖,在书论上亦独树一帜,其真实可靠的书法理论批评著述有《论书》、《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书赋》等。
《论书》一文,因文有脱误,历代辑录多有错乱。
唐张彦远首录其文,辑为一篇。
后宋朱长文《墨池编》又将它一分为二,《书苑菁华》、《佩文斋书画谱》、《历代书法论文
选》等亦同朱说,题为《论书》和《又论书》。
唐窦臮《述书赋》、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从《法书要录》,定为一篇。
而清严可均编纂的《全齐文》又将其一分为三,分别题为《论书》、《萧子良》、《王僧虔〈与某书〉》。
笔者以为,《墨池编》、《书苑菁华》等所定第二部分《又论书》中“辱告并五纸”至“聊呈一笑,不妄言耳”一段当为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是王僧虔写给萧子良的一封书信,它是对第一部分《论书》一文的补充和说明,而《又论书》后一段自钟繇至韦诞诸条当应并入第一部分《论书》条目之列,评论自汉魏至宋齐年间的四十位书家,则该文的意义便十分明了。
即全文共分为两部分,一为《论书》,一为《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
我们这里拟就第一部分《论书》条目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作一些初步探讨。
笔者通过对《论书》三十余条条目逐条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书家对比、天然工夫、力与媚等几方面内容。
而有关书家对比方面的条目非常丰富,其数量竟占整个《论书》条目的三分之一之多。
现摘录部分如下:“亡从祖中书令珉书,笔力过于子敬。
”①“郗愔章草,亚于右军。
”②“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
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尽其妙,故当劣于羊欣。
”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南朝士人非常重视书法,并经常以比附名家为尚,反映了士人们浓重的尚书心态。
追溯尚书的原因,应当与当时书法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书信尺牍密切相关,当时江南有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④一件小小的书信尺牍,它是士人们精神交流的间接工具,也是他们为展示书艺水平而普遍运用的载体。
同时,尺牍书法的面貌也反映出士人们的学识和人品,故有“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⑤之语。
因此自汉魏、两晋而至南北朝,通过尺牍进行书法创作和欣赏活动,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但士人们崇尚书法,看重尺牍,皇帝们也莫不如此。
据《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载:“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
’……”⑥刘裕为南朝的开国皇帝,出自寒门,文化素养不高,故其书“素拙”,但因书虽小事,“然宣彼四远”,影响面却很大,故接受刘穆之的的建议,通过写大字来弥补自
身的不足。
正是有了他对书法的重视,其子宋文帝刘义隆颇自负,“自谓不减王子敬。
”而其孙宋孝武帝刘骏更是欲擅书名,使得王僧虔竟不敢显迹,而“常用掘(拙)笔书,以此见容。
”⑦可见当时皇帝们对书法的看重。
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位钟情书法的帝王,善书且笃好不已,尝与僧虔赌书。
帝王臣相同台赌书,这本身即为一大奇事,二人赌书毕,高帝问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答道:“臣书第一,陛下书亦第一。
”高帝笑道:“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⑧这则故事生动地描绘了齐高帝与僧虔赌书的场面,僧虔的回答既保全了高帝的尊面,又为自己争得了书名,其机智善对跃然纸上,帝王与臣相为什么要同台赌书?这一“赌”字,明显含有一比高低之意,因此也折射出南朝士人浓重的“尚书心态”。
这种空前的以能书为尚,连皇帝也欲跻身书家之列的情势,形成了南朝时期书艺兴旺,书家林立的局面。
第二,南朝书法主要以二王、羊欣为评价标准。
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伟大之处是奠定了真、行、今草三种字体的规范,此后则不再有字体的变革,而只是风格的流变而已。
而自王羲之以后更没有哪一位书家能在真、行、草三方面同时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与之匹敌。
因此王羲之被推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
所以,自东晋时期开始,以王羲之为典范的真、行、草书即成为士人们效法的最佳模式而为世所重。
到东晋末年至南朝初年,时人崇尚飘逸流美之书风较前期有了一些发展,社会风尚的转变导致了审美取向的变化,王献之流美妍妙的书风更为南朝士人所钟爱。
刘宋时期的虞和《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
”⑨虞和对王献之的妍妙书风给予了认同和欣赏。
因此南朝书法是以二王书风的延续为主要特征的。
“上自天子,下至臣庶”都崇尚二王书法,并以二王书法作为评判书作的标准。
羊欣正处于南朝·宋代,并曾亲受王献之传授笔法。
沈约有“子敬之后,可以独步”⑩之誉。
对他评价甚高。
包括王僧虔在内的南朝其他书家范晔、萧思话、谢灵运等均从其学书。
他是当时南朝士人学习二王书法的直接取法对象。
故王僧虔《论书》中又有“(羊)欣书见重一时,行草尤善”之评价。
因
此他的书法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南朝士人的评判标准。
《论书》关于天然与工夫的品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对于宋文帝书法的评论。
评词曰:“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
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工夫少于欣。
’”11类似评论还有“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12这里将“天然”与“规矩”对举,因规矩具有法则的含义,而法则又来源于前人的实践。
而工夫正是需要认识法则,进而通过实践以至心手相应。
因此“规矩”与“工夫”义近。
另外,“天然”一词,当与魏晋玄学崇尚自然有关,而“自然”一词来源于道家哲学,《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可见“天然”与“自然”基本上同义,是审美风格中合乎自然而然的境界。
笔者认为,“天然、工夫”这一对批评范畴是南朝时人习用的一种品评方法,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代表法度意义的“工夫”与“天然”之境有着对等的审美地位。
并没有象南朝钟嵘《诗品》中论诗时所体现出来的“天然”之美胜于“人工”之美的审美倾向,这是南朝时期书法批评的特殊性质。
它与书法需要继承的成分较多从而“工夫”显得同样重要有关。
《论书》一文,还经常用“笔力、骨力”来评论书家。
如评王珉书,“亡从祖中书令珉书,笔力过于子敬。
”14评郗超“郗超草书,亚于二王。
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15这些对于笔力、骨力的评述,反映了当时书家对阳刚之美的追求,同时因为“笔力”水平高低是“工夫”程度深浅的体现,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书法“工夫”的重视,这又与前面提到的“天然”与“工夫”系系相关。
另外“笔力”水平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因此它也反映了南朝士人对笔法的重视情况。
《论书》在用“笔力”、“骨力”评论书家的同时,还经常用“紧媚”、“风流趣好”与“媚好”等词与之对举。
如评谢综“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16评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17)等。
考其渊源,这种论书思想当直接来源于羊欣。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王献之书即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18)我们认为,“笔力”“骨力”是书作中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的反映,而“紧媚”、“风流趣好”与“媚好”等则反映了书作中的阴柔之美。
将二者对举论书,反映了
以王僧虔为代表的南朝士人对书法风格中体现出来的“雄”、“秀”二美要求兼备的审美观。
综上所述,王僧虔《论书》一文深刻地反映了南朝时期“上自天子,下至臣庶,互相陶淬,浸成风俗”(19)的尚书风气,明确地提出了“天然与工夫”、“力与媚”等书法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南朝时期的书法批评理论体系。
对后世书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蒋晗玉)注释:①②③11 12 14 15 16 17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5页。
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507页。
⑤《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2页。
⑥《宋书》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1304页。
⑦《南齐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第592页。
⑧同上,第596页。
⑨《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37页。
⑩同上,第92页。
13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163页。
18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34页。
19 《书林藻鉴·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59页转载注明来源:/7/view-4876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