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虽旧材 其命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虽旧材其命维新作者:***
来源:《中华手工》2024年第01期
走进位于江苏南通的“杨氏竹艺馆”,浓浓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一件件花样纷呈、工巧艺美的现代竹艺作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满载着杨振明的故事:往日作坊里,他那解衣盘礴、全神贯注、忘情投入的神情面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铿锵声响,恍若他就在眼前。
他的作品繁多,样式多变、创意新颖、做工精巧,令人惊叹不已。
杨氏竹艺馆早已成为南通非遗珍品里的一枚闪亮名片。
杨振明,1957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自幼喜爱绘画和手工;1979年考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和创作,以竹艺壁挂、蜡封版画等新颖作品令人瞩目;1982年,其《网中鱼》《孕马》等十多件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壁挂艺术展,并在《美术》《美术丛刊》等报刊发表;1988年始,他专职从事“现代竹艺”创作,系列作品曾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藝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银奖,被誉为“填补空白者”;2005年其雕塑作品《无题》、刻绘金属浮雕《过时的记忆》等在“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荣获金奖。
我是竹艺馆的常客,喜欢欣赏他那些颇具创意的竹艺作品,看他亲手做竹艺,也常带学生来参观学习,在他的“非遗知识”现场教学课上,听他“现身说法”讲他的“竹艺经”。
竹艺,其实很平常,很广义。
除了现今大机器生产制作,其余凡是以竹子为基材进行手工创作的技艺都可以叫“竹艺”。
艺术其实很平常,农民种地叫“农艺”,园林工人栽花养草叫“园艺”,烹饪师傅烧菜叫“厨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驾车、射箭、弹琴、算术……在古代叫“六艺”。
艺术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做得精巧微妙,做出味道,就是艺术。
齐白石早年做木工雕刻,中晚年画画、篆刻,都是艺术。
他晚年成大画家,与他的“木工功底”不无关系。
西方现代派画家代表毕加索做陶艺、金属雕塑、装置,手艺功夫了得。
从他的“立体派”作品中,人们也可以嗅到“手艺功夫”的味道。
画画说到底也是手艺。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也得靠“手中之竹”的手艺来实现。
“我做竹艺,陆陆续续有20多年,别人说我是‘老竹匠’。
竹匠怎么啦?做竹匠,我骄傲;做竹艺,我快乐……”
杨振明坚守这块由他身体力行开垦出的“中国现代竹艺”阵地,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其乐。
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出了“我之为我”的天地和境界,开辟了传统手工竹艺现代创新的升华空间,也赢得了作为“个中人”才拥有的“现代竹艺”话语权。
这家竹艺馆除了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也是一处艺术沙龙地。
因为他为人谦和、好客,与他交好的画家、工艺美术家、设计师都喜欢去聊天喝茶,品味他的作品,谈天说地。
我曾跟他讨论说,如今塑料、胶合板、合成木料、不锈钢、铝合金滔滔者天下皆是,竹材已被边缘化,传统手工竹制品,包括实用的、纯观赏性的竹刻竹雕,更边缘化、小众化,濒临危亡。
毕竟,做一件竹艺作品不是一蹴而就,得花几天甚至几十天时间,费时费工费力,有点“吃力不讨巧”。
尽管可以借助电锯、电刨等现代化工具,自己也发明了一些小工具,但毕竟主要靠手工,靠手劲和体力。
你有那么好的绘画功底、雕塑创作经验,还是另谋生路,做老本行,一心画画、搞装潢,那可是实现价值、见效快的事,也“来钱快”。
他听了笑笑,送了我8个字:‘‘人各有志,殊途同归。
”
杨振明说,传统竹艺就像中医中药之于西医西药,确实曾经一度濒危,但濒危求生就是生路——中西结合就是一条生路。
不是说对传统文化要“抢救”和“保护”吗?这些大话且不说,就说竹材这东西吧,我看它就是天然艺术品,别有风味和美感,让我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竹材,中空外直,坚韧光滑,圆筒形状,有竹节、节间隔膜,取其一节就是一天然器皿,可作笔筒,盛水盛酒都行。
木料就不行,取一截下来,那叫什么,叫木棍。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陶土做器皿,当中空,有器皿之用。
陶土做器皿,还需先打坯、烧制,而竹材不需要,天然就是做器皿的料。
中国人喜爱竹子,和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空空如也”“太极无极”的阴阳之道、中庸之道,一表一里,实质相通。
竹材在古人心目中并非异己的外在物质材料,而首先是物我合一、“身与竹化”的价值载体。
竹材是所有竹艺品的身体——身心合一的身体。
做竹艺“以其身作则”,因材施艺,原汁原味,那真叫一个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竹情结”写照。
竹,古人理想人格的精神图腾。
竹材集古老、绿色无污染、清气可人、物美价廉于一体,可用来做的东西太多太多,数不胜数,例如竹简、筷子、笔管、竹筏、竹椅、竹凳、竹橱、竹榻、竹篮、竹篓和起房造屋的梁椽,以及笛、箫、笙等乐器,甚至笛上的笛膜都是竹材(竹膜)。
数数汉字中带“竹”部首的字和带“竹”字的词语、成语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丝竹管弦”中占半壁江山的就是竹材,“丝竹管弦”还是音乐的雅号。
中国古人用竹材做东西是上瘾成癖的,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实用品到观赏性的艺术品,历经一代代传承创新发展,使竹文化蔚为大观,套用一句经典名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一部中国竹艺史而言,这叫“竹虽旧材,其命维新”。
传统竹艺就是这么“日新又日新”地传承发展的。
“我的现代竹艺其实是传统的延续,叫它‘传统’也好,‘现代’也好,无碍于实质上的创新或‘维新’。
只不过,我的创新幅度比较大,纯观赏性的那部分作品量大样式多,而传统竹艺基本都是‘稳中求进’的实用型,只是明清以降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才有了那些纯观赏的竹刻竹雕。
这是时代变迁、生活方式和审美语境的不同决定的。
我的信念是‘笔墨当随时代’,手艺、竹艺也当‘合时而作’。
”
通观杨振明的竹艺作品,几乎吸纳和采用了传统竹艺所有的技术手法,如“圆竹(圆作)”的榫卯结构、斜角转折、焙烤弯曲、图案雕刻,以及“篾竹(篾作)”的各式经纬编织等,在他“新范式”的作品中都有选择性和有机结合的运用。
他说,现代竹艺造型需要传统和创新技法更多的结合。
为此,他曾造访过不少民间竹艺师傅,学习技法,取长补短,增强创新底气。
他跟经验丰富的竹艺雕刻师傅也曾有过短期合作,从中受益匪浅。
一位老师傅曾如此评价他的作品:“杨老师的有些技术是超过我们的,比如他的圆作小件、透雕作品,即使他帮我们画好图纸,我们做起来也费劲,不会比他做得好。
他做的《猫》,那多角度的接榫转折,天衣无缝,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那是高难度的。
杨老师的手艺比我们好!”
按理说,杨振明的“现代竹艺”从他“现代绘画”的经验素养而来,可以不那么讲究技术或技法,但他认为,技术与艺术本是同根生,非此即彼,非彼即此,都会失源失根。
粗制滥造的艺术就像音乐中的噪音,令人“耳聋”。
“我的竹艺如果没有精准的榫卯结构、因材施艺的顺势而为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无间,无章无法,就会成一堆垃圾,自欺欺人。
艺术要打动人,你得做出别人心底想做但手里又做不出的东西。
就像看见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谁不想啊!但就是自己做不到,心向往之,这样才能浸入别人心里,打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