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明视域下的弃妇形象塑造——以《诗经·卫风·氓》与《美狄亚》为例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https://img.taocdn.com/s3/m/21cc6fdcd15abe23482f4d54.png)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5a3ce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f.png)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以《诗经·氓》和《孔雀
![《诗经》与汉乐府诗中弃妇形象之比较——以《诗经·氓》和《孔雀](https://img.taocdn.com/s3/m/ff2667b2dd3383c4bb4cd264.png)
刚 强 的性 格 。
爱情 , 私 自答应 了与氓 “ 秋 以为期 ” 的婚事 , 这体 现 了女 主人公对 爱情 的大胆追 求 , 对 自由婚姻 的主动渴求 。她 的主体意识使她有 了决定 自己一 切的权利 , 有 了起码 的 作为人的独立的人格 。马克思 曾经说 过 : “ 不感 到 自己
女们 , 已沦 为儒 家 “ 思 无 邪” 思想 教 化 的受 害 者 和默 许
者。 二、 主 动 求 爱 化 为 曲折 求 生
中的弃妇 形 象作 对 比, 从诗 中女 主人 公 所 处 的 时代 背 景, 在爱 情生 活 中的地位 以及被弃 的 态度等 方面 , 简述 诗经 时代 到汉乐府 时代 中国妇 女所 经历的苦难历 程 。 激情燃烧化 为理性 制约
同时也就 失去 了最起 码 的人 身 自由和人 格尊 严 。时代 的弃妇已成了汉 乐府时期爱情 诗里 吟唱的主人公 。 三、 彼此互恋化为孤独哀 鸣 《 诗经》 时代 , 各类 情 诗平衡 发 展 , 男 女两 性在 情 诗
而汉代 重 诗教, “ 汉 代 之初, 王 泽未 竭, 诗 教 在 焉” o c t ] 诗教的重心在理性 , 即使在最 能表现人 之情感 的 爱情诗 中 , 也处处透露 出理性 的影 子 。《 孔雀 东南飞 》 中
、
激情是爱情 生活中不 可缺少 的因素 。《 诗经 》 时代 , 妇女在爱情 上还 没有受 到封建礼教 的严格 束缚 , 吟唱热 烈爱情 的诗篇 比 比皆是 。《 诗经 ・ 氓》 中的女 主人 公 对 爱情 的忠贞执 著 以及被 弃 的那种 决绝 的态 度正 是激 情 燃烧 的真实 流露 。“ 送 子涉 淇 , 至于 顿丘” , “ 将 子无 怒 , 秋 以为期 ” , “ 不 见 复关 , 涕 泣 涟 涟 。既见 复 关 , 载 笑 载 言” 。形 象地刻 画了一个对爱 情执著得 不顾后 果 的女性 形 象 。在 当时的社 会 , 她 的决 定是 违背 礼教 的, 可是 这 个 对爱情 的追求 大胆 、 率真 、 执著 的女子却 不顾后果 , 毅 然 决然地 维护 她神圣 纯 洁的爱情 , 冒着 危险 , 冲破 了礼 教 的罗网 , 私下 定下 了 自己的终 身大事 。她 对爱情 的追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8a214c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c8363e998fcc22bdd10dbb.png)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
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中西文学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探因
![中西文学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探因](https://img.taocdn.com/s3/m/f57a463b14791711cc791793.png)
中西文学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探因关键词:文学艺术弃妇形象思想文化艺术表现摘要:中国文学弃妇形象不绝如缕,而在西方文学中虽有亮相,但呈不平衡和淡化的态势,还时常出现“缺失”的情况。
这种差异可以到社会思想文化方面去探寻根因。
中西方在男女不平等问题上的现实差异、在思想情感解放上的差异以及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是造成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弃妇形象就连绵不断,在诗词、传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中,一群群“弃妇”形象接踵而至,如唐宋传奇《霍小玉传》里的霍小玉、元代戏剧《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清代戏曲《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等。
这还仅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弃妇形象,若要一一列出,队伍委实壮观!与此相反,西方文学虽也有弃妇形象的亮相,但数量无法与中国文学比肩,而且呈现不平衡和淡化的态势。
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础上的欧洲文学思潮流派纷呈,发展的阶段脉络分明,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弃妇形象的多与寡、隐和显是不平衡的,它们主要集中在古希腊罗马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阶段,其他阶段则往往呈弃妇形象“缺失”的状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西方文学这种“在场”与“缺失”的差异呢?中西社会在男女不平等问题上的现实差异男女不平等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母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女性的一个历史性失败。
但若稍加比较,不难发现中西方社会在男女不平等问题整体一致上的程度差异:在过去的中国社会,女性比西方女性地位更底下、境遇更可悲、苦难更深重、受难历程更漫长。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西方女性还是拥有一定的诸如追求个人恋爱自由的权利,她们在婚恋上不会有中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中国即使有个别男女偷偷相爱,私订终身,但终得找个媒人以明媒正娶,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得不到认可。
《诗经·氓》中氓妇情形就是如此。
中国女性有一系列繁琐的礼法制度的严格约束,她们不得不背上“三从”“四德”的沉重枷锁。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cbe72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b.png)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aa1364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e.png)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820106b307e87101f696e2.png)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烟台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_______年月日烟台大学函授站《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
《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
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
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unjs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21c986a1eb91a37f1115c61.png)
2012年2月刊8全面的概括:深刻的现实感,丰富的内容,诗意般的语言,华美的幻想和其无以伦比的独创性使它得以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毕巧林的形象大获成功,还与莱蒙托夫所采用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说从四面八方聚焦毕巧林,把他的形象,包括他的全部经历,活动,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一清二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形象。
通过大量日记来描绘和展现毕巧林的性格特征是这部心理分析小说的一大亮点,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毕巧林进行自我心灵洗礼的过程,在日记中,既有他对自己灵魂深处纷繁复杂矛盾的深刻解析,也有对周围人物的细心观察,还有对时代与社会事件的主观评述。
作者采用主客观相结合,这种从客观到主观的跨越,一览无余地描述了毕巧林从外表到内心的全部历程,使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更深刻地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
毕巧林本来出身于贵族之家,命运可以为他开拓恬静而又快乐的心灵和安宁和谐的生活道路,同时他也可以像其他贵族青年那样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享受荣华富贵和灯红酒绿的生活,然而他却对这种生活产生厌倦,对资产阶级的前途产生质疑,逐渐从一个花花公子蜕变成一个同时具备双重人格的“多余人”。
“狂热好动”和“人格分裂”是毕巧林尤为突出的两大性格特征,作为第二代“多余人”,他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更有才华,因而他的悲剧性也更加深刻。
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写的那样:“在阶级斗争的最后决战阶段,统治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激烈和尖锐的程度。
在此过程中,毕巧林们被划分到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进步贵族青年这一范畴,这类人的出现使人们沉睡多年的自我觉醒意识被唤起,使他们不得不严肃而认真地重新审视周围环境以及对俄国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的不满和怀疑,对促进广大民众的觉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出路究竟在何方,“毕巧林们是指不出来的,同样莱蒙托夫也指不出来。
这是受当时历史阶级局限性影响下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603ca7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8.png)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摘要:弃妇诗是中国⽂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也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诗经》,其中有⼤量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其中以⼥⼦被弃为题材内容的不在少数。
虽然这些诗篇都在述说着同⼀个内容:⼥⼦痴情,男⼦负⼼,却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展⽰和情感表现塑造了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从不同⾓度向⼈们展⽰了早期中国妇⼥的种种屈辱、不幸及抗争。
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诗经》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它以其丰富的⽂化内容,⼴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动地展⽰了殷周社会历史的⽴体画卷。
⼗三国风“多出于⾥巷歌谣之作,所谓男⼥相与歌咏,各⾔其情。
”通观国风,爱情诗是国风的精华,它如⼀颗璀璨的星镶嵌在《诗经》中。
《诗经》中,有⼀部分篇章是歌颂百姓⾟勤劳动(如《⼗亩之间》),描写⼈们感怀岁暮(如《蟋蟀》),反映下层百姓对上层统治阶级的不满(如《硕⿏》),⼦⼥感激⽗母或是在外思国(如《河⼴》),以及对某些⼈物的称赞(如《⼆⼦乘⾈》),其余⼤部分篇章是写男⼥情爱。
在⽂学史上,把国风中的爱情分为三类:相恋诗、新婚诗、弃妇诗。
在这三类中,弃妇的经历最多。
她有过恋爱时“爱⽽不见”的羞涩,有过新婚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甜蜜,有过遭弃后“燕尔新婚,不我屑以”的痛苦。
“⼥为说⼰者容”,让⼼爱的看到最美的,是⼥⼦世世代代不变的痴情。
但同时流传这样⼀句话“痴⼼⼥⼦负⼼汉”,在⼀夫多妻制的古代,青春易逝的⼥⼦,⼗有⼋九受到感情的挫折,轻则受冷落,重则遭遗弃。
“君当作磐⽯,妾当做蒲苇”,是⼥⼈对爱情的希冀,可它常常被男⼈改写为“蒲苇韧千年,磐⽯⼀时坚”。
国风中的弃妇诗证实了这⼀思想。
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风》、《召南〃江有汜》。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https://img.taocdn.com/s3/m/19f2f9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b.png)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深具艺术感染力。
其中,弃妇诗篇作为一类特殊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遭遇感情困境时的心境和遭遇。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弃妇诗篇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弃妇悲。
一、弃妇诗篇的背景《诗经》的弃妇诗篇源于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环境。
由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很多妇女在被嫁于异地前,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而是被迫嫁到陌生的家庭中。
如果在婚姻中遭遇了困境,则一般只能无助地承受,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缺少法律保护。
二、弃妇诗篇的悲剧《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围绕着汉族古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遭遇展开,情感极为真挚、深刻。
它们所表达的悲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自主权。
古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小雅·小宛》中,女子被迫嫁到异地,她说道:“我被迫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将就得不能再将就了。
”2. 面临无情的伤害。
古代妇女在遇到配偶背叛或者出轨时,往往面对着毫无怜悯之心的指责和对待。
在《南华》中,女子在守寡之后面对诸多指责,她说:“人说我出轨了,其实是我保持了清新的心态。
”3. 孤苦伶仃。
在遭遇婚姻危机之后,古代妇女往往需要单独面对众人指责和射击。
在《卫风·少麦》中,女子离开了家庭,孤身一人到了竹林,她说:“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没有爱情的房间,单独驻扎在竹林里,看到了美丽的自然。
”三、弃妇诗篇的悲痛表达在《诗经》的弃妇诗篇中,词藻感性而鲜活,表达出浓郁的悲痛情感。
其表达形式可以是哀叹、吟诵、抒发、流泪或者是低吟娇声。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小雅·小宛》:“我被迫嫁到陌生的地方,每天都要跟那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相处。
而现在,我走得尽可能地悄哼,无声无息。
”2. 《东篱》:“我在婚姻中受尽苦难,但是我仍旧保持爱的心态。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a127e38f705cc175427098f.png)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弃妇形象与思妇形象摘要:《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和弃妇形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形象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
她们有着悲伤忧愁且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都得不到夫妻团圆,是孤独者的形象。
都是以丈夫为中心,也正是因为她们以丈夫为中心,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她们之所以以丈夫为中心,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婚姻制度相联系的。
弃妇形象和思妇形象在周代和现代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国风;弃妇形象;思妇形象一、《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主要在这些诗中:《卷耳》(周南)、《汝坟》(周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召南)、《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邶风)、《伯兮》(卫风)、《有狐》(卫风)、《君子于役》(王风)、《采葛》(王风)、《子衿》(郑风)、《葛生》(唐风)、《小戎》(秦风)。
这些女子对丈夫有无尽的思念,但只能苦苦等待。
她们的思念有时会化作诗中痛苦的呼号,《殷其雷》说“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其中是一位呼喊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
《雄雉》也是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匏有苦叶》则是女子思念情人,在渡口等待,久久不愿意离开。
《君子于役》是一个女子在黄昏思念远役在外的丈夫。
《子衿》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埋怨情人为何还不来。
《小戎》中这位女子的丈夫远征西戎,她十分思念。
有些女子因思念丈夫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
比如《卷耳》中讲述了一位在家中思念远行丈夫的女子,诗中并没有描述这位女子因为思念丈夫而如何憔悴,而是重在描写被思念的丈夫的劳苦之状。
整首诗都是虚写这位女子想象中的丈夫在外的情状,但是透露出的情感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因为她把全部的思想都投注在丈夫身上,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状态,反而更加突出了她思夫的情感之深。
《伯兮》中的女子则是因为丈夫不在家就懒得梳妆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狐》中是一个担心在外的丈夫是否有衣穿的女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3bd5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b.png)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955c75279563c1ec4da7143.png)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作者:蔡冬梅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入手,首先,探究了弃妇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当初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女子是如何一步步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最终被男子抛弃。
然后,详细分析了弃妇诗中被男子抛弃后的女子在相同的遭遇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三种:自省自信型、无可奈何型、苦苦哀求型。
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社会背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的诗共305首。
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诗关于男女爱情,在这些爱情诗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分支,那就是弃妇诗。
根据笔者对历代之学者观点的大致统计,《诗经》中涉及弃妇题材的诗篇主要分布在《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以及《小雅·白华》《邶风·柏舟》这11篇中。
”①其中前面十篇古今诗学家认可度都比较高,争议较少。
但在这十篇中,只有《卫风·氓》《召南·江有汜》《郑风·遵大路》《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五篇用比较详细的笔触刻画了弃妇的形象,因此,本文以这五首诗歌为基础,从弃妇形象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了弃妇的形象类型。
一、《诗经》中弃妇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诗经》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奴隶社会末期。
当时仍然是以宗法制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在宗法制度的社会背景中,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这是弃妇现象产生的大背景。
另外,不管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妇女都依附于男性。
在那个年代,弃妇诗大量出现。
第一部分,礼法制度对女子的束缚。
与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崇高不同,《诗经》中弃妇诗的写作背景处于奴隶制社会末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6b427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5.png)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 成 了只 是 对 妇 女 而 不 是 对 男 子 的 一 夫 一 妻 制 。 ” 男 子被赋 予了权利 ,可以有外 室 ,可 以重婚 ,不 受任何 法
律或道 德 力量 的约束 。正如 《 美 狄亚》 中所言 :“ 即使 你 丈夫 爱上 一个新 人 一这不过 是一 种很平 常 的事 一你 不必 去招惹 他 ,
中 图分 类 号 :G0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3 — 9 0 8 2( 2 0 1 3 )0 5 — 0 1 2 6 — 0 1
公 元前五世 纪时 ,古希腊 剧作家 欧里庇得 斯根据 希腊神话 改 编写作 了 《 美狄亚》 这一悲剧 。美狄亚 为爱人伊 阿宋 ,不 惜 弑 兄叛父 ,一路流亡艰 辛 ,最终 与之来到科 任托斯 国 ,却没 想 到伊 阿宋为 了荣华 富贵 ,背叛 了她 ,欲娶科任 托斯公 主 。美 狄 亚 被极深 的痛苦所控制 ,她决定 为 自己复仇 。毒杀 了科任托 斯 的公主 和国王 ,并 亲手 杀掉 自己的两个孩子 ,以绝后 作为对伊 阿宋 的终极 报复 。 “ 美 狄亚 ”这 一形象成 为西方文 学史 中著名 的弃妇形象 。 在 中国 ,约公元前 6世纪成 书的 《 诗经》 中 , 《 氓》 也描 述 了一 位东方 的弃 妇。 可算 中国最 早 的弃 妇诗 。男 女主 人公青 梅竹马 ,然 而婚后女 主人公 的 日夜 操持 ,换来 的却 是男 人 的背 叛 。女 主人 公心怀 强烈的怨念 ,痛苦地 吟出 了千古 不朽 的 钮 。 东西 方弃 妇形 象 的 出现 ,是 两 者男 权社 会 文 化 的一 种表
史 哲 文 艺
2 0 1 3年 第 5期
东西文明视域下的弃妇形象塑造
一
以《 诗经 ・ 卫风 ・ 氓》 与《 美狄亚》 为例
付 煜
3 0 0 0 7 1 )
( 南 开 大学 文 学 院 ,天津
摘 要: 辛 经・ 卫风・ 鳓
与 《 关狄亚》 分别是 东西方两部较早的描 写弃妇现 象的作 品。两部作品都叙写 了 ” 痴情女子 负心汉 ”的
故事 ,但在 弃妇形 象的塑造上有诸 多相似 与不 同。这些都深深根植 于产生它们的大文化背景。本文试 图从上古时期 东西文明对比的角度 去 关照 这 两部 作 品 中的 弃妇 形 象 ,尝 试 解读 不 同文 明 背景 下 的 弃妇 塑造 。
关键词 : 错 经・ 卫风 ・ 亡 氏 》 欧里庇得斯 《 美狄 亚》 弃妇 东西文化差异
的反叛精 神 ,她 的选 择 ,向来被认 为是为后 世女性 自觉吹 响的 号角 。 在历史 的进程 中 ,西方更加 强调 “ 人 ”的作用 。 “ 重 视个 体 的人 的价值 的实 现 , 强调 人在 自己 的对立 物—— 自然 与 社 会——面前 的主观能动性 ,崇 尚人 的智慧 ,是古希腊 文化 的本 质特 征。 ” 这 种 特 质 源 于 西 方 文 明 的 海 洋 性 和 商 业 性 。 在 这 二 者 的双重 影响下 ,西方 文化 较之东 方 凸显 了其 崇 尚个 性 自由, 富于 冒险开拓 ,具 有批判精 神、怀疑态度 和否定 勇气 的外 向刚 性 特征 ,因而 较之 东方 ,古 希腊 民族 的宗法 伦 理观 念 相对 较 弱 。公元前五世 纪 ,古希腊 从 氏族社会 过渡到奴 隶社会 ,其 氏 族 血缘 关 系 因移 民 、战争 、贩卖 等 活动 被 严重 摧毁 ,新 旧伦 理 冲 突异常强 烈 ,因 而美 狄 亚这 样 的复仇 弃妇 才有 了出现 的 可能 。 但 东方不 同。源远流长 的儒家文化 始终 或明或 暗地影响着 中 国人 的价值 取 向与选 择 。长期 的熏陶 ,使 中国人 的脾性偏 向 于保守 内敛 。在周代 ,虽然 中国森严 的宗法体 系 尚未 健全 ,但 个女子被弃 ,她就被 打上 “ 不守妇道 ” 的标 签 ,与 耻辱联 系 在 一 起 ,所 以 被 弃 的 女 子 得 不 到 包 括 娘 家 亲一 步 明确 了 妇 女 的 不 可 反 抗 性 。男 权 社 会 的媵
宙斯会 替你 公 断的! ” 古希 腊的男 权社会 ,妇 女在家 庭 中的地 位 日渐 降低 ,最终 沦为 了男 人的私有财 产和生育工具 。 而 中 国 ,依照 儒家伦 理 , “ 夫 者妻之 天 ” ,妻子 对丈 夫绝 对 的顺 从是社会 大文化 的强 制要求 。封 建社会 “ 君君 臣臣 ,父 父子 子” 的纲 常要求落 实到具体 的男 女关系 中 ,体现 为 “ 三从 四德 ” ,男 子 可 以三 妻 四妾 ,无 须 情爱 专 一 ,而女 子 却必 须 “ 从一 而终” 。女子不仅 要绝对 的顺 从 自己的丈夫 ,还要顺 从家 族 中 的 所 有 男 性 。 女 性 地 位 之 低 ,可 以 想 见 。 不论 东方还是 西方 ,男 权社会 的背景下 ,弃妇 的出现成 为 了不可避免 的现象 ,但 除去男权社 会背景 的相似之外 ,东西方 弃妇形象更 多 的是不 同之处 ,这些 不 同深深 地反 映了东西两 种 文明 的气 质差异 。 东西方 的弃妇形象 最根本不 同之处在 于是否 对被弃命 运做 出反 抗 。美 狄 亚选 择复 仇 ,甚 至 以杀死 自己 的亲生 儿 子 为代
一
现 。在希腊神话 中 ,女神 的地位表 明 ,在更早 的时期妇 女享有 比较 自由和 比较受尊敬 的地位 。但 至公元前 5世纪时 ,古希腊 早 已属于父系社会 ,经过 土地立法 、私有财产 的发展 等使家庭 制度 得到巩 固 ,婚姻逐 渐固定为一 夫一妻制 。但 此时 的 “ 一夫 妻”并 不是 现代 意义上 的 “ 一夫一 妻” 。恩格 斯言 : “ …… ( 古 希腊 )一 夫一妻 制从 一开始 就具有 了它 的特殊 的性 质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