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1. 国内外的建筑学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迄今不到百年的历史。

尽管在1930年代已出现现代建筑的启蒙,但中国真正的现代建筑学教育起源于1950年代。

当时的建筑教育先驱梁思成,刘敦祯,童窝,杨廷宝,冯纪忠等人几乎无一例外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

尽管由于地域及个人的差异而出现的不同大学之间的理念区分,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基本上全面吸收了欧美建筑学理念,传统的中国营造法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西方建筑大概成熟于192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的大规模尝试则至少比西方晚了三十年,而且基本上是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

纵观国内外的建筑学教育,你会发现作为现代建筑发源地的德国,德国的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在建筑学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实质差异,德国的大学培养出“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直到今天还培养着“设计院的学徒”。

这正是中国半个世纪现代建筑学教育的状态[1]。

半个世纪以后随着社会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外的建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设计知识体系和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目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所欠缺的。

西方的大学早已把培养学生全过程的设计知识(包括建造知识)以及自主能力作为基本目标,而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理念却还基本停留在当初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在校学习方案设计技能,工程知识学习留给社会。

所以,在今天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建筑业领域,大学毕业生事实上需要再培养,大量企事业单位很难招到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成熟建筑师。

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建筑师;另一方面,一大批建筑学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2. 中国建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其相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起步较晚。

中国的建筑教育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兼容并蓄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在评估标准的要求下,不断探索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培养计划,产学研紧密结合。

多所建筑类院校相继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在接轨与中国特色、院校特色上寻找结合点。

但从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建筑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2.1建筑学教育的前瞻性不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建筑运动此起彼伏,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10年的世博会,再加上各个城市的新城区、高等院校的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十几年前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看来,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材质色彩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以郑州市为例,郑州市西区在80年代修建的汝河小区是当时郑州西区的示范性工程,可时隔不到30年,我们如今再看汝河小区,已经成为周边区域的一个败笔,建筑质量差、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马上就面临拆迁的危险。

目前中国的平均建筑寿命是35年,相比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近年来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

建筑师思路的保守、思维的局限性和国内房屋建筑质量低劣等问题导致建筑的使用周期过短。

由于我国的建筑发展水平本身就滞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建筑学教育的前瞻性、长远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2.2建筑学教育从“道”到“器”的转变举步维艰
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曾经说过: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是“通才”。

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建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绘画、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在进行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多样的的知识,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进一步的创新实践能力。

但仅仅明确建筑学教育中的“道”对我们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建筑学教育中的“器”。

建筑学教育中的“器”,就是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技巧和工程实践方法。

“道”与“器”是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从“道”到“器”的转变,是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质性改革。

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

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设计活动(思维),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2]。

2.3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工程技术重视不够。

《德国建筑杂志》的编辑、建筑师赛伦科在谈论中国建筑学的教育状况时,对方发表的评论是根据中国的教学手段和培养目标,学制只需三年,因为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缺少建造的理念。

我们用了五年时间重复着相同的方案设计
技能训练,但由于方法不当、把关不严、缺少淘汰,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并未真掌握好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所以当德国教授托马斯·斯密特在中国任教时惊讶地发现“今日的中国建筑是以如何一种程度,丧失了与环境的关联和它们的历史。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三流国际风格建筑的翻版。

显然,中国的建筑学有点走歪了……学生对现代建筑理解的背景知识相当缺乏”。

两位德国建筑师的观察道出了不同建筑学教育理念的区别。

以德国为例,战后的建筑学培养显然最受包豪斯的影响。

早在1930年代末,当密斯初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就尖锐指出,学校的培养方向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他认为建造必须与构造相结合,所以必须领会构造,只有当房屋细腻地表达了我们的时代时,它才成为建筑。

我们不可能设计房屋,我们只能建造房屋,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材料的正确使用及其明确的构造。

他相信工作的方式方法应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3]。

2.4缺乏与相关专业协作、配合
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规划、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中国的建筑学专业往往只限于本专业,没有协作与配合,在设计时缺乏整体考虑。

作为设计龙头的建筑学专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对该设计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城市设计等。

同时,负责提供给结构设备等专业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

欧美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及建设管理人员的培养完全融合起来,通过大量共同的专业课程以及共同的工程项目练习,试图再次将造型的理念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有全面技能的专业人员。

对于建筑学学生的培养并非单从建筑方案设计角度,而是涉及从方案、初步设计到施工图的全过程训练,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暖、概预算各个领域。

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建立起与各个工种协调的概念,初步积累作为从业建筑师的基本素养。

国外的建筑学学生毕业后便成为事务所中的项目负责人;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学教育在这方面显然望尘莫及。

3.中国建筑学教育模式探析
3.1使用全面综合的团队教学法
团队式教学方法,必须把握如下“五度”:
(1)增加趣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一定得能得引起大家的兴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准角度。

教师在辅导课程设计时应引导大家找准“切入点”。

可以从周边环境、建筑类型、风格、材质等中的一点为切入点,选准角度,突出重点。

(3)安排梯度。

将建筑设计过程分为几个循序渐进阶段,通过分阶段控制方式和相关反馈机制,每个阶段设定关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加强团队协作。

(4)难易适度。

建筑设计的每个阶段题目设置应在满足教学要求和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选题应该结合工程实际并考虑到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覆盖面。

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应适当,以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独立完成为宜。

(5)提高密度。

在建筑学教学中,建筑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技能的训练要有机组合,互相交错,疏密得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投入。

依照整体化思想,相同类型的课程应以必修课为主线,选修课为辅线,组成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

3.2中国建筑实践不应过分注重外表,应表里如一
目前中国的建设项目众多,吸引了全世界建筑师的目光,各种招投标接踵而至。

其中不乏好的设计思路和全面完善的图面表达,但也有不些投标方案华而不实,投标文本做足了面子,但细究其内容则粗制滥造,可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另外,目前的建筑学专业过分注重学生的手绘表达,有些学生为了有一个好的表达能力,专门自费去报名参加社会上的手绘班,这样手绘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课程设计的图面表达效果显著;但设计终究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评判一个建筑好坏的标准是方案本身构思创意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的掌握等因素。

只重视手绘表达训练的直接后果便是工程技术知识的丧失,它将建筑学教学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使建筑系罩上了美术学院的色彩。

缺乏技术支持的概念、构思以及大量时髦理论将学生引向空中楼阁般的大师梦,误解与偏见导致了对建筑学以及建筑师职业认识上的严重片面。

3.3 建立多元化的建筑师培养目标
近年来,在中国围绕建筑学培养目标的问题争论不休,但这些讨论很少触及本质。

从四年本科改为五年、4+2模式、工学学位提升为建筑学学位等等,朦胧之中,大学却继续为设计院输送着一批批不具备工程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人员”。

痛定思痛,我们应参照国际上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系,提出不同类型的建筑师培养目标:建筑师型、建筑设计师型、建筑管理师型。

港大前任系主任Frewer认为应“将建筑的第一个学位视为启蒙,引向其他各种就业机会”[4]。

即使在中国建筑市场人才需求非常大的情况下,也有相当的毕业生选择了城市管理、地产开发乃至从事相关的专业服务工作如开效果图公司、模型作坊等,但无论如何,这些毕业生所受到的建筑职业教育毕竟还是他们进行其他就业选择的基础。

另一方面,通常我们所指的建筑教育主要是狭义的高等院校建筑教育,而完整意义上的建筑教育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专业实践、业务管理及社区参与等内容,在时间跨度上,建筑教育也不仅限于学校,而是贯穿在受教育者整个学习和从业生涯中[5]。

4.结语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建筑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状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自身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厚积而薄发,提出一条新形势下建筑学专业改革与调整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制定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前沿的图书资料、更多的名家讲座及建筑研讨会,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提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的建筑师培养目标等。

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性的追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且现实的意义。

总之,建筑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工程技术知识是我们建筑学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辰. 新体系的必要[J] . 建筑学报,2002(4):38-39.
[2] 李竹成. 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J] . 高等建筑教育,2003 ,(2):1-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