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高中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高中课文
一、课文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二、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作者。

三、字词注释。

1.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3. 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与”通“举”,推举。

4.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 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6. 子其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7.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 寡:老而无夫的人。

9. 孤:幼而无父的人。

10. 独:老而无子的人。

11. 废疾者:残疾人。

12.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13.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14.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15.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

16.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17.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18. 外户而不闭:(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四、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人们)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 结构。

- 文章开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指出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并从人才选拔和社会道德风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 接着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包括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等方面。

- 最后“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安定,没有阴谋诡计、盗窃战乱等不良现象,这就是“大同”社会。

2. 内容分析。

- 社会理想的核心——天下为公。

- “天下为公”是儒家理想社会的核心概念。

在这种社会里,权力、财富等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这与私有制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儒家对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追求。

- 选贤与能的用人理念。

-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参与社会治理,摒弃了世袭制等不合理的用人制度。

这种用人理念能够保证社会的管理阶层是由有能力、有道德的人组成,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 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

- “讲信修睦”体现了对社会成员道德的要求。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睦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在“大同”社会里,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的氛围。

- 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 “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详细描述了对不同弱势群体的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老年人、儿童,还是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在社会中得到妥善的照顾,反映了儒家“仁”的思想。

- 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表明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待财物和劳动力的态度。

人们珍惜财物,但不自私自利;人们愿意为社会尽力,而不是只为自己谋利。

这种态度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因为没有了对私利的过度追求,也就减少了社会矛盾的产生。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阴谋诡计,没有盗窃战乱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六、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在社会理想方面的体现。

七、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文章按照“总 - 分 - 总”的结构,先提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具体阐述其特征,最后总结“大同”社会的概念,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2. 语言简洁,富有概括性。

- 全文仅107个字,却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用词简洁,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词语,高度概括了理想社会的政治、用人、道德等方面的特征。

八、拓展思考。

1.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 “大同”社会的某些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救助等制度,这是对古代人道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选贤与能”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民主选举、公平竞争的用人制度等。

- 同时,现代社会也在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这与“大同”社会的理想有相通之处。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复杂社会,与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有很大不同,在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和具体内涵上也有新的发展。

2. 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

- 从道德建设方面看,“讲信修睦”提醒我们要重视诚信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基石,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企业、政府之间的交往,都需要遵循诚信原则。

- 在社会治理方面,“选贤与能”启示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

-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大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促使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