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ED & FEEDING
收稿日期:
2019-01-01基金项目: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4);现代人工草地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BY082);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分析与质量评定(131821301064071005);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苜蓿混合青贮调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增香型乳酸菌的构建与其对青贮饲料品质优化的研究(31702181)。
作者简介:
孙志强(1994-),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主要从事饲草加工贮藏与利用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玉柱(196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饲草加工贮藏与利用研究工作。
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孙志强1,王天正2,田吉鹏3,刘贵波4,游永亮4,赵海明4,玉柱1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2.中国正邦集团,南昌 330000;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南京 210014;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 053000)
中图分类号:S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64(2019)07-0013-04
DOI: 10.19305/ki.11-3009/s.2019.07.002
摘 要:本研究设置4种青贮密度和4个梯度的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进行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分析,进而探究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青贮密度在800kg/m 3时全株玉米青贮的乙酸含量最低(P<0.05);在750kg/m 3时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最高(P<0.05)。
施氮量在300kg/hm 2和450kg/hm 2时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占总氮比值极显著高于施氮量较低的处理(P<0.01);施氮量在450kg/hm 2时,全株玉米青贮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高。
综上所述,与青贮密度650kg/m 3相比,青贮密度为800kg/m 3的玉米青贮氨态氮和乙酸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
关键词:青贮密度;施氮量;全株玉米;青贮品质
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特点,素有“饲料大王”的美誉,是世界上用于生产奶、肉等畜产品最重要的饲料来源[1]。
全株玉米经过青贮之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青贮原料原有的营养价值,有效保存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同时具有气味芳香、消化率高、可长期保存的优点[2,3]。
在青贮调制过程中,青贮饲料的青贮密度不仅决定了青贮饲料间孔隙中氧气的多少,而且对外界氧气渗透青贮饲料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4]。
随着青贮饲料青贮密度的增加,青贮饲料中更易形成良好的酸性环境[5],所以,青贮饲料青贮密度的大小对青贮品质有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有大量研
究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不同氮肥施用量会对其产量和营养品质造成影响[6~8]。
在前人的研究中,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对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调制后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次试验以京科516品种的玉米为原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不同青贮密度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中制作青贮的时间为2013年9月,试验地点在河北省衡水市,试验采用的原料品种为京科青贮516,收获时期为蜡熟期,切碎长度为1~2cm。
1.2 试验设计及青贮方法
试验设置4个氮肥梯度,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kg/hm 2、150kg/hm 2、300kg/hm 2和450kg/hm 2。
青贮密度为4个梯度,分别为650kg/m 3、700kg/m 3、750kg/m 3和800kg/m 3。
青贮玉米收获后粉碎,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密度进行青贮,试验采用22.5L的聚乙烯桶,装填完成后
进行密封。
每个处理组设有3个重复,在室温条件下贮藏3年后,取样分析。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发酵品质测定
分别打开每个青贮桶,称取具有代表性的20g青贮饲料,加入180mL蒸馏水,用组织捣碎机搅碎1min,先用4层纱布过滤,然后再用定性滤纸过滤,得到约7mL浸提液,用于pH值、有机酸及氨态氮的测定。
pH:用METTLER TOLEDO型pH计测定;乳酸(LA)、乙酸(AA)、丙酸(PA)和丁酸(BA)含量:采用SHIMADZE-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
色谱柱为ShodexRspak KC-811S-DVB gel Column 300mm×8mm,检测器为SPD-M10AVP,流动相为3mmol/L高氯酸,流速1mL/min,进样量5μL,柱温50℃,检测波长210nm[9];氨态氮(NH3-N)用苯酚-次氯酸比色法测定[10]。
1.3.2 营养成分测定
将剩余青贮饲料样品称取200g左右置于烘箱,65℃烘干48h,用于测定干物质(DM)[11];然后用植物粉碎机粉粹,过40目筛,得到的样品用于测定营养成分。
粗蛋白(CP):采用凯氏定氮法[11]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采用Van Soest法[12]测定;可溶性糖(WSC):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13];淀粉:采用高氯酸水解-蒽酮比色法测定[14]。
1.4 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评价
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综合评定。
评定标准参照V-Score[15]评价体系,具体评分标准详见表1。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整理,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双因素分析。
以P<0.01为差异极显著,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发酵品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青贮密度对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A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的pH值、氨态氮和P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
青贮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含量(P<0.05)。
青贮密度在700kg/m3和800kg/m3时,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
青贮密度在800kg/m3时全株玉米青贮的AA含量最低(P<0.01)。
当施氮量在450kg/hm2时,全株玉米青贮的pH值最高,极显著高于另外三种施氮量处理(P<0.01)。
施氮量在300kg/hm2和450kg/hm2时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占总氮比值极显著高于施氮量较低的处理(P<0.01)。
参照V-Score评价体系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评定,得分范围在60~80之间,级别均为尚可。
2.2 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青贮密度对全株玉米青贮DM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
施氮量极显著影响全株玉米青贮的DM、WSC和淀粉含量(P<0.01)。
青贮密度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株玉米青贮的DM和WSC 含量(P<0.01);显著影响ADF含量(P<0.05)。
青贮密度为650kg/m3时,全株玉米青贮的DM含量最低(P<0.01);对于淀粉含量而言,青贮密度在750kg/ m3时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最高(P<0.05)。
不施用氮肥时全株玉米青贮的DM含量最低(P<0.01);当施氮量在450kg/hm2时全株玉米青贮的WSC含量极显著高于另外三种处理(P<0.01)。
施用氮肥可以极显著提高全
表1
V-Score评分标准
FEED & FEEDING
株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P<0.01),但各施氮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3
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填装作为青贮饲料加工的重要环节,是决定青贮饲料加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密度过低,青贮原料中会保留较多的空气,导致发酵初期好氧菌需要较长时间利用氧气发酵才能形成厌氧环境[16]。
pH值高低反映了青贮饲料被腐败菌分解的程度,品质优良的青贮饲料pH值为3.8~4.5[17]。
本研究中青贮密度对玉米青贮的pH 值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青贮密度较高,青贮饲料的缝隙中空气较少,4种青贮密度均形成了良好的酸性环境。
氨态氮作为蛋白质分解的产物,反映了蛋白质的降解程度。
青贮密度在700kg/m3和800kg/m3时,氨态氮含量较低,表明蛋白质的分解程度相对较低。
乙酸是大肠杆菌以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为底物发酵后的产物[18]。
青贮密度在800kg/m3时青贮饲料中乙酸含量最低,表明在青贮密度为800kg/m3的青贮饲料中,大肠杆菌被抑制的程度更为显著。
本次试验青贮时间是3年,但是从发酵品质来看,本试验设置的4个青贮密度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pH值均低于3.90,乳酸和乙酸含量较高,通过V-Score评价体系对其发酵品质进行评定,级别均为尚可,说明在一定的青贮密度和良好的厌氧环境下,全株玉米青贮可以贮藏较长时间。
青贮密度在650kg/m3时,全株玉米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最低,可能是因为在该密度青贮时青贮料缝隙中空气较多,在青贮初期腐败菌十分活跃,导致较多的干物质和淀粉损失。
对于氮肥而言,不施氮肥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含量最低,表明不施氮肥时干物质损失较高。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是乳酸菌的发酵底物,其含量高低是衡量青贮饲料能否达到最佳发酵状态的指标[19]。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青贮乳酸菌的繁殖潜力就受到限制,影响青贮质量[20]。
本次试验中,施氮量最高的处理下,全株玉米青贮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能是由于施氮量显著提高了原料的可溶性糖含量,青贮过程消耗后,剩余的可溶性糖含量仍较多。
金继运等[21]研究结果表明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原料的淀粉含量。
本试验施氮肥处理后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说明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淀粉含量。
表2
青贮密度及施氮量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
The Effects of the Ensil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Quality of Whole Plant Corn Silage
SUN Zhi-qiang 1, WANG Tian-zheng 2,TIAN Ji-peng 3, LIU Gui-bo 4, YOU Yong-liang 4, ZHAO Hai-ming 4, YU Zhu 1(1. Th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China Zhengbang Group, Nanchang 330000; 3.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4. Dryland Farming Institute of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Hengshui 053000)
Abstract: In this study, four ensiling densities and four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set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piant corn sil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acetic acid in whole corn silage was the lowest at the 800kg/m 3 silage density(P<0.05). The starch content of corn silage was the highest at 750kg/m 3 (P<0.05). When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was 300kg/hm 2 and 450kg/hm 2, the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 was
higher. When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was 450kg/hm 2, the whole plant corn silage had the highest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starch content. In summary, compared with silage with a silage density of 650kg/m 3, the content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acetic acid in corn silage with a silage density of 800kg/m 3 is lower, and the starch content is higher.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tarch content of whole corn silage.Key words: Ensiling density;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The whole plant corn; Silage quality 4 结论
相比于青贮密度为650kg/m 3的青贮饲料,青贮密度在800kg/m 3时青贮饲料的氨态氮和乙酸含量更低,淀粉和干物质含量更高;而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淀粉含量,且各施肥量处理之间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徐艳荣, 仲义, 代秀云,等. 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种质改
良[J]. 东北农业科学, 2017,1:8-11.
[2] BAL M A. Effects of hybrid type,stage of maturity, and
fermentation length on whole plant corn silage quality[J]. Turkish Journal of Veterinary and Animal Sciences,2006,30(3):331-336.[3] Kleinschmit D H, Kung L J. The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buchneri
40788 and Pediococcuspentosaceus R1094 on the fermentation of corn silage[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6, 89(10):3999-4004.[4] Geyer S, Hoffmann T. Metrological prerequisites for determination
of silage density compacted in a bunker silo using a radiometric method[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The CIGR e-journal, 2012, 14(4):134-143.
[5] Tavares V B, Pinto J C, Evangelista A R,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action degrees, inclusion of absorbent additive and wilting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anzania grass silages[J]. RevistaBrasileira De Zootecnia, 2009, 38(1):40-49.
[6] 兰宏亮, 王海波. 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播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
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2):73-75.
[7] 朱永群, 汪霞, 彭建华,等. 密度和施氮量对雅玉8号青贮玉米产
量和品质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5, 23(6):92-97.
[8] 宋晋辉, 赵祥, 高运青,等. 施氮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5):155-156.
[9] 许庆方,玉柱,韩建国,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花苜蓿青贮中
的有机酸[J]. 草原与草坪,2007,2:63-65.
[10] 季婧, 多田琦, 梅错,等. 混播比例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青贮品
质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17, 39(2):19-25.
[11] 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7:49-51,53-56,67-78.
[12] Goering H K, VanSoest P J. Forage Fiber Analysis[A].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70,379-385.
[13]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试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194-201.
[14] 汤绍虎,罗充.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115-116.
[15] The Evaluation Council of Self-Feed Quality. The Evaluation
Manual of Crude Feed[M]. Tokyo: The Association of Grassland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 Japan, 2001:82-87.
[16] Buxton D R, Muck R E, Harrison J H. Sil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2003.
[17] 程银华, 雷雪芹, 徐廷生,等. 玉米秸秆揉丝微贮与传统青贮饲
料发酵过程中pH和微生物的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5):17-21.
[18] 夏明, 王育青, 吴洪新,等. 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奶牛产奶
性能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21:1-4.
[19] 马春晖, 夏艳军, 韩军,等. 不同青贮添加剂对紫花苜蓿青贮品
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0, 19(1):128-133.
[20] 王莹, 玉柱. 不同添加剂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J]. 中
国草地学报, 2010, 32(5):80-84.
[21] 金继运, 何萍, 刘海龙,等. 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
吸氮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6):56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