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吴宏伟,李洪梅,唐仕欢,唐力英,杨洪军,黄璐琦
【关键词】姜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综述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做之方法与郁金同尔。
西戎人谓之蒁药。
此段记载说明当时姜黄应为姜黄属多种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录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及黄,气微辛。
所述与今之姜黄(Curcuma Longa L.)相符,说明清代姜黄即为
Curcuma Longa L.的根茎[1]。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主要产于我国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传统认为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为道地产区[2]。
除我国外,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及南美国家(如牙买加、秘鲁等)也作为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
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
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
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
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姜黄素类
姜黄色素(curcuminoid)类物质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黄色色素,其母核结构为二苯基庚烃类,有酚性与非酚性之分。
目前认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姜黄素(Curcumin)是最主要的,约占姜黄色素的70%,这一类化合物还包括脱甲氧基姜黄素(10%~20%)、脱二甲氧基姜黄素(10%)。
有研究发现,姜黄素在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中的分布很不平衡,在根茎(中药姜黄药用部位)中含量较高(大于2%),在块根(黄丝郁金药用部位)中含量较低(0.023%左右)[4]。
除以上主要成分之外,一些研究者利用制备液相或液质
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一系列微量的姜黄素类成分,并对姜黄素类成分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可归纳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母核结构有12种(M1~M12),两端的取代基主要有4种(Ar1~Ar4),见图1、表1。
图1 姜黄素类化合物母核结构及取代基表1 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
对姜黄素类成分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母核结构中-二酮把两端的不饱和结构连接起来,降低了分子的极性,增加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并且两端苯基上的酚羟基位于苯环的对位时,对于其活性也是十分必要的[10]。
在抗炎、抗寄生虫方面,母核中的-二酮所连接的长链不饱和结构对于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11-12]。
2 萜类化合物
姜黄富含挥发油,被认为是抗炎、杀菌的药效物质基础。
《药典》规定,姜黄药材挥发油含量不低于7%(mL/g)。
有文献报道,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考察不同产地姜黄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变化范围较大[13],有些样品挥发油含量为2%左右。
姜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sesquiterpene)和单萜类化合物(monoterpene),其结构类型主要有:吉马烷型、愈创木烷型、蒈烷型、桉烷型、没药烷型、榄香烷型、苍耳烷型等[14]。
1975年,Malingre等[15]报道了姜黄中p-cymene、b-sesqui phellandrene、turmerone、arturmerone and sesquiterpene等成分,直到现在,国内外还不断有研究者从姜黄中分离得
到新的倍半萜或单萜类化合物。
王氏等[16]从姜黄的块茎中分离得到7个没药烷型倍半萜2,5-dihydroxybisabola-3,10-diene, 4,5-dihydroxybisabola-2,10-diene,turmeronol A,bisacurone, bisacurone A,b-isacurone B。
曾氏等[17]从姜黄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turmeronol A,turmeronol B, bisabolone,8-hydroxyl-ar-turmerone,bis abolone-9-one, (6S)-2-methyl-6-[(1R,5S)-(4-methene-5-hydroxyl-2-cyclohexen)-2-hepten-4-one]。
李氏等[18]从姜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倍半萜和1个新的单萜,分别为2-methoxy-
5-hydroxybisabola-3,10-diene-9-one和2,8-epoxy-5- hydroxybisabola-3,10-diene-9-one 和2-(2,5-dihydro xy-4- methylcyclohex-3-enyl)propanoic acid。
Yong Chi Zeng等[9]从姜黄根茎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一个具有新的骨架,2个骨架为没药烷型,2个为Calebin的衍生物。
此外,更多的报道是,利用GC-MS对姜黄挥发油中的萜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其中NY Qin等[19]采用GC-MS外标法对姜黄的根茎(中药姜黄)和块根(中药黄丝郁金)中ar-Curcumene、ar-Turmerone、-Turmerone、-Turmerone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姜黄根茎中以上成分含量均高于块根,根茎中4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2~3、7~13、14~22、17~31 mg/g原药材。
由于提取方法、样本来源不同,所以,每篇文献中挥发油的分析结果均不尽相同。
以下对国内外关于姜黄挥发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列举了挥发油中主要的萜类成分结构和相对含量,见图2、表2。
图2 姜黄中主要萜类化合物结构表2 姜黄中主要萜类化合物及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
3 其他化合物
3.1 生物碱类
王氏等[16]从姜黄块根中分离得到1个喹啉类生物碱2-(2 -methyl-1 -propenyl)-4,6-dimethyl-7-hydroxyquinoline。
3.2 有机酸类
刘氏[29]从姜黄中分离得到琥珀酸(Butanedioieaci),环二十二酸内酯。
3.3 糖类
Masashi Tomoda[30]采用热水提取,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纯化,从姜黄水提液中得到多糖类成分,该类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组织对碳的清除率作用。
通过化学和光谱分析发现姜黄多糖具有以下特点:-l-arabino-3,6- -d- galactan, -1,3-Linked l-arabinopyranose, -3,4-branched d-xylose, -1,4-linked d-glucose, -2,4-branched l-rhamnose and -1,4-linked d-galacturonic acid。
3.4 微量元素
张氏等[31]对各种郁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姜黄的块根(黄丝郁金)中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铜、铁、锌、锰、钴等,与其他品种郁金无明显差异。
此外,易氏等[32]从姜黄的块根(黄丝郁金)中分离得到阿魏酸和阿魏酸乙酯。
Majeed[33]研究表明,用热水煎煮姜黄素(curcumin),可使其分解转化为香草醛和阿魏酸。
4 讨论
笔者主要对新发现的微量姜黄素类成分和萜类成分进行了综述,对姜黄素类成分的构效关系、挥发油中主要萜类成分的构成和比例进行了小结。
目前认为,这两类成分为姜黄素的主要活性成分。
姜黄素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利胆、降血脂方面,而挥发油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抗炎、抗菌方面,与中医对姜黄的论述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基本一致。
姜黄素类成分和挥发油类成分均为脂溶性成分,因此,在中医传统用药方式汤剂中溶出率较低。
有文献报道,姜黄中的多糖类成分在免疫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姜黄多糖也可能为姜黄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30,34]。
但由于多糖类成分在化学分离、鉴定方面存在难度,因此,迄今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不同产地翼首草中总皂苷含量比较
作者:杨荣平,向春艳,张小梅,秦伟瀚,励娜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翼首草中总皂苷的含量。
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香草醛冰醋酸和硫酸溶液为显色剂,测定波长为535 nm。
结果在25.35~45.63 g范围内,齐墩果酸的吸光度与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
平均回收率为91.94%,RSD为0.87%(n=9)。
结论不同产地翼首草中总皂苷含量差异不
大,但根中总皂苷的含量可能比全草中高。
【关键词】翼首草; 总皂苷; 紫外分光光度法; 含量测定
翼首草为川续断科植物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 (C. B. Clarke) Hoeck的干燥全草,是藏医常用植物药,主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具有解毒除瘟,清热止痢,祛风通痹的功效。
其主要成分为熊果酸(又名乌索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1],此外还含有生物碱、多糖等化学成分。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详细考察了影响总皂苷提取的6个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制备方法,并对13批不同主产地和不同药用部位的翼首草中的总皂苷含量进行了比较。
1 仪器与试药
UV-16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BS 224S 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德国赛多利斯);AEG-45SM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HH-S型水浴锅(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熊果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42-200516);齐墩果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9-200505),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齐墩果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毫升含齐墩果酸0.84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2.2.1 提取溶媒和水解方式的考察[2]取翼首草粉末(过2号筛)约0.1 g,精密称定,分别加无水乙醇30 ml,甲醇30 ml,再加浓盐酸3 ml,于80℃水浴回流2 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蒸馏水10 ml超声溶解,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4次,10 ml/次,合并醋酸乙酯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无水乙醇转移至10 ml量瓶中,并加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得供试品溶液A,B。
取翼首草粉末(过2号筛)约0.1 g,精密称定,分别加无水乙醇30 ml,甲醇30 ml,于80℃回流2 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分别加HCl(3 10)10 ml水解2 h,按供试品溶液A制备,从用醋酸乙酯起依法操作,得供试品溶液C,D。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A、B、C、D各适量于具塞试管中,按 2.3 项下依法显色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分别为6.07%,5.38%,1.47%,1.69%。
结果表明,提取溶媒为无水乙醇,加3ml浓盐酸,回流提取和水解同步进行时,所得总皂苷含量最高。
2.2.2 无水乙醇用量的考察取翼首草粉末(过2号筛)约0.1 g,精密称定,分别加无水乙醇10,20,30,40 ml,浓盐酸3 ml,于80℃回流2h,按 2.2.1 项下供试品溶液A 制备,从滤过起依法操作,即得。
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各适量于具塞试管中,按 2.3 项下依法显色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分别为5.69%,5.83%,6.06%,5.48%。
结果表明,无水乙醇用量为30 ml时,所得总皂苷含量最高。
2.2.3 提取温度的考察取翼首草粉末(过2号筛)约0.1 g,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30 ml,浓盐酸3 ml,分别于80,90,100℃水浴回流2h,按 2.2.1 项下供试品溶液A制备,从滤过起依法操作,即得。
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各适量于具塞试管中,按2.3 项下依法显色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分别为6.07%,6.31%,6.20%。
结果表明,提取温度为90℃时,所得总皂苷含量最高。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8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632-636.
[2] 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436.
[3] GK Jayaprakasha, L JaganMohan Rao, KK Sakariah.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 longa[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2005,16:533-548.
[4] 夏文娟,肖小河,苏中武,等.国产姜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423-447.
[5] 李伟,肖红斌,王龙星,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姜黄中微量的姜黄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9,27(3):264-269.
[6] Hongliang Jiang, Barbara N Timmermanna, David R Gang. Use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o identify diarylheptanoids in turmeric (Curcuma longa L.) rhizome[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6,1111:21-31.
[7] So-Young Park and Darrick SHL Kim. Discovery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Curcuma longa that protect cells from beta-amyloid insult:A drug discovery effort against Alzheimer s disease[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02,65(9):1227-1231.
[8] Kiuchi F, Iwakami S, Shibuya M, et al. 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and leukotriene biosynthesis by gingerols and diarylheptanoids[J].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1992,40:387-391.
[9] Yong Chi ZENG, Feng QIU, Kyoko Takahashi, et al. New Sesquiter penes and calebin derivatives from Curcuma longa[J]. Chem Pharm Bull, 2007,55(6):940-943.
[10] Kim, DS HL, Kim, JY. Total synthesis of calebin-A, preparation of its analogues, and their neuronal cell protectivity against b-amyloid insult[J]. 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1,11:2541-2543.
[11] Araujo CA, Alegrio LV, Gomes DC,et al.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rylheptanoids derivatives against Leishmania amazonensis[J]. Mem Inst Oswaldo Cruz,1999,94:791-794.
[12] Claeson P, Pongprayoon U, Sematong, et al. Non-phenolic linear diarylheptanoids from Curcuma xanthorrhiza:A novel type of topic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 ship[J]. Planta Medica,1996,62:236-240.
[13] 陈晋红,李伟荣,刘大伟,等.姜黄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253-255.
[14] 葛跃伟,高慧敏,王智民.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23):
2461-2467.
[15] Malingre TR. 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 temoe lawak, als plant met galdrijrende werking[J]. Pharmaceutisch Weekblad,1975,110, 601-606.
[16] 王丽瑶,张勉,张朝凤,等.黄丝郁金中的生物碱和倍半萜类成分[J].药学学报,2008,43(7):724-727.
[17] 曾永篪,梁键谋,曲戈霞,等.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Ⅰ:没药烷型倍半萜[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17(4):238-239.
[18] Wei Li, Jia-Tao Feng, Yuan-Sheng Xiao, et al. Three novel terpenoids from the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J].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1(6):567.
[19] NY Qin, FQ Yang, YT Wang,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eight components in rhizome (Jianghuang) and tuberous root (Yujin) of Curcuma longa using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7,43:486-492.
[20] Kojima H, Yanai T, Toyota A, et al.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 from Curcuma aromatica, C. longa and C. xanthorrhiza rhizomes[M]// HH. Ageta, N Aimi, Y Ebizaka, et al. Toward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Amsterdam:Elsevier,1998:531-539.
[21] 刘红星,陈福北,黄初升,等.从姜黄及姜黄浸膏中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7,26(增刊):146-148.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22] 陈毓亨,余竞光,方洪钜.我国姜黄属植物的研究Ⅲ.姜黄Curcuma longa根茎和块根挥发油和酚性成分的比较[J].中药通报,1983,8(1):27-29.
[23] Nigam MC, Ahmed A. Curcuma longa:Terpenoid composition of its essential oil[J]. Indian Perfumer,1991,3:201-205.
[24] 张萍,张桂芝,樊晴月,等.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3):41-44.
[25] 吴惠勤,张桂英,史志强,等.超临界CO2萃取姜油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J].质谱学报,21(3/4):85-87.
[26] 胡永狮,杜青云,汤秋华.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J].色谱,1998,16(6):528-530.
[27] 唐课文,陈国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J].质谱学报,2004,25(3):163-165.
[28] 汤敏燕,汪洪武,孙凌峰.中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4(3):274-276.
[29] 刘春燕.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0] Masashi Tomoda, Ryoko Gonda, Noriko Shimizu, et al. A reticule oendothelial system 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J]. Phytochemistry,1990,29(4):1083-1086.
[31] 张浩,谢成科,焦文旭.中药郁金中姜黄素类成分及微量元素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
与开发,1997(4):37-40
[32] 易进海,陈燕,李伯刚,等.郁金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98.
[33] Majeed M, Badmaev V, Shivakumar, et al. Curcuminoids-antioxidant phytonutrients[M]. Piscataway, NJ:Nutriscience Publishers, Inc.,1995.
[34] Gonda R, Tomoda M, Shimizu 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a ccharides having activity o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from the rhizome of Curcuma longa[J]. Chem Pharm Bull,1990,38(2):482-486.
医药卫生栏目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