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
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路径将这些患者分为左胸路径手术组(n=40)和右胸路径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淋巴结清扫率100.0%(40/40)显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75.0%(30/40)(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5%(17/40)显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30.0%(12/40)(P <0.05)。
结论:右胸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较左胸路径手术好,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不同路径手术;胸中段食管癌;效果;淋巴结清扫率;生存质量
食管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从食管黏膜上皮组织起源,主要有两种病理类型,即鳞癌、腺癌,我国主要为鳞癌,占总数的90%左右,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则主要为腺癌。
在我国,食管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008年相关医学调查资料表明,其达到了16.7/10万的发病率,位居第五位,达到了13.4/10万的死亡率,位居第四位。
胸中段食管是食管癌的高发部位,60%以上的食管癌为胸中段食管癌,外科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式多种多样。
近年来,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中三野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不断深入认识食管癌病理机制、不断提升的手术技巧及器械水平的作用下日益增多。
本研究比较了左胸与右胸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阜宁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癌,均位于胸中段,术前均具有正常的心肺功能;排除标准:将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术前接受过放化疗、有手术禁忌证等患者排除在外。
依据手术路径将这些患者分为左胸路径手术组(n=40)和右胸路径手术组(n=40)两组。
左胸路径手术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8.6±9.2)岁;体重46~66kg,平均(56.8±9.0)kg。
在病理类型方面,38例为鳞癌,1例为腺癌,1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在临床分期方面,6例为Ⅰ期,27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
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7~78岁,平均(59.3±9.4)岁;体重47~66kg,平均(57.3±9.4)kg。
在病理类型方面,36例为鳞癌,2例为腺癌,2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在临床分期方面,7例为Ⅰ期,25例为Ⅱ期,8例为Ⅲ期。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且两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书和
同意书,参与本次的研究。
1.2方法
1.2.1左胸路径手术组左胸路径手术组患者接受左胸路径手术,将切口开在左胸后外侧,经第6肋间向胸腔进入,对食管进行探查并游离,将中段游离的食管切断,将周围肿瘤组织切除,同时将相关部位的全部淋巴结清扫掉,最后给予患者弓上胃食管吻合术治疗。
1.2.2右胸路径手术组对两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
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接受右胸路径手术,将切口开在右胸第5肋间前外侧,向胸腔进入,对患者胸段食管进行集中实际病情变化情况探查并游离患者的全胸食管。
将胸膜及肿瘤周围组织切除,对隆突下、食管旁等部位淋巴结进行清扫;将患者的位置进行调整,一般为仰卧位,将切口开在上腹正中,对全胃进行游离,将血管保留下来,对腹部淋巴结进行清扫,缝合处理残端,将食管裂孔扩大,以对胃扭转进行有效预防;将切口开在左侧颈部锁乳突肌前缘,将中段食管完全切除,同时对右侧气管、上纵膈三角旁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将冠状胃引出来,切除食管癌,最后给予患者颈部食管吻合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腹部、纵膈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此外,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胃排空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采用标准方差(x±s)来表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率(%)表示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比较
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比较
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率100.0%(40/40)显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75.0%(30/40)(P<0.05)。
具体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5%(17/40)显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30.0%(12/40)(P<0.05)。
具体见表3。
3讨论
食管癌患者死亡的两个主要原因为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而其中25%~40%左右为术后淋巴结转移,因此,临床普遍认为,应该将区域淋巴结最大限度地清扫掉,达到15枚及以上,前提是没有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由于食管淋巴引流有回流,同时淋巴结转移有跳跃性,因此造成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会在腹部、纵膈、颈部发生,其中20%~30%为颈部淋巴结转移。
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左胸单切口食管癌切除、右胸与上腹部两切口食管大部切除是我国临床采用的传统手术方法,二者均为二野清扫,很难清扫上纵膈淋巴结,同时无法对颈部淋巴结进行清扫。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8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依据手术路径不同分为左胸路径手术组(n=40)和右胸路径手术组(n=40)两组,右胸路径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淋巴结清扫率顯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左胸路径手术组(P<0.05),说明胸中段食管癌切除联合三野清扫右胸三切口手术路径较左胸两切口手术路径虽然具有较长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多的术中出血量、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具有较高的淋巴结清扫率、较长的生存时间。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右胸入路能够对中上段食管进行更好的游离,将纵膈暴露出来,从而将食管周围及上纵膈淋巴结更为有效地清扫掉,更为彻底地清扫颈部及喉返神经淋巴结。
同时,腹部切口能够帮助临床更为彻底地清扫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等腹腔易有转移发生部位的淋巴结。
手术过程中操作精细、应用一次性吻合器能够有效控制以往具有较高发生率的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同时不会相应提升病死率。
总之,右胸路径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效果较左胸路径手术好,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淋巴结清扫率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