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西城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3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关于细胞中的有机物,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糖类均可作为植物的能源物质
B. 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分子
C. 蛋白质变性失活主要是因为肽键断裂
D. 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单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中的脂肪是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结构物质、核酸是遗传物质。
【详解】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都不能作为植物的能源物质,A错误;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分子,B正确;蛋白质变性失活主要是因为空间结构被破坏,C错误;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单链,D错误。
2.关于细胞的功能特点与其结构基础,以下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等。
【详解】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在内质网合成,因此性腺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A正确;甲状腺细胞富集I-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不是协助扩散,B错误;根毛细胞具有大液泡。
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C正确;浆细胞具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够分泌抗体,D正确。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苏氨酸合成异亮氨酸的代谢途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苏氨酸与异亮氨酸分子结构的差异体现在R基团
B. 苏氨酸脱氢酶与异亮氨酸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活性被抑制
C. 苏氨酸脱氢酶能与苏氨酸或异亮氨酸结合,说明其无专一性
D. 该调节使细胞内异亮氨酸浓度不会过高,避免了物质和能量浪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中间产物,再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生成了异亮氨酸;当异亮氨酸含量升高后反过来抑制苏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苏氨酸生成异亮氨酸,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分析氨基酸的通式可知,不同的氨基酸的差异在于R基团不同,A正确;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氢酶结合,导致苏氨酸脱氢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活性被抑制,B正确;苏氨酸脱氢酶能与苏氨酸或异亮氨酸结合,说明其具有专一性,C错误;异亮氨酸含量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苏氨酸通过一系列过程生成异亮氨酸,这样可以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
4.图表示某细胞部分结构,甲、乙为细胞器,a、b为膜上的物质或结构。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甲是溶酶体,其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
B. 若乙是线粒体,则葡萄糖可通过a进入
C. 若乙是线粒体,则ATP都在b处合成
D. 若该细胞是神经细胞,则Na+转运出细胞不需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通过不同的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钠离子通过载体蛋白运出细胞;甲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且氢离子通过载体蛋白运进甲;乙具有双层膜,且内膜向内折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若甲是溶酶体,且氢离子进入了甲,则其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A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其不能进入线粒体,B错误;若乙是线粒体,其内膜(b处)和基质处都可以合成ATP,C错误;Na+转运出神经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5.利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研究其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温的变化关系,结果如下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需要控制相同且适宜的呼吸强度
B. 真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出现在33℃左右
C. 15℃时此植物的ATP仅来自细胞呼吸
D. 曲线下降可能因为呼吸速率增加更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图示只能说明净光合速率的最适宜温度出现在33℃左右,而呼吸速率的情况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真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B错误;据图分析,15℃时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其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错误;曲线下降是因为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差值变小,可能因为呼吸速率增加更多,D正确。
6.观察3H标记核膜的变形虫,发现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
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核大小与母细胞核相近,每个子细胞核放射性强度基本相同。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核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
B. 核膜在分裂间期裂解为许多小囊泡
C. 子细胞核膜完全来自于母细胞核膜碎片
D. 核膜重建过程中某些部位会发生内外膜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由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组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核膜被标记上了放射性,其在分裂期形成了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且分裂结束后形成的每一个子细胞的放射性基本相同。
【详解】核膜有两层,因此其是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的,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核膜在分裂期裂解为许多小囊泡,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形成的每一个子细胞核的放射性强度基本相同,说明母细胞核膜在每一个子细胞中是均等分布的,也说明了子细胞核膜不可能完全来自于母细胞核膜碎片,C错误;核膜重建过程中某些部位会发生内外膜融合,D正确。
7.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闭合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M13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B. M13的DNA复制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C. 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
D. M13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外壳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闭合的DNA,其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详解】M13的DNA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错误;M13的DNA 复制过程是亲本DNA形成子代DNA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现象,B正确;M13丝状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C错误;M13丝状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不可能有核糖体,D错误。
8.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是相关基因表达的产物
B. tRNA分子一定含有氢键
C. tRNA分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
D. 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tRNA的结构示意图,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详解】tRNA是相关基因转录的产物,A正确;据图分析,tRNA分子一定含有氢键,B正确;tRNA分子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C正确;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可能相同,D错误。
9.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
C. 父母均为O型血时,可生出B型血的后代
D. 根据ABO血型可以明确判断亲子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hh(没有H)时都为O型血;当H存在时,出现I A不出现I B时表现为A型血,出现I B不出现I A时表现为B型血,同时出现I A、I B表现为AB型血,只有ii时表现为O型血。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控制孟买血型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H存在时才会出现A、B型血,说明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血型表现的基础,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O型血的基因型比较多,当父母的基因型为I B_hh、iiH_时,可以生出B型血的后代,C正确;根据ABO血型不能明确判断亲子关系,D错误。
10.一项关于唐氏综合征(21-三体)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抽样调查时应兼顾地区差异等因素,以增大取样的随机性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1号染色体未分离可使子代患唐氏综合征
C. 新生儿患唐氏综合征只与母亲年龄有关,与父亲年龄无关
D. 应加强35岁以上孕妇的产前诊断以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母亲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在实验年龄范围内,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尤其母亲年龄大于等于35岁后发生率更高。
【详解】对于唐氏综合征的抽样调查应该兼顾地区差异等因素,以增大取样的随机性,A正确;唐氏综合征是由于患者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引起的,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1号染色体未分离,可使子代患唐氏综合征,B正确;根据表格信息只能说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母亲年龄有关,但是并不能说明与父亲年龄无关,C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母亲年龄大于等于35岁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应加强35岁以上孕妇的产前诊断以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率,D正确。
11.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
为进行Y/y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用该突变株做父本,与不同的三体(2N+1)绿叶纯合体植株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黄叶植株杂交得F2,下表为部分研究结果。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F1中三体的概率是1/2
B. 三体绿叶纯合体的基因型为YYY
C. 突变株基因y位于9号染色体上
D. 可用显微观察法初步鉴定三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该大豆黄叶突变体基因型为yy,与不同的三体绿叶纯合子(YY或YYY)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Yy或YYy,再与突变体黄叶yy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黄叶(yy):绿叶(Yy)=1:1或黄叶(1yy):绿叶(2Yy、1YYy、2Yyy)=1:5。
根据表格分析,当母本为9-三体时,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1:110≈1:5,说明母本基因型为YYY,则说明Y、y在9号染色体上;当母本为10-三体时,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5:120≈1:1,说明母本基因型为YY,则说明Y、y不在10号染色体上。
【详解】三体产生一半正常配子、一半多一条染色体的配子,因此三体与突变体植株黄叶yy杂交,后代中有一半是三体,A正确;三体绿叶纯合体的基因型为YYY或YY,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突变株基因y位于9号染色体上,C正确;三体比正常植株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D正确。
12.图为探究2,4-D(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洋葱生根影响的实验及结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主要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根伸长
B. 调节洋葱生根的激素全部来自施加的2,4-D溶液
C. 培养6天的实验结果未体现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两重性
D. 促进洋葱芽生长的最适2,4-D溶液浓度也是10-8mol/L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溶液、培养时间,因变量是根的总长度。
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增加,三种培养时间下的根的总长度都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且最适宜浓度都在10-8mol/L左右;在相同的2,4-D溶液浓度下,培养6d的效果最好。
【详解】适宜浓度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根伸长,A错误;调节洋葱生根的激素有多种,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且2,4-D溶液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培养6天的实验结果都表现为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该实验只能说明促进洋葱根生长的最适2,4-D溶液浓度也是10-8mol/L,无法判断对芽的作用情况,D错误。
13.在冬季长跑过程中,人体会进行复杂的稳态调节。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过程
B. 皮肤血管舒张,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C.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
D. 下丘脑既接受神经信号也接受激素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时受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B错误;葡萄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导致葡萄糖浓度降低,则机体调节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C 正确;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既接受神经信号也接受激素信号,D 正确。
14.下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 巨噬细胞MHC-II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效应T细胞
C. 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 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巨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将细菌吞入细胞,然后与溶酶体结合;MHC-II分子在核糖体合成后,先进入粗面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然后进入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
【详解】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是胞吞,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A正确;巨噬细胞MHC-II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都会发生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C正确;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以及呈递抗原的过程,明确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
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
15.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
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
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
B. “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
C. 木蚁和真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 “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被某种真菌感染后的木蚁变成了“僵尸蚂蚁”,而真菌利用木蚁的营养物质并从木蚁的头部萌发,待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说明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详解】被真菌感染后的木蚁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咬住中央叶脉一动不动,说明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A正确;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错误;“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所以真菌可以从其头部萌发,D正确。
16.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 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 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不同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笋用林(高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详解】由于土壤小动物的体积较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且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已知,笋用林(高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 正确;表格中不同的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确。
17.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
B. 可以选择鸡血或香蕉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
C. 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水浴加热
D. 利用盐酸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散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含有DNA的生物组织均可作为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材料,且DNA含量越高越好;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产生紫色反应;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黑藻叶片细胞含有绿色的叶绿体,两者都使得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颜色,便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A正确;鸡血细胞、香蕉细胞都含有细胞核,DNA含量较高,都可以作为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材料,B正确;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利用盐酸和酒精组成的解离液处理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散开,D正确。
18.以下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B. 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动物细胞核全能性
C. 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工程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过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核移植技术等。
【详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A正确;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增殖,B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C正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该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方法诱导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正确。
19.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Bt)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杀虫机理不同。
在转Bt基因作物种植区,发现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显著上升。
科学家尝试用转双基因烟草对2龄幼虫进行多代抗性筛选。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不能检测烟草植株的抗虫性状
B. 单基因抗性筛选与双基因抗性筛选导致棉铃虫种群基因库不同
C. 种植转双基因烟草可避免棉铃虫产生抗性基因
D.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和种植应考虑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是: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检测目的基因,但是不能检测烟草植株的抗虫性状,A 正确;单基因抗性筛选与双基因抗性筛选导致棉铃虫种群基因库不同,B正确;棉铃虫产生抗性基因是自然产生的,而种植转双基因烟草可淘汰该基因控制的性状,C错误;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和种植应考虑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后果,D正确。
20.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经常开盖放气
B. 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酒
C. 醋酸杆菌利用线粒体供能进行果醋发酵
D. 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利于毛霉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能提取青霉素。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其产生的物质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不需经常开盖放气,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B正确;醋酸杆菌属于一种细菌,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C错误;毛霉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因此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不利于毛霉繁殖,D错误。
21.二甲双胍(Met)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发现它还可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
(1)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
由于癌细胞表面_____,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2)为探究Me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结果如图1,该结果表明_____。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由此推测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_____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