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谢子远焦百强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12期
谢子远焦百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4-0041-03
宁波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陆域经济发展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宁波应该更加重视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充分发挥海洋、陆域经济双重优势,再创宁波经济新辉煌。

一、海陆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一)海陆产业存在联动发展的内在机制
海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流、货物流、人力流的传导与扩散,因而具有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方面,陆域产业为海洋产业提供技术与物资支撑,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海洋产业为陆域产业提供资源,进行海洋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其技术附加值。

海洋是陆地的自然延伸,海洋产业活动对沿海陆地空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采、海洋矿产开发和海水养殖等海洋开发活动,既需要海域完成一些生产环节,也需要在沿海陆地完成其余生产环节的产业活动。

而海盐业和海水利用等,则完全是在陆地上完成所有生产环节。

可见,由于承载的空间特点,海域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只有彼此依赖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很多沿海省市已经把海陆联动发展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
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通过统筹利用陆地空间和海洋空间,实现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联动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广东省明确提出“海陆联动”,并将其与“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领先其他省市,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陆域资源开发,导致陆地环境和土地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小,大力开发海洋空间成为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同时,广东省也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产出长期在沿海省市中排名第一。

但从发展质量、结构、科技科研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综合管理等方面来看,广东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海洋强省。

“海陆联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破解广东省的海陆产业二元结构。

2010年,海南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纲要》提出要实施海陆联动战略,打造一批特色海洋产业,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可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很多省市的重要经济战略,并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模式和路径。

二、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依托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建成了华东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
造业基地,在全国海洋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一)海洋经济产出状况
宁波市海洋经济产出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经济总产值由2002年的294.60亿元增
长到2005年的1537.18亿元,继而增长到2010年的3079.47亿元,八年间年均增长34.09%。

到201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更是达到4271.6亿元,突破了4000亿元大关。

2014年上半年,
宁波市实现海洋总产值2242.60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71%。

宁波海洋经济增加值由2002年的159.8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6.11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855.79亿元,八年间年均增长23.33%。

2012年,宁波海洋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43.1亿元,2013年则突破了1100亿元大关,达到1137.8亿元。

2014年上半年,
宁波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568.98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33%,占宁波市地区生产
总值3485.14亿元的16.32%。

(二)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海洋油气开采及加工业是宁波市海洋经济比重最大的行业。

2013年海洋油气开采及
加工业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高达29.06%,接下来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电力业、海
洋金融保险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批零贸易餐饮业、海洋渔业、海水利用业、滨海旅游业、海
洋化工业等。

2014年8月中旬,《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实施方案明确五
大产业基地的空间范围并设立了发展目标:海工装备、高端船舶总产值2017年达到150亿元,2020年力争比2017年翻1番;滨海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将保持15%左右的年均增速,使海洋观光、滨海度假、海上交通旅游、海上休闲运动成为主导产业,构建观光—休闲—度假金字塔型滨海
旅游产品体系。

三、宁波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现状
(一)海陆联动打造物流中心
宁波市已经确定了以宁波港建设为龙头、建立全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港航物流服务
体系等为重点的发展路径。

宁波港是我国大陆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同时也是我国大陆主要的
铁矿、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和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
是我国的主枢纽港之一。

201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870
万标箱,箱量排名保持大陆港口第3位,进入世界前五强。

宁波市政府利用港口优势,加强发
展石化、能源、钢铁、造纸和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

长三角缺乏能源和原材料,而宁波凭借
其良好的港口优势,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宁波的交通也从原来的交通末梢,变成了长三角南翼
的交通枢纽。

宁波正在以上海国际航运副中心和我国大陆沿海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
重点进行相关功能建设。

同时,宁波正在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已经是中国的三大家
电生产基地之一,是微型轴承的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显然,打造物流中心对于宁波进一步发展
外向型经济,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宁波实现海陆产业的联动
发展。

(二)发挥桥海乘数效应
宁波市象山县明确提出:实施桥海兴县战略,统筹推进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空间连接、文化融合和生态协调,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海陆一体化发展之路。

根据象山县规划,象山将以象山港大桥建设为契机,充分释放桥海乘数效应,实施“百亿
大桥对接工程”,加快港口岸线开发与建设,加大以象山经济开发区、象山产业区为重点的园
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海洋装备、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现代渔业、港口海运等海洋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带动陆域产业的改造提升,建设全国海陆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在宁波海陆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负面因素,比如没有制
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规划,陆域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海洋产
业发展。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对宁波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进一步推进宁波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海陆联动发展意识
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很多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宁波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陆域产业及海洋产业发展方面的良好基础,在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
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从而充分利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
的正向促进效应,减少相互之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陆域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海
洋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海洋生产要素,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和利用陆域
产业的一些技术成果和商业模式。

(二)优先发展联动效应明显的产业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按其与陆域经济关联度高低排序依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等。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
发展与陆域产业关联度高的海洋产业,从而充分发挥海陆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

在海陆一体化
联动发展阶段的初期,要加强对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的优
化升级。

在海陆一体化联动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要大力发展海陆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产业,并
围绕这些海洋产业发展其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的陆域产业,争取将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

(三)着力建设海陆产业发展集聚区
为充分发挥海陆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宁波市应该充分利用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优势,建设
海陆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把海洋生产要素充分整合到现有优势产
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已有产业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优势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陆域
产业带动海洋产业发展。

(四)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点发展新的海陆融合产业
与陆域资源开发利用相比,人类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通过海洋科技创
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有巨大空间,而海洋科技创新则可以催生很多新的业态,这是实现海陆
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海水利用业如果能够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并因此导致海水利
用业规模的扩大,则可以带动海水利用设备的大力发展,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如此,海洋产业可以有效带动陆域产业发展。

因此,宁波市应该更加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
产业化,通过发展新的海洋业态带动陆域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武,刘平.海陆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发展[N].光明日报,2012-09-14(015).
[2]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87-92.
[3]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宁波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14A10030)
作者简介:谢子远(1973-),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海洋经济管理研究;焦百强(1979-),男,河南灵宝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贸易结构、金融发展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陈喜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