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处理初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垃圾处理课程设说明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及目的
1、任务:完成某市某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2、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城市垃圾填埋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巩固教学中所学知识,并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设计规模
服务人口30万人,现状垃圾产量1.0kg/d.人,垃圾容重量350kg/m3,服务年限大于 10年。
三、设计条件
1、气象资料参考武汉市的资料(网上查询)。
2、填埋库区场址概况:填埋场库区周围汇水面积 0.5km2。
场底表土厚度0.8~4.8m 不等,平均2.2m。
土壤渗透系数为9*10-4m/s。
场址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8m。
3、填埋场5公里有城市污水处理场,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
四、设计工作量
1、收集设计基础资料:根据规范要求进行。
2、确定处理工艺流程及填埋作业程序;计算库区总容量和填埋总量,服务年限。
3、填埋场主体工程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主体设施的工艺参数,确定主要尺寸。
4、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的工艺布置。
5、垃圾填埋场平面布置、剖面及主要构筑物工艺图设计。
五、设计文件的编制
1.设计小组垃圾填埋场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不少于1万字);
2、图件每人2张;
3、分工设计说明书每人一份。
3、设计成果除打印外,应交电子文件。
六、主要参考资料
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
3、《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
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
6、《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 17642)
7、《聚乙烯(PE) 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
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9)
10、有关填埋场设计的论文著作
七、课程设计成果要求
(一)课程设计文本结构
1.课程设计任务书
2.课程设计题目、摘要、关键词
3.课程设计目录
4.课程设计正文:
5.致谢
6.附录
7.参考文献
8.设计图件
(二)对以上内容的要求`
1.1.2条的要求由指导教师把关。
2.文本每页右下角必须有页码,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
3.课程设计正文内容序号为:一、二、三、…;⒈、⒉、⒊、…;(1)、(2)、(3)、...。
对自己的设计工作的详细表述和计算。
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计算准确。
对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等。
6.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7.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8.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采用计算机绘制。
9. 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
使用计算机绘图。
以下图件内容供参考:
1)填埋场总体布置图
2) 垃圾堆体断面结构图
3) 防渗排渗系统平面布置图
4) 复合防渗衬里结构图
5) 垃圾坝平面及断面图
6) 导气系统平面布置图
7) 导气石笼结构示意图
8) 导气石笼与盲沟相对位置布置图
9) 垃圾填埋场封场图
10) 锚固平台及锚固沟示意图
11) 垃圾填埋工艺流程图
12) 填埋作业图
13) 填埋单元作业顺序图
14)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15) 污水处理区平面布置图
16) 调节池平面图
17) 调节池剖面图
18) (环场)库区道路平面布置图
19) (环场)库区道路横断面图
20) (环场)库区道路纵断面图
21) 库区临时道路平面布置图
22) 库区临时道路纵断面图
课程设计题目:垃圾填埋卫生场
摘要: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仍将以填埋法为主.鉴于此,本设计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设计.该设计从实际出发,测得实际的数据,应用经验公式计算出数值,再结合本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的实际运行经验数据,得出既符合实际又经济的设计.垃圾填埋场由垃圾堆体整形、终场覆盖、雨水收集与导排、填埋气的导排与处理、渗滤液收集与处理、安全与环境检测等系统组成。
结合具体情况,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填埋场污染环境,节省投资。
关键词: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场垃圾坝调节池防渗层导气石笼
目录
第一章概述 (8)
1.1 工程名称、地点 (8)
1.2 设计原则 (8)
1.3 设计范围和内容 (8)
1.4 武汉市概况 (8)
1.5 自然条件 (9)
第二章工程建设规模与处理工艺 (10)
2.1卫生填埋处理工艺 (10)
2.2 工程建设规模 (10)
2.2.1 垃圾产量 (10)
2.2.2 填埋场总库容 (10)
2.2.3 填埋场工程设计规模 (10)
第三章总图 (11)
3.1总平面布置图 (11)
3.2封场图 (13)
3.3填埋场纵剖面图 (14)
3.4垃圾坝 (15)
第四章防渗导气系统 (17)
4.1防渗系统 (17)
4.2导气系统 (21)
第五章渗滤液处理系统 (23)
5.1调节池 (23)
5.2污水处理厂 (24)
第六章配套工程 (26)
6.1 道路工程 (27)
6.2 围墙与绿化工程 (27)
6.2.1 围墙工程 (27)
6.2.2 绿化工程 (27)
6.3 给水工程 (27)
6.4 消防工程 (28)
6.5 防洪系统工程 (28)
6.5.1防洪系统 (28)
6.6 通讯工程 (28)
6.7 电气工程 (28)
6.8 填埋场主要机械设备 (28)
第七章垃圾收集与转运 (29)
7.1 垃圾收集与转运现状 (29)
7.2收集与转运系统 (29)
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29)
8.1 环境保护 (30)
8.1.1 污染来源 (30)
8.1.2 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定 (31)
8.1.3 环境保护措施 (31)
8.2 环境监测 (32)
第一章概述
1.1 工程名称、地点
工程名称: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
1.2 设计原则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城市环境治理项目,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场址、处理工艺,严格控制产生二次污染,防止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本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从当地垃圾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兼顾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搞好能源转化,提高利用率,减少占地,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走符合国情的路子。
根据国家的垃圾处理技术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求垃圾处理的技术和模式,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配套技术。
3. 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改进及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为环卫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做到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务求实效。
1.3 设计范围和内容
结合武汉市总体规划,本工程服务范围为武汉市部分城区的生活垃圾,本设计为初步设计,包括如下内容:
1. 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总图布置、道路运输、渗滤液收集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设施、防渗工程、防洪工程;
2. 垃圾处理场场内相关公用配套工程
1.4 武汉市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六大城市之一。
武汉的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朝。
历史上的武汉商业发达,汉口曾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1911年,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就在此(武昌)打响了第一枪。
今天,武汉已发展为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
随着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武汉将建设成为集现代化钢铁、汽车、商贸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国际性城市。
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拥有大都市罕有的100多个湖泊和众多山峦;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并深受老子、庄子哲学影响。
面积、人口
8467平方公里,现分为九个城区,两个郊区并辖二县。
人口728万。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于此,将武汉市区天然分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武汉交通便利,素以“九省通衢”著称,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交通
火车武汉市中有汉口、武昌、汉阳等三个火车站。
要注意的是,并没有“武汉”这一站。
由於正好位於连接北京与广州的京广线的中心的位置,所有特快、直快列车都会在汉口及武昌站停靠。
由北京发车的列车1天有6班,约18小时抵武汉。
由广州发车的1天只有2班,需16小时才能到达。
其他还有从南宁发车。
经桂林、长沙到武汉的列车。
飞机由北京飞武汉的班机1天有6班,由上海起飞的有3—4班,由广州起飞的则有4—7班。
飞行时间北京约1小时4O分,上海的1小时,广州约2小时。
此外,几乎每天都有由西安、南京、成都、福州等地飞往武汉的班机。
轮船武汉港每天都有从重庆、南京、上海开来的船,平均一个航线2班。
尤其是重庆开出、经三峡,航行3天2夜的旅游船最具利用价值。
行长江的船只皆以汉口武汉关附近的武汉港客运站为开出与到达站。
港口接近汉口的闹区,穿过武汉关旁的江汉路约走10分钟,即可达市区的主要干道——中山大道。
这一带是汉口最繁华的地区,附近有人民饭店、璇宫饭店。
由港口到武昌可搭乘5O7路公车,要到汉口火车站则可搭乘9路公车。
船票的售票处在武汉港客运站的2楼。
长途汽车武汉对外交通以火车较为便利。
但如果乘坐汽车的话,在汉口长途汽车站(解放大道621号)有开往南京、宜昌、广州、洛阳方面的汽车,在武昌长途汽车站(武珞路)有开往合肥、南昌、岳阳、长沙方面的汽车。
市内公车由汉口火车站到武昌站可搭乘10路公车。
若在中途的「航空路」下车,即可到达长江大酒店、汉口饭店。
此外,若在经过长江大桥後,於“大东门”下车,就可抵达大东门饭店及黄鹤饭店。
由汉口站搭乘38路公车,於[江汉四路」下车,就可达人民饭店、璇宫饭店分店;在「车站路」下车,可到胜利饭店、江汉饭店附近。
地理方位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
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1.5 自然条件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第二章工程建设规模与处理工艺
2.1卫生填埋处理工艺
卫生填埋是采取防渗、铺平、压实、覆盖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和对气体、渗滤液、蝇虫等进行治理的垃圾处理方法。
长葛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属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IV类、III级垃圾填埋场,它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 防渗处理工程措施必须保证填埋场内垃圾堆体与外界的水环境隔离,其中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必须小于10-7cm/s,以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2. 填埋场必须有效的控制填埋气体,防止甲烷气体爆炸。
可以采取自然排气法排气,但填埋场区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得大于5%。
对不能利用的甲烷气体应引出地面进行燃烧处理。
3. 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应能有效的收集填埋场内的渗滤液,经预处理后输送到指定的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并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排入水体。
4. 填埋作业应分层铺盖、填埋、压实,并尽可能做到当日覆盖。
填埋作业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蚊蝇的孳生。
2.2 工程建设规模
2.2.1 垃圾产量
根据《可研报告》的研究结论,武汉市垃圾处理场工程拟建规模为年处理生活垃圾11万t/an(日处理量为300t/d),服务年限为10年,垃圾总产量为110万吨。
2.2.2 填埋场总库容
填埋场单位库容的垃圾消纳量取值为1.0t/m3,覆土用量按垃圾库容量的1/6计算。
根据填埋场单位库容的垃圾消纳量、覆土用量和服务年限内的垃圾处理总量可计算出武汉市垃圾填埋场的总库容。
服务年限内垃圾总产量为110万吨,经过机械压实、自然沉降和生物降解之后,垃圾堆体的总体积为110万m3,加上1/6的覆土体积18.3万m3,故填埋场总库容为128.3万m3。
2.2.3 填埋场工程设计规模
武汉市垃圾填埋场的服务年限为10年,年均垃圾处理量为11万t/an,日均垃圾处理量为300t/d,填埋场总库容为128.3万m3。
第三章总图
3.1总平面布置图
由于其他局部平面图和一些剖面图的设计要建立在我所负责设计的总图基础上,所以,本人先就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占地规划,各构筑物占地分配作一简单说明如下:
1.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1.1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
根据2001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填埋场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2 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3 填埋场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
水土资源保护。
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 填埋场应具备相应的库容,填埋场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
5 选择场址应由建设、规划、环保、设计、国士管理、地质勘察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6 填埋场选址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场址初选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在图纸上确定3个以上候选场址;
2)候选场址现场踏勘选址人员对候选场址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义、气象、交通运输和人口分布等对比分析确定预选场址;
3)预选场址方案比较
选址人员对2个以上(含2个)的预选场址方案进行比较,并对预选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初步勘探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选址报告,并通过审查确定场址。
7 填埋场防洪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8 填埋场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
1.2垃圾填埋场地址选定
本人根据以上规范,和组员一起进行了填埋场的选址。
由于设计所给图纸过于简单,缺少风向、比例尺和等高线,所以我们首先按照武汉市的常年风向确定了当地的主导风向。
接着我们按照图中所示国道,按照国家规定实际国道宽度,换算出了比例尺。
最后,我们依照图上高程点描出了等高线图,初步确定了此图为一个西高东低自然坡度为2%的平地,适合建造一个范围规整的矩形填埋场。
根据高程判断,地图的西部坡度相对较陡,应为一个小山包,东部坡度平缓;南部有316国道横穿而过,路边有宾馆、居民区、家具市场等,相对比较繁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综合以三大大因素并参考《规范》中相应的要求,我们最终将填埋场址确定在地图中部略偏东北。
2.垃圾填埋场的总平面图规划
按照30万人口规模,10年使用寿命,1000KG/M3的容重比,封场时的垃圾体积约为120万立方米。
初步设定垃圾堆体高10米左右,那么就需要12万平方米占地。
考虑到污水处理区,沼气发电区,综合用房,民用区,道路,绿化等的占地面积,我们划出了一块360宽720
长的区域作为整个垃圾填埋场的占地。
为使场区形成较好的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环境,整场分为管理区、污水处理区和填埋区三大部分。
管理区布置在场区的东侧,设有综合楼、机修间、车库、仓库、职工宿舍和食堂、浴室,是全场的行政管理中心和职工生活基地。
管理区占地约20000㎡,区内设绿化带。
污水处理区布置在场区的东北部。
填埋区布置在场区的西侧,占地面积为120000㎡,其中填埋坑面积为113600㎡。
为了满足填埋规范及工艺的要求,场区内设置5个监测井,用于监测地下水质,具体位置见环境监测
点布置图所示。
在管理区和场区北侧设置大门,管理区大门与进场道路相连,北侧大门处设置门卫处和地磅房,并与垃圾专用车道相连。
内部交通组织流畅,道路环行贯通,满足工艺、消防要求,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生产、生活、交通与人流的安全。
沿填埋区外围30m和场内道路外侧设置围墙。
围墙高2.5m,总长2160m。
围墙至填埋区边线间为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内除必要的绿化外,不能有任何树木,并应严格控制野草生长。
场区道路两侧、管理区应做好绿化。
道路两侧种植乔木,堆肥区、管理区以常绿灌木为主,辅以草皮、花卉。
封场的填埋区选用易生长的浅根树种、灌木和草本作物为主。
围墙外设置5m宽绿化带,种植高大乔木。
场区平面设计主要指标见表5-1。
表5-1 场区平面设计主要指标
3.2封场图
本垃圾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为十年,到期后将进行封场。
终期封场
按“单元式”填埋作业方式依次重复操作至设计填埋高程时,需进行最终覆盖,其目的在于减少雨水的渗入,进行填埋场生态恢复。
最终覆盖层由下至上有三部分组成:下层为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压实厚度为0.3m;中间层为自然土,压实厚度为0.3m,其主要功能为防止植物根系穿透防渗层而导致渗水;最上层为营养土层,压实厚度0.2m,以种植草皮或浅根植物。
封场后顶面坡度为5%,以利于降雨的自然排出。
3.3填埋场纵剖面图
根据填埋场单位库容的垃圾消纳量、覆土用量和服务年限内的垃圾处理总量计算出垃圾填埋场的总库容,服务年限内垃圾,经过机械压实、自然沉降和生物降解之后,垃圾堆体的总体积,结合各方面的参数,确定了十年垃圾总量为120万m3。
1.1设计分区
在设计填埋场纵剖面图时,笔者首先根据垃圾总量,结合填埋场的面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计算确定垃圾相对于零高程的堆高为10米(注:参照垃圾堆体断面图,可以看出,从堆体最低点到最高点的高差约为20米)。
由于本填埋区共分三个区,在设计过程中,从两边向中间,每边分别设计了三个作业单元,分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填埋采用单元、分层作业,填埋单元作业工序为卸车、分层摊铺、压实,达到规定高度后进行覆盖、再压实。
每层垃圾摊铺厚度根据填埋作业设备的压实性能、压实次数及垃圾的可压缩性确定,按规范要求,厚度不超过60cm,且从作业单元的边坡底部到顶部摊铺;垃圾压实密度按照1000kg/m3设计计算。
每一单元的垃圾高度均在2m~4m的范围内,最高不超过6m。
填埋单元根据日产垃圾实际进场量确定,以每日进场量为一个单元,当日垃圾当日覆土,每一单元垃圾厚度2.3m,覆土厚度0.2m,即平均每单元压实后连覆土共厚2.5m。
每一个单元垃圾分层碾压,逐步升高的垃圾堆体高出填埋坑上坑口部分,应堆成斜坡面,坡度应为1:3(高:水平)。
垃圾填埋采用分层压实方法进行操作,推土机将垃圾摊铺到厚度为0.3—0.4m时,即进行压实作业。
每日垃圾经过压实后累积净厚度约2.3m时,再进行单元式覆盖。
覆盖材料采用开挖土,覆盖土厚度为0.2m。
垃圾填埋过程中所需要的覆盖土包括:单元覆盖贫瘠土、终期覆盖粘土、终期覆盖贫瘠土和终期覆盖营养土。
填埋区建设过程中挖出的表层土应集中贮存堆放,用作单元覆盖土和终期覆盖贫瘠土,以减少自然取土量,从而降低填埋场运行费用。
终期覆盖营养土采用填埋区内挖方耕植土或自场外运进,终期覆盖粘土根据实际情况从库外取用。
1.2剖面图底层设计
武汉市垃圾填埋场属于平地型填埋场,填埋方式为半地上半地下式填埋。
由于填埋场地平坦且地下水位较深,故本工程采用如下平整方法:从西面以1:2的边坡开挖填埋坑,
纵向中心线上左侧下挖9.96m,从东面以1:5的边坡开挖填埋坑,右侧下挖3.00m,整个场底纵向坡度为2%,横向沿纵向中心线平整为坡度均为2%的两个斜面。
场地平整后,场底及边坡均要夯实,要求夯实后密度不小于0.95。
3.4垃圾坝
卫生填埋技术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为增加垃圾库容、或填埋分期规划 ,需设置不同的垃圾拦挡构筑物。
拦挡构筑物根据材料的不同 ,主要分为碾压式土石坝、混凝土坝、浆砌石坝等。
一、设计
垃圾卫生填埋场土石坝的设计主要包括 :坝型选择 ,材料选择 ,坝体结构 ,坝基选择 ,坝体与岸坡的连接等。
1 坝型选择
填埋场用土石坝没有防渗要求 ,不设心墙 ,一般可分为均质坝和多种土质坝。
由于场地地质情况不同 ,又兼土石考虑就地取材及降低造价 ,采用多种土质坝是合适的选择。
2 材料选择
材料的选择基本同水工坝的要求 ,技术条件可放宽 ,材料选择更广泛。
筑坝材料压实后 ,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一定的抗风化能力 ,并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
除了含有机质太多的土料、淤泥和软粘土外 ,几乎所有土石料都可用作筑坝材料。
3 坝体结构
( 1)坝体高度
土石坝的高度主要由填埋库容确定。
对于某一特定的填埋场地和红线范围 ,最大库容对应某一坝高,根据现有经验 ,坝高一般在 30m以下 ,按水工分类标准都属于低坝。
( 2)坝坡
一般确定坝坡均在1∶2附近。
上下游可采用同样的坝坡。
填埋场内边坡每隔一定高度根据需要设土工膜锚固平台。
填埋垃圾一侧的坝面因上覆防渗层 ,可仅做压实土层防护 ;长期暴露的坝面应做坡面防护 ,根据重要性可选择植草防护 ,干砌石防护 ,预制板铺砌等 ,为防止坝体材料流失 ,应做反滤层。
( 3)坝顶构造
填埋场往往将土石坝顶作为运输或巡检通道 ,不宜将坝顶宽度定的太小,一般不少于 5m。
常用泥结碎石、沥青碎石等材料 ,既防止雨水冲蚀 ,又能满足车辆行使的要求。
坝轴线中点附近填筑高度最大 ,坝基覆盖层也可能最厚,设计中应留有一定超高 ,到轴线两侧逐渐降到设计高度 ,同时也有利于坝顶排水。
( 4)坝基选择
土石坝既可建在岩基上 ,也可建在土基上。
对于地基的强度和变形的要求 ,比其它形式的坝要低。
但地基中如含有不良地质情况 ,则须慎重对待 ,进行地基处理。
土石坝竣工后的总沉降量 (包括坝基及坝体 )一般不应大于坝高的 1%。
( 5 )土石坝与岸坡的连接
岸坡开挖要去掉表土、浮石 ,并将表层土压实。
对于失水很快分化变质的软岩石 ,开挖时预留保护层 ,填筑时 ,边开挖 ,边回填 ,也可开挖后喷浆防护。
土石坝面与岸坡形成自然沟渠 ,为防止此处冲刷 ,必须设置排水沟。
二、计算
设计中必须考虑坝体防渗 ,考虑渗流的作用。
而填埋场中土石坝主要用来挡垃圾 (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