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总复习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认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在距今1200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亚.非.欧的热带丛林中,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的生活方式由以树栖生活为主转变到陆地生活。

人的体形一代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这样使前肢得到解放,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后来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出现了文字。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出现的标志。

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不是地球的主宰,地球是人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3.目前发现最早的距今300万年前的“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

4.黑猩猩使用的树枝与人类使用的工具不同点是:黑猩猩使用的树枝不具有创造性。

5.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实事提出的一种推测或猜想,而对于同一个事实,科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第二节人的生殖
6.睾丸的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的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睾丸和卵巢的共同点是:产生生殖细胞,并分泌性激素。

7.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

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发育成胚泡的部位也在输卵管,胚泡移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称为怀孕。

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

8.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以后胎儿可通过脐带从胎盘获得养料和氧气,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9.怀孕8周时,胚胎开始呈现人形;10周时初具人形,怀孕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此时胎儿通过分娩脱离母体。

10.节育常用结扎输卵管的方法,这样可以阻止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第三节青春期
11.进入青春期的信号是身高突增,伴随这一青春期发育特点的还有: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的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

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月经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有关。

1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包括:①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②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关怀)③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自己的秘密)。

13.进入青春期后,性意识也开始萌动,表现为: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产生朦胧的依恋。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第四节计划生育
14.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5.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6.晚婚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而优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7.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六类营养物质。

18.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可以储存能量。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故儿童应适量多食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19.①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成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②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③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成人)和呆小症(儿童)④缺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皮肤干燥粗糙⑤缺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⑥缺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症⑦缺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
20.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补钙时一定要同时补维生素D。

维生素C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渗血。

维生素C不能高温烹调,因为高温易使维生素C分解。

维生素C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1.1毫升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的热能。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2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有:消化道内腺(唾液腺、胃腺、肠腺)和消化道外腺(胰腺和肝脏)。

23.糖类在口腔开始消化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被完全消化为葡萄糖。

参与糖类的消化液有:唾液、胰液和肠液。

24.蛋白质在胃开始消化,在小肠被完全消化为氨基酸。

参与蛋白质的消化液有:胃液、胰液和肠液。

25.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在小肠被完全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参与脂肪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和肠液。

26.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胆汁、胰液和肠液。

其中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胰液和肠液都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27.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中的小肠绒毛和皱襞可增加小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8.要做到合理营养,必需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按时进餐。

早中晚的能量比为3:4:3,以免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9.绿色食品是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30.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31.呼吸道的骨和(C形)软骨可作为支架,以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呼吸道可以对空气进行预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2.鼻毛可挡尘,挡菌;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空气;气管、支气管里的腺细胞可分泌黏液,使气管湿润并还有杀菌作用。

痰就是形成于气管和支气管。

33.患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使呼吸不畅;吃饭时大说大笑,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上,食物进入气管,会引起剧烈咳嗽。

34.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器官,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35.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是16-18次每分钟。

36.胸围差是指尽力深吸气和尽力深呼气时胸围长度之间的差数。

测量胸围差时,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屏气,在同一位置测三次,并计算出平均值。

37.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也缩小,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38.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二氧化碳越多,澄清的石灰水越浑浊。

39.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40.肺内含有很多肺泡,且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41.常见的大气污染有:①工业生产的排放②车辆、船舶尾气③秸秆燃烧④地面扬尘。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首先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进而影响循环系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其他系统。

恒量空气质量的指标有: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

42.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而植树造林仅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3.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一般采用的是抽样计数法当中的五点取样法。

设置重复组的目的是减少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44.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加入柠檬酸钠抗凝剂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其成分由90%的水.7%的血浆蛋白和3%的氨基酸.葡萄糖等组成。

45.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RBC)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WBC)的功能是: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PLT)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46.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无细胞核。

在血液中,红细胞最多,白细胞最大且最少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

47.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因为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肺泡外的毛细血管)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组织细胞)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呈红色。

48.某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偏低,可能患有贫血,要多吃含蛋白质和含铁的食物。

如是白细胞数量偏高,则可能患有炎症。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49.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毛细血管由动脉不断分支而来,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静脉中有静脉瓣,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50.毛细血管的功能是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有以下特点:①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③血流速度很慢④数量大。

51.动脉由心脏流向身体的各个部位,静脉由身体的各个部位流回心脏。

判断血管类型的方法:动脉分支进,静脉集合出,中间是毛细血管。

52.在观察小鱼尾巴上的血管时,所看到的红细胞单行通过的就是毛细血管。

在实验中用湿棉絮是为了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53.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此过程中,全身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氧气与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

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54.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此过程中,肺部的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55.冠脉循环可以给心脏本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健康的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2千帕~18.7千帕,舒张压为8千帕~12千帕。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一分)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健康的成年人一般是(60~100)次/分,脉搏的次数和心率是一致的。

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一个健康的人心输出量大约是70毫升,其总血量是4000毫升。

56.人体内的血液能够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其原因是心脏和血管中瓣膜的作用。

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瓣膜控制血流的方向。

57.心房收缩,房室瓣张开,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收缩,动脉瓣张开,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58.不同血型的血液相遇,红细胞会发生凝集。

故输血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可输入少量O型血。

59.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

60.成人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所以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失血800—1000毫升会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会发生生命危险。

61.成分输血是指只输入病人需要的血液成分。

这种输血可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和疗效,同时不会为心脏增加负担。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62.人体废物的排出主要包括排遗(排便)和排泄(排尿、排汗、呼气)。

63.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肾单位。

肾单位约有100万个,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64.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使血液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减少,而蛋白质、血细胞被留在血液中,此时的废物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65.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可以吸收从原尿中来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从而使原尿变成尿液。

66.膀胱的暂时储存作用可以使尿液间歇排出。

肾小球两端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67.人体排尿的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③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68.流入肾和流出肾的血液相比,后者所含废物较少;流入肾的血液与尿液相比,后者不含蛋白质和血细胞;原尿与尿液相比,后者不含葡萄糖。

69.出现糖尿或尿液量大可能原因是肾小管出了问题;出现血尿或蛋白尿可能原因是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
70.有了化肥还需要人粪尿,因为人粪尿有以下优点:①来源广②养分全③肥效持久④能改良土壤⑤成本低。

71.人粪尿中含无机盐最多的是含氮的无机盐。

72.人粪尿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使用,因为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病菌和虫卵,另外人粪尿中的有机物需分解变成无机盐才能被植物吸收。

73.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有:①高温堆肥②建沼气池③建生态厕所。

其原理都是利用了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呼吸作用。

74.沼气池的原料是秸秆和人粪尿,产生的沼气(甲烷)可作为能源,产生的废物残渣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可用来做肥料。

甲烷菌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甲烷,故沼气池要密封。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75.瞳孔可控制光线,相当于光圈;晶状体可调节物距,相当于镜头;视网膜可感光,相当于胶卷。

76.“白眼球”是巩膜,有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黑眼珠”是虹膜。

77.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78.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像)的部位是视网膜,产生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晶状体把光线折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

79.人眼由睫状肌调节,晶状体曲度由虹膜收缩改变瞳孔的大小。

在暗处瞳孔变大,在亮处瞳孔变小。

80.近视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看远处时,产生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的人只能看到近处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要配戴凹透镜。

远视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看近处时,所产生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要佩戴凸透镜。

81.耳郭可以收集声波,耳蜗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它是听觉的感受器。

82.听觉的形成:声波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至内耳中的耳蜗,听觉感受器存在于耳蜗上,耳蜗将声音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83.预防近视做到三要四不看。

要保持读书写字的距离;要适当休息;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不在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84.保护听觉:①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②遇巨大声响时张口或闭嘴堵耳③咽部有炎症时及时治疗,以免病菌通过咽鼓管从咽传到鼓室引起中耳炎④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⑤尽量减少和消除噪声。

85.如果眼球或耳的结构没有损伤,仍然失明或失聪,表明神经或神经中枢出了问题。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86.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87.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皮层中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中枢。

小脑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可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88.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神经纤维由鞘和突起构成。

89.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肢体运动不便、大小便失禁等都是由于脊髓受损。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9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要产生反射,必须经过神经系统。

91.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2.只要出现刺激,反射活动就可以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有些刺激是抽象的信号(如语言文字),有些刺激是具体信号(如食物等)。

93.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反射。

这类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吸吮反射等。

94.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反射。

这类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95.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受损会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中断,从而不会产生反射。

第四节激素调节
96.内分泌腺腺体内没有导管,分泌液直接流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如:垂体、甲状腺、胰岛、胸腺、肾上腺、卵巢、睾丸。

97.外分泌腺腺体内有导管,分泌液直接到达腺体外。

如唾液腺、胃腺、汗腺等。

98.垂体可分泌多种激素,甲状腺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99.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其功能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是调节个体的大小。

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过少导致侏儒症。

100.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其功能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是促进生理和智力成熟。

婴幼儿分泌甲状腺激素少导致呆小症,成人分泌少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101.胰岛素由胰岛分泌,其功能是降低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致过高。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02.胰腺中的胰岛属内分泌腺,胰腺中其他部分属于外分泌腺。

人体内的激素分泌量少,但作用大。

103.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04.“三北”防护林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05.“空中死神”酸雨具有较强的酸性,其PH值小于5.6。

形成酸雨的原因是工厂中排放含硫气体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造成的。

106.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07.重金属引起疾病,如汞引起水俣病,镉引起痛痛病。

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使得最高消费者中含大量重金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