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解析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近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近况
解析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近况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是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1],也称为子病、病儿、阻病,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

其属于西医的妊娠剧吐范畴,常发生在妊娠早期至妊娠16周之间,发病率为0.3%~1%[2],表现为以恶心呕吐频繁为重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西医常采用静脉大量补液,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明显。

中医治疗有副作用小,疗效较好的优点,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经验方治疗
 赵姝[3]采用自拟安胎降逆汤(党参、炙黄芪、续断各15g,炒白术12g,砂仁(打碎后下)、紫苏子、黄芩、陈皮各6g,紫苏梗、旋覆花(包煎)各10g,山药20g)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2%。

谢兆丰[4]用自拟安胃止呕汤(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藿香10g,砂仁3g(后下),炙甘草6g,鲜生姜5片,大枣10枚)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苏凯毅[5]自拟干姜党参半夏汤[(脾气虚弱者可用人参)15g,干姜10g,法半夏15g,黄芪15g,续断10g,炒白术15g,砂仁10g(打碎后下),陈皮10g,紫苏梗10g]治疗本病49例,总有效率为95.91%。

刘云鹏[6]用清燥救肺汤加减(南沙参15g,北沙参15g,甘草6g,黑芝麻20g,生石膏30g,阿胶9g,麦冬9g,炙枇杷叶9g,桑叶
9g,竹茹9g,川贝母9g,黄芩9g,杏仁9g)治疗妊娠恶阻疗效尚可。

李莉[7]采用橘皮
竹茹汤加减(橘皮10g,竹茹10g,砂仁6g,苏梗10g,半夏10g,茯苓15g,沙参
10g,白芍15g,芦根10g,生姜5g)治疗本病22例全部治愈。

刘春泥等[8]用苏叶黄芩汤加减(苏叶10g,黄芩10g,竹茹10g,砂仁6g,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20g)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0%。

解析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近况,严宇仙[9]采用何氏祖传定呕饮(决明、桑叶、黄芩、焦白术、砂仁(带壳)、苏梗、陈皮、绿梅花、当归、杭白芍为主)治愈虚阳上逆或胃火冲逆之妊娠恶阻患者72例。

 2经方治疗
 马大正[10]采用经方附子泻心汤、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泻心汤合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生姜汤、橘皮竹茹汤、栀子生姜豉汤分别治疗寒热夹杂型妊娠恶阻患者。

吴雪华[11]用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2枚。

若恶寒者则重用桂枝、生姜,气虚者加西洋参6g)治愈脾胃虚弱型50例。

黄宇红[12]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党参、生姜、黄芩、白术、大枣、苏梗各15g,法半夏12g,甘草10g)治愈肝胃不和型26例。

 3针灸治疗
 吴晓艳等[13]针刺内关穴(双),足三里(双);配合耳针交感穴(双)、胃区(双)治疗24例,总有效率为92%。

商秀平等[14]按摩患者印堂、天突、膻中、中脘、阴交、关元、曲骨等,一指禅推法从天突穴起,沿任脉反复推至曲骨穴,膻中、中脘、关元穴反复
施以掌揉法使热力渗透入里;然后以掌振法从中脘穴振至曲骨穴,反复数遍,然后让患者俯卧,双手交叉枕于前额,在其腹部垫一薄枕,医者立于患者右侧,以中指依次按揉患者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至阳、中枢、命门、长强等穴;以一指禅推法由大椎穴起,沿督脉反复推至长强穴;以法反复施于背部督脉;以掌根按揉中枢穴和命门穴,使热力渗透入里;以掌振法施于百会穴,整个过程30min,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采用推拿的方法治疗本病56例,总有效率为84.2%。

朱磊等[15]用王不留行籽按压以皮质下、贲门、内分泌、神门、交感为主穴,根据症状特点加配穴治疗32例,总有效率为94%。

孙龙军等[16]辨证针刺三阴交、合谷、公孙、内关、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章门、肝俞、脾俞、肾俞、胃俞等穴配合推拿督脉和膀胱经,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97.2%。

 4针药配合治疗
 王玉燕[17]取丁香粉、半夏粉、生姜汁按比例调成稀糊状,熬成膏状,敷入中脘穴,7~10d为1个疗程;梅花针叩刺督脉24穴,用手腕力度叩击,以皮肤潮红,皮下有少量出血点且患者能耐受为宜。

1次/d,15~30min/次,7~10d为1个疗程,此种方法治疗47例,总有效率为95.7%。

刘传玲[18]用止吐膏:紫苏梗10g,半夏5g,黄连6g,砂仁6g,姜竹茹10g煎水取汁,用法:取2剂调成膏,于每日起床前将药垫置于双侧内关穴上,外用弹性绷带固定,用拇指分别按压5min,每12h更换药垫1次,采用膏药贴敷内关穴的方法治疗183例,总治愈率为93.9%。

王彦等[19]用公丁香、砂仁、半夏各20g,碾成细末,取鲜姜50g打成姜汁,以姜汁调和上述3味药物,文火熬成膏备用。

取备用药膏适量敷于脐孔,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耳穴选穴以脾、胃、大肠为主穴,十二指肠、神门、肝等为配穴,用75%乙醇棉球拭净皮肤表
面,以王不留行籽按压在选取的相应穴位上,外以胶固定,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王不留行籽,以能耐受为度,每日3~4次,按至耳廓发红发热为宜,上述两种方法共同使用,7d为1个疗程;少效者休息3d后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80例,总有效率为96.25%。

何爱国[20]取双侧内关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12mL,配合中药汤剂自拟和胃止呕汤(西洋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砂仁6g,陈皮,半夏9g,煅石决明30g,代赭石30g),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6%。

 5其他治疗
 赵爱华等[21]用生梨片蘸生石膏末咀嚼口服治疗30例,疗效可。

王晓灵[22]采用放血疗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具体方法:先稳定患者情绪,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放松心情,然后口腔消毒,舌卷上,快速浅刺金津或玉泉穴静脉淤血处,直至静脉出血。

一般放血量5滴左右,2日1次。

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6.7%。

 探析中医养生食疗溯源及应遵循的原则
 中医养生食疗立足于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即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以及无机盐。

由于食材的复杂多样,加之各种食材中所包含的营养元素有所不同,不少人在进食时鲜少考虑到其中的营养搭配问题。

中医养生食疗主张饮食应遵循基本
的营养均衡原则,不宜偏嗜,食疗养生效果应从多种食材搭配中摄取。

此外,形成一定的饮食节制也是极为重要的。

营养价值再高的事物也应有节制摄取,否则当饮食数量超过身体负荷之时也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破坏,影响身体健康。

可见,关于养生食疗溯源及基本原则的探讨是极其必要的。

 1 中医养生食疗的发展渊源
 我国的中医养生食疗历史久远,关于食疗溯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期间宰相伊尹所著的《汤液经》就已经主张通过食物烹饪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疗疾效果。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在事物寻找中偶然发现了事物的特定药性,甚至这种药性远远胜过药品的疗效,于是中医食疗得以传播。

我国西周时期就已设置食官,来专门负责食物的营养与药用搭配。

直至汉唐时期,养生食疗的发展更为鼎盛,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食疗理论系统。

古代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对各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一一阐述,将中医养生医疗的思想广泛传播。

唐代医尊孙思邈对养生食疗进行了彻底研究,将食疗实践推向历史发展高潮。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凸显以食为养的食疗理念,中医食疗体系更加完善。

 当今社会中,中医养生食疗也成为了人们青睐的养生保健手段之一。

中医养生食疗溯源及应遵循的原则。

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提出了用之对症,病自渐愈食疗主张。

科学合理的食疗养生习惯,不仅能够实现饮食的均衡搭配,对于抗老延衰、延年益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此外,养生食疗也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从人体基本生理调节的角度提高人体机能的适应性。

又或是在四季变化或是晴雨交替之
时,中医养生食疗要从慢性病预防和以气护胃的角度体现食疗养生的药用效果。

比如上火症状就是气候变化和饮食失调时容易产生的问题,胃疼、咳嗽、失眠等状况频频出现,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食疗养生的途径来达到特定的医疗效用。

出现轻微干咳症状时我们可食用糯米百合杏粥,这是由于百合为心肺清补佳品,对养阴润肺、止咳平喘效果显著;女性面色黯哑晦暗可经常食用西红柿银耳羹,这主要是因为银耳对于生津养阴和润肺健脑有着绝佳疗效;痰火出现时食用蜂蜜雪梨是比较有效的,雪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是安定宁神、清痰润肺、除火降噪的圣品。

此外,如猪肝治贫血、芝麻润发、荔枝补气、生姜健胃、桑葚防癌、荠菜治眼等都是中医养生食疗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2 中医养生食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饮食习惯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食疗养生意识,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了解食材的药用功效,都是中西养生食疗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过程中,中医养生食疗还应遵循基本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五脏协调的原则
 协调五脏是中医养生食疗中最为基本的养生原则。

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将严重制约人体机能的发挥,影响人体健康。

五脏以脾胃为重,运气濡血均需通过脾脏运行,这也是食疗养生的根本场所。

古语云虚不受补,只有在保障脾胃
功能的基本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现食材的药用疗效。

 2.2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食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阴阳盛衰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养生食疗的药用效果,这对机体平衡也极为不利。

中医养生食疗崇尚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食疗理念,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比如鹿角胶粥、二冬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滋阴补阳效果。

在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下,方能促进食材药用疗效的发挥。

 2.3辨证施膳的原则
 辨证施膳是一种药膳养生整体观的体现,同一种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病症特征,这就需要中医食疗过程需要时刻与实际病症相对应,切忌出现食材胡乱搭配的现象。

一些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或是个体素质差异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食疗效果,需要我们妥善分析,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施膳途径。

 2.4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的三因制宜原则主要是指中医养生食疗过程中应坚决做到因时配膳、因人配膳
以及因地配膳。

因时配膳应以四时变化为基础,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

因人配膳则需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出发,重视临床症状与食材疗效的相互对应。

至于因地配膳则是立足于不同地域特征的药膳特点,注重从生理与环境的双论文代发中心(21cnlunwen)提供优质论文发表服务重角度来体现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

 3 结束语
 我国中医养生食疗的发展历史已逾千年,其丰富的食疗内容和显著的食疗效果使得人们的饮食更加合理和均衡,在中医养生领域独树一帜。

在当前生活水平和医药事业的双重推动下,一些散布于民间的中医养生食疗秘方得到了搜集与整理,中医食疗被推上了国际舞台。

甚至在我国炙手可热的中医药学当中,中医食疗养生也被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来加以研习,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食疗为主的中医养生领域必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科学合理的饮食养生习惯也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相关推荐
 谈谈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6结语
 综上所述,妊娠恶阻在临床在是较为常见的,尤其是多见于年轻的初产妇,停经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随病情发展,出现食入即吐,呕吐频繁,甚至肝肾功能受损等,导致不能继续妊娠。

其病因尚未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与妊娠相关激素如HCG、雌激素、孕激素等急剧增加有关,主要采用补液、能量支持治疗,无特异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容易复发,对母儿有不良影响。

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显示了中医药的治疗特色。

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病因病机强调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还有针灸的特色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还要结合情志、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节。

 中医药治疗本病虽然方法很多,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是分型、方剂尚无统一标准,加之兼证较多,缺乏规范的治疗,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在治疗本病上可望取得更大进展。

解析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近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