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关联理论_杜福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关联理论
杜福兴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深圳518055)
摘 要:本文在解读关联理论的关联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话语是否同时对发话者和受话者都关联的问题——话语只对受话者有直接的关联,而对发话者本人没有直接的关联,进而分析了最佳关联假设和最佳关联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前者揭示所有明示交际行为的共同特性,后者是指在成功的明示交际行为中明示刺激信号在受话者方面的一种理想的关联程度。

本文也提出了在关联理论中尚待解决的最佳关联期待、理解的实质和关联原则——关联原理说法等问题。

关键词:关联;最佳关联假设;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期待;理解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5)02-0029-05
Abstract:Afte r inter pr eting the co ncept o f relev a nce in relev ance theo ry,this pa pe r discusses the issue o f w hether an uttera nce is relev ant bo th to the speaker a nd to the hea re r.An utter ance is only dir ec tly relev a nt to the hea rer,but no t directly r elev ant to the speaker.O n the basis o f this discussion th e pa per analy zes the diffe rences be tween pr e-sumptio n of o ptimal r eleva nce a nd o ptimal relev a nce The fo r mer rev ea ls a shar ed char acteristic o f all o stensiv e co m-munication,while th e la tter means an ideal deg r ee of relev ance o f the o stensiv e stimulus to the hear er in successful co mmunicatio n.Then the pape r bring s for th a few questio ns tha t a re y et to be answ ered mor e definitely in relev a nce theor y:What does ex pecta tion of o ptimal relev ance m ea n?W hat is the na ture o f unde rstanding?And ho w should the term o f“principle o f relev a nce”be t ranslated into Chinese?
Key words:r eleva nce;pr esumptio n o f o ptimal r eleva nce;o ptimal r elev ance;ex pectatio n o f o ptimal r eleva nce;the na-ture o f understanding
1.引言
关联理论(r elev ance th eo r y)是由Da n Sper ber和Deirdre Wilso 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1986/1995)中系统地提出的。

十多年来它在我国已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它的一些重要概念,特别是关联、最佳关联假设(pr esumptio n o f o ptimal releva nce)和最佳关联(o pti-mal r elev ance)等,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比如话语的关联是指话语对受话者的关联还是指对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的关联?如果真的是对双方关联,双方的关联程度(deg r ee of r eleva nce)又怎样衡量?最佳关联假设是否指每个明示刺激信号(o stensiv e stimulus)都具有最佳关联?本文着重探讨这些问题,同时也提出该理论中尚待解决的最佳关联期待(ex pecta-tio n o f o ptimal r elev ance)、理解的实质(the na ture o f unde r-standing)和关联原则(principle o f r elev ance)—关联原理(principle o f relev ance)说法问题。

本文将花一定的笔墨解读“关联”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境效果(co ntex tua l effect)”、“语境(contex t)”、“精力(process-ing effo rt)”等概念,是因为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是理解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的前提。

2.关联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
2.1关联(r eleva nce)
关联的分类性概念:
如果并且只有一个假设(assumption)在一个语境中有语境效果,该假设在这个语境中便是关联的(relev ant)(Spe rber &W ilson,1986/1995:122)。

所以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没有语境效果就不存在关联。

但是有语境效果不是关联的充分条件——我们不能说只要有语境效果,哪怕再小,就有关联。

这就象一个物体的弹性一样。

虽然从严格的技术上讲,只要一个物体能够弯曲,它就具有弹性,但是当物体越难弯曲时,我们就越不愿意说它有弹性。

关联性也是这样。

一个假设的语境效果越小,我们就越不愿意说该假设有关联性。

因此,在谈论关联性时,不能不考虑关联程度。

语境效果不能凭空产生,为取得语境效果需要付出精力去处理假设。

其他条件均等,一个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越强,它的关联就越大;其他条件均等,为处理假设所付出的精力越大,该假设的关联就越小(Sperber&Wilso n,1986/1995:125)。

所以关联的大小或关联程度是由语境效果和为处理假设所付出的精力来决定的。

于是Sperber与W ilson(1986/1995:124)又给关联下了个比较性概念:
关联
程度条件1:一个假设在某个语境中关联时,在这个语境中该假设的语境效果大。

程度条件2:一个假设在某个语境中关联时,在这个语境中处理这个假设所需的精力小。

这一比较性概念同时规定了关联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一个假设要有关联,它不但要在一个语境中有语境效果,而且语境效果要大;语境效果大则意味着处理该假设时所需精力小。

上述概念中的“假设”这一概念是指包括作为信息的事实、可疑的和虚假的但被认为是真实的假设,也就是被个体认
为代表真实世界的思想。

在明示交际(ostensiv e communica-tio n)行为中,这些思想是通过明示刺激信号(指交际者/发话者为表达某一意图时所用的话语、动作、表情、符号等)来表达的。

因此,假设的关联也就是明示刺激信号的关联。

如果交际是通过话语进行的,则可以说假设的关联就是话语的关联。

2.1.1语境效果
关联离不开语境效果。

那么什么是语境效果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改变和改善某个语境就是对那个语境产生效果,即语境效果。

当新信息与现时语境假设(co ntex tual assumptio n)发生以下三种作用的任意一种时便产生语境效果:加强现时语境假设;与现时语境假设相矛盾并将它打消;或者与现时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一个语境暗含(Sperber&Wilson,1986/1995: 108-17;Wilso n,1995)。

试看(1)中的信息是如何对你产生语境效果的:
(1)It will r ain in N ew Yo rk to mo rro w.
假如你明天要去纽约,且猜测到纽约将会有雨,那么,(1)通过加强或者证实你的现时语境假设而获得语境效果。

假如你要去纽约,但猜测纽约明天是晴天,那么(1)因为与你的现时语境假设相矛盾并将它打消而获得语境效果。

又假如你明天要去纽约,且已猜测到明天纽约明天有雨,所以决定带上雨伞,那么,(1)通过与你的现时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一个语境暗含——你要带雨伞而获得语境效果。

但是如果你已确信明天纽约有雨,那么(1)就由于不改变你的现时语境假设而不产生任何语境效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境效果与新信息和现时语境假设密切相关。

要产生语境效果,新信息与现时语境假设既要有交叉点,但又不能完全重复。

新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话语本身,但也可以来自于发话者的表情、动作和说话行为本身等等(正是因为这样,Spe rber和Wilso n在关于关联理论的论述中经常用`明示刺激信号’而不用`话语’)。

有时候虽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是受话者已有信息的简单重复,纯粹是旧信息,但说话行为却能改变和改善受话者的现时语境假设。

比如你现在正在看一篇文章,有人对你说:Y ou ar e r eading a n ar ticle.这里话语本身没有新信息——你对自己在看文章这一事实已确信无疑。

但发话者说话行为本身却是新信息,它会令你感觉到有人在与你打招呼——改变和改善了你“自己一人在独自看文章”的现时语境假设,因而是关联的,也即产生了语境效果。

2.1.2语境/语境假设
语境效果是针对现时语境假设而言。

这个现时语境假设Wilso n(1995)又称之为背景假设(backg ro und a ssumptio n)或语境。

它不只是话语的上文,也不止是话语发生时的实时实地情景,而是指理解话语时起参考作用的一切假设。

这些假设可能来自上文,也可能来自对说话人或说话时的实地观察,但也可能来自于受话者的文化或科学知识、常识,以及受话者当时所能获取或者联想得到的任何信息。

它对理解话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语境是动态的。

话语的理解一方面是受话者对话语本身进行语言解码(deco ding),得出话语明说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围绕话语进行语境选择或扩展,使话语在语境中产生效果,即产生关联,从而得出暗含层面的意义。

试看下面一组例子(Sper ber&W ilson,1986/1995:133-5):
(2)(a)Peter:I'm tired.
(b)M a ry:If y ou ar e tir ed,I'll make the meal.
这里我们能很容易地感觉到玛丽的答话是关联的。

此时理解她的答话的语境是上文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比特累了。

再看另一个例子:
(3)(a)Pete r:I'm tir ed.
(b)M ary:I'll make the meal.
从直觉上讲,玛丽在(3)的答话与(2)的没有质的区别,都是关联的。

但是此时理解她答话的语境就不仅仅是上文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比特累了),而是包括上文的暗含:比特希望玛丽能做饭。

请看例(4):
(4)(a)Pete r:I'm tir ed.
(b)M a ry:T he desser t is ready.I'll make the main co urse.
玛丽在(4)的答话也是关联的。

然而理解该答话的语境就不仅仅是上文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和上文的暗含,而且包括了“西餐里mea l(一顿饭)由desser t(饭后甜鲜果)和main co urse(主食)组成”这一百科知识。

请看例(5):
(5)(a)Pete r:I'm tir ed.
(b)M ar y:The desse rt is ready.I'll make a n osso-bucco.
要理解玛丽在(5)的答话,需要更宽泛的语境——在理解玛丽在(4)的答话时所需的语境的基础上再加上“a n o sso-buc-co(炖小牛肘)是一种主食”这一百科知识。

其次,在(2)至(5)中,当我们断定玛丽的答话是关联时,我们还默认了另外两点:第一,对话是发生在他们下班以后,而不是上班之前。

如果是上班之前,玛丽的答话应该类似“Yo u'd better ask fo r leav e and take a g oo d r est”才是关联的。

第二,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定非常密切,比如夫妻关系,否则,玛丽的答话应该类似“Yo u'd bet ter take a g oo d rest”才是关联的。

因此,这两点也是理解玛丽答话的语境的一部分。

所以语境不仅是上文,因而它不是既定的、不是静止的。

实际上语境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选择和修正而形成的。

2.1.3精力
关联与语境效果成正相关,但是语境效果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而是需要受话者付出一定的精力才能获得的,付出的精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小。

这个精力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第一,为构建适当的语境需要付出的记忆和想象的努力;第二,话语本身的心理复杂程度。

复杂程度越高,需要付出的精力也就越大;多余的复杂性则削弱话语的关联性。

试比较(6a)与(6b):
(6)(a)It's been raining ha rd in N ew Yo rk.
(b)It's been raining hard in N ew Y or k a nd th e g ro und is w et.
既然纽约一直在下大雨,地面当然是湿的。

所以(6b)中的“the g ro und is w et”就成为多余的复杂成分,因而会削弱例(6b)的总体关联性。

话语若包含生词或不常用词,也会增加话语的心理复杂程度。

试比较(7a)与(7b):
(7)(a)He rode a small ho rse.
(b)He r ode a pony.
虽然(7a)在语言结构上比(7b)复杂,但(7b)含有不常用词po ny,它与sma ll hor se相比需要更大的精力。

2.1.4对个体的关联(r eleva nce to an indiv idual)
如果并且只有当某个假设在某个时刻在某个个体可及的语境假设中关联时,该假设对这个个体便是关联的(Sper be r& Wilso n,1986/1995:144)。

因此,一个新的假设(A)对某个个体关联与否取决于该假设在该个体可及的语境中是否关联。

而一个假设(A)在这些语境中是否关联要看这些语境是否包含或隐含(A)的标记(to-ken),要看这些新旧标记的相对强度。

可分下列六种情况来考虑:
(8)(a)(A)已经包含(或隐含)在原初语境(initia l contex t)中,且以最强的强度显现出来,那么(A)的新标记在这个语境中不关联,在其他所有可及的语境中也不关联,因为这些语境包括原初语境……
(b)(A)不包含(或隐含)在任何可及的语境中,然而(A)在这些语境中都没有语境效果,那么(A)在所有可及的语境中都不关联……
(c)(A)包含(或隐含)在原初语境(initial co ntex t)和所有可及的语境中,但不是以最强的强度显现出来,那么新标记对(A)的加强则使该假设在所有可及的语境中关联……
(d)(A)不包含(或隐含)在任何可及的语境中,而且在原初语境中有一些语境暗含,那么(A)在所有那些可及的语境中关联……
(e)(A)不包含(或隐含)在任何语境中;它在原初语境中没有语境效果,但在某些可及的语境中有一些语境效果,那么(A)在某些可及的语境中关联……
(f)(A)不包含(或隐含)在原初语境中,但是(以最强的强度)包含在一些可及的较大的语境中;(A)在某些不包含它的语境中有语境效果,那么(A)在某些可及的语境中关联。

(Sper be r&Wilson,1986/1995:143)
2.1.5话语对发、受话者双方的关联与否问题
现在通过例(9)来讨论话语是否同时对发话者和受话者都关联。

(9)M ar y:Wha t I w ould like to ea t to nigh t is an o sso-bucco.
 Peter:I had a long day.I'm tired.
我们把Pe ter当作发话者,把他的答话看作一个假设;把M a ry当作受话者。

对M ary而言,理解Peter的答话的原初语境是:
(10)M ar y的原初语境
(a)M a ry今晚想吃的是炖小牛肘(上文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

(b)M ar y希望Peter做炖小牛肘(上文的暗含)。

Peter明说的内容是:我干了一整天活,我累了。

他的暗含是:所以我不想做饭(炖小牛肘)。

这与M ar y的部分原初语境(M ar y希望Peter做炖小牛肘)相矛盾而将它打消,从而获得了语境效果,这属于(8d)的情况,即新假设(A)——Peter所表达的思想——不包含(或隐含)在M ary任何可及的语境中,而且在她的原初语境中有一些暗含。

所以Peter的答话在M ar y 的语境中关联,因而他的答话对M a ry(受话者)关联。

现在看Peter的答话是否对自己也关联。

当Pete r说这句话时他的原初语境应该是:
(11)Pe ter自己的原初语境
(a)M a ry今晚想吃的是炖小牛肘(上文明确表达出来的假设)。

(b)M a ry希望我做炖小牛肘(上文的暗含)。

(c)我干了一整天活。

我累了(说话人当时感知到的事实)。

(d)我不想做饭(炖小牛肘)(说话人当时的意愿)。

这里Pe ter所要表达的新假设(A)是“I had a long da y.
I'm tir ed.”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内容:我干了一整天活,我累了。

那么,(A)的新标记就是“I had a long day.I'm tir ed.”这些文字符号。

很明显,这个假设(A)已经包括在Peter的原初语境中,而且以最强的强度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Peter所表达的新假设(A)就是他说话时所感知到的关于自己的事实,而这些事实他自己决不怀疑,也不会若隐若现,所以不需要“I had a lo ng day.I'm tir ed.”这些标记来加强。

因此,把Peter的答话放在他自己的语境中就属于(8a)的情况——他的答话在他自己的语境中不关联,所以他的答话对他自己(发话者)不关联。

2.2最佳关联假设与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有两条关联原理(principle of relev ance)。

第一条: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

第二条: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

着自身的最佳关联假设(Spe rber&Wilso n,1995:260)①。

第一条是认知原理;第二条是交际原理,它涉及到最佳关联假设。

而最佳关联假设的内容又包括两点:
a.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

b.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Sperber&Wilso n,1986/1995:270)②。

从这里可以看出最佳关联假设是涉及受话者和发话者两方面的关联程度问题。

它的第一点涉及到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的关联程度。

对受话者而言关联程度是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精力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那么一个话语要获得多大的语境效果和需要受话者付出多大的精力才是最佳关联的呢?根据W ilson(1995)在Releva 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的论述,一个话语在某种解释下如果并且只有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才是最佳关联的:
a.它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值得受话者注意的程度;
b.在取得这些语境效果的过程中它不耗费受话者多余的精力③。

最佳关联的这两个条件意味着一个最佳关联的话语信息能够引起受话者的注意,能在他的现时语境假设中产生足够的效果;从精力方面看,话语不使受话者觉得费解。

显然,并不是每一个话语都具备这两个条件。

最佳关联假设并不是说每一个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而言事实上都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原理并不是说发话者一定能提供最佳关联的刺激信号;而是说他打算让受话者相信他提供了最佳关联的刺激信号(Spe rber&W ilso n,1986/1995:158)。

最佳关联假设的第一点与最佳关联的第一点貌似,实质则不同。

前者是说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具有一种潜在的关联特性,但这一特性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被受话者意识到——受话者有时对话语不予理睬就属于这种情形;后者是说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的关联性已被受话者意识到——达到值得受话者注意的程度。

最佳关联假设的第二点涉及到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的
关联程度。

本文“2.1.5”已论述过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本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有间接的关联。

也就是说发话者方面的关联程度是以他对明示刺激信号在受话者方面的关联程度的意识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以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和他所耗费的精力来衡量的。

显然,他自己发出的信号对他自己没有新信息,不产生语境效果;为了琢磨、选择对受话者最关联的刺激信号,他有时会花较大的精力,这时选出的信号对他自己已不是(受话者方面关联意义上的)“最关联”的了,因为关联与精力成反比。

最佳关联假设揭示所有明示交际行为的共同特性。

这种行为涉及到发话者、受话者和明示刺激信号。

这一假设指的是在所有明示交际行为(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中存在的涉及到发话者和受话者的关联程度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际是成功的,就是因为其一:“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它能够引起受话者的注意;其二:“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发话者总是尽可能地使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具有最大关联,而“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关联的第一条原理)”,因此明示刺激信号的意义很容易被受话者认识。

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一定成功,因为明示刺激信号的关联程度受发话者的能力与意愿的限制。

发话者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有时很难准确地估计到受话者的语境而不能提供对受话者来说最具关联的刺激信号,此时交际则失败,或不很成功;有时发话者出于别的考虑,不愿意把最具关联的信息传给受话者,此时交际也不会很成功。

明示交际行为的失败并不能推翻最佳关联假设,因为最佳关联假设的第二点内容已包括这种情况。

但是交际失败,就说明明示刺激信号不具有最佳关联——要么它(们)未能引起受话者的注意,要么它(们)要耗费受话者太多的精力。

最佳关联则是关于明示刺激信号的,即在成功的交际行为中明示刺激信号在受话者方面的一种理想的关联程度。

关于最佳关联程度问题,Sperber和Wilso n(1986/1995)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说:被假设存在着的关联程度同时考虑到了发话者和受话者的利益,我们把这称作最佳关联程度(Sper ber&Wilso n,1995:157-8)。

这与Wilso n(1995)在Relev a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的论述不一样——在这篇文章中最佳关联没有涉及到发话者。

我们觉得Wilso n1995年的论述更能接受,因为关联程度取决于语境效果和精力,而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发出,对他自己没有新信息,谈不上语境效果,而“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因此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本人不存在直接的关联程度问题。

要说明示刺激信号在发话者方面存在关联程度,是指他认识到刺激信号对受话者有多大的关联。

但是Wilson(2000)在“关联与交际”一文中又把最佳关联与最佳关联假设等同起来④,说明她本人在这两个概念问题上态度也不是很明确。

3.关联理论中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3.1最佳关联期待问题
根据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期待是理解话语的标准,“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解释”(W ilson,2000)⑤。

那么最佳关联期待又是什么?它又怎么能成为衡量理解话语的标准?最佳关联期待是说受话者应该期待明示刺激信号是最佳关联的还是说应期待明示交际行为传递了最佳关联假设?根据关联原理之二,受话者只有理由期待后者,因为从客观上讲“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着自身的最佳关联假设”。

这是一条定理,是靠得住的。

而关联原理没有说每一个明示刺激信号都是最佳关联的。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明示刺激信号都是最佳关联的。

所以,受话者能不能期待一种没有保障的东西,并且用它作为理解话语的标准值得怀疑。

虽然受话者可以放心地期待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传递了最佳关联假设,但是最佳关联假设的两点内容能否成为受话者理解话语的标准呢?它的第一点(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最多只能提醒受话者注意话语,不要对话语不理不睬;它的第二点(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则值得商榷。

发话者的关联程度是以他对明示刺激信号在受话者方面的关联程度的意识程度来决定的,那么发话者的最大关联就可以转化为受话者的最大关联。

这样,虽然受话者可以依据话语对他自己的最大关联来理解话语,但是这样最佳关联期待岂不是变成了“最大关联期待”?并且符合最大关联期待的解释就是第一解读(因为第一解读耗费的精力最小),而第一解读往往不能保证正确。

3.2理解的实质问题
Wilson(1995)在Relev ance and U nder sta nding这篇文章中认为理解话语是寻找话语的关联,她把理解和关联比喻为同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

根据关联的分类性概念和本文“2.1. 5”的分析,话语对发话者不关联。

因此,受话者寻找的关联就是话语对他自己的关联,也就是寻找话语在自己方面所产生的语境效果。

但是她在这篇文章中同时认为理解是去领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发话者打算明说的意思(w hat the speaker intended to sa y)、发话者打算暗含的意思(wha t the spea ker intended to imply)和发话者对明说与暗含的态度(the spea ker's a ttitude to wha t wa s said and implied)。

总结起来说,理解就是受话者去领会发话者打算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

发话者意图与话语在受话者方面的关联不是同质的。

关联是话语信息与受话者的语境假设发生关系;发话者意图则可以独立于受话者语境而存在(特别是当受话者不理解发话者意图时这一点尤为明显)。

关联理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理解话语时受话者要根据发话者所指定的语境(the intended co ntex t)。

这一规定使得话语的解释有了较客观的依据,但是这里仍然有很多不定的因素:因为语境不是既定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选择和修正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原初语境是比较固定和互明的(mutua lly ma nifest),而语境的扩展则带有不定性和受话者的个性。

当然,关联理论没有把理解的大权交给受话者一方面,由他任意无限地去扩展语境。

相反,该理论认为受话者在为寻求说话人意图而进行语境扩展的过程中遵循着一个标准——关联期待。

听话人应先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暗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Wilso n,2000)。

这种受制于关联期待的明说内容与隐含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