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散文ppt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戮lù 屠戮 戳chuō 戳穿 • 瞋chēn 瞋目 嗔chēn 嗔怪 • 滇diān 滇池 • 袒tǎn 袒护 坦tǎn 坦诚 • 忤wǔ 忤逆 怃wǔ 怃然 • 仵wǔ 仵作 • 偈jì 偈子 揭jiē 揭开 谒yè 拜谒 • 淬cuì 淬火 猝cù 仓猝 粹cuì 纯粹
• .通假字 •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yuè,高兴。 • 2.日以尽矣 • 以,通“已”,已经。 • 3.今日往而不反者 • 反,通“返”。 • 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奉,通“捧”,捧着。 • 5.图穷而匕首见 • 见,通“现”,出现。 • 6.秦王还柱而走 • 还,通“环”,绕。 • 7.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惧怕
• 形近字辨析
• 《鸿门宴》
• 飨xiǎng 飨客 飧sūn 食飧 • 玦jué 玉玦 袂mèi 联袂 • 抉jué 抉择
• 卮zhī 漏卮 厄è 厄运
重点字词积累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2.要项伯
要,通“邀”
3.不敢倍德
倍,通“背”
4.不可不蚤来
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 【之】 • ①公从之 • (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④夫晋,何厌之有? • (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 (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音节助词,无实义)
2.使毕使于前
2.群臣怪之
• 重点实虚词 • 1、发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动词,打开)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动词,出发) • 发尽上指冠 • (名词 ,头发)
• • 2、故 • 故遣将守关者 • (特意) •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缘故) • 鲰生说我……故听之 • ( 所以)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故交,老交情)
• 词类活用现象:
• • 名词作状语 • 1.进兵北略地 • 3.函封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发尽上指冠
• 名词作动词 • 1.樊於期乃前曰 •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2.皆白衣冠以送之
• • 使动用法 • 1.使使以闻大王 • 3.自引而起,绝袖
• • 意动用法 • 1.太子迟之
又前而为歌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3.乃朝服,设九宾
• • 介宾短语后置 • 1.常痛于骨髓 • 2.给贡职如郡县 • 3.燕王拜送于庭
• • 定语后置 •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固定用法
• •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 (既然这样,那么) • 3. 荆轲有所待 • ( 有……的)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
•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人称代词,我,自己)
• 特殊文言句式: • 1、状语后置句: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 2、省略句: • ①辞曰 ②许之 ③夜缒而出 • 3、判断句: • ①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 4、宾语前置句: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子何恃而往? • 精美文句:
第二单元
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年的 ( 左丘明 )。它善于( 描写战争 )和 记叙人物言行。“春秋三传”指的是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战国策》又称(《国策》),编订者 为西汉末年的( 刘向 ),主要记载 (策士谋臣 )的言论,反映战国时期各 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和社会面貌。

• 7.为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被) • 为之奈何 • (对付,处理) • 乃为装遣荆轲 • ( 准备) • 乃令秦武阳为副 • ( 做为)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因为) •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 发出 )
• 7.而 •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 ( 并且,表递进)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 因而,表因果)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 却,表转折)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 就,或不译,表承接)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 3.就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登上) • 轲自知事不就 • (成功) •
• 4、诚
• 诚能得樊将军首 • ( 如果真的)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的确,确实)
• 5、度
•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 (估计)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常态,气度)
• 6、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 只是,不过) • 荆轲顾笑武阳 • (回头) • 大行不顾细谨 • (顾忌,考虑)
• 【焉】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 “呢”。)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为何)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 ④又何间焉? • (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 【而】 • ①夜缒而出。 • (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 文言句式(试翻译): • 判断句 •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省略句 •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2.欲与 ( 之 ) 俱 •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 被动句 •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也)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 •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表递进关系。并且)
• 【其】 • ①吾其还也。 • (表商量语气的副词,还是) • ②其熟能讥多乎(《游褒禅山记》) •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表揣测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 •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指示代词,那,那些,那里) • ⑤方其破荆州(《赤壁之战》) • (人称代词,他,句中指曹操) • 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表领属,他的,句中指蔺相如的)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
记纪载传了体上通自史( ),下迄(黄帝 )约
3000汉年武的帝历史,分为( )《本纪》, 三十二( ),( )列传世,家( ) 表七,十( )书等,十共( )篇八。鲁迅
誉之为 130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烛之武退秦师》
• 字音识记

•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
• 共gōng其困乏 阙quē
• 杞qǐ子
逢páng孙
• 不知zhì
பைடு நூலகம்
• 形近字辨析
• 敝bì 敝帚自珍 蔽bì 遮蔽 • 弊bì 弊端 瑕xiá 瑕瑜互见 • 暇xiá 自顾不暇 遐xiá 遐思
• 通假字识记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已”通“矣”) • 2.共其乏困疑 • (“共”通“供”) • 3.秦伯说 • (“说”通“悦”) • 4.失其所与,不知 • (“知”通“智”)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
• 字音识记 • 《荆轲刺秦王》 • 樊於 wū 揕 • 盛 chéng 淬之 • 忤视 wǔ 变徵 • 遗 wèi 创 • 陛下 bì
zh拊èn心 濡c缕uì z瞋hǐ目
c卒hu起āng

rú chēn cù
• 形近字辨析
• 《荆轲刺秦王》

①给供职如郡县 像…一样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好像 ③沛公起如厕 往,到……去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或者 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间至军中

持剑盾步走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吾得兄事之



沛公欲王关中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今者出,未辞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何辞为?
辞别,告辞 肉,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推辞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讲究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表转折,不过,只是 ③大行不顾细谨 顾及,注意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望、拜访
6.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沛公居山东时
崤山以东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交往
(三)多义词

①不得持尺兵
武器
②不及召下兵
士兵、武士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
④犹厌言兵
战争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指身子向上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牵,拉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⑥李凭箜篌引 乐府诗体的一种
• 古今异义词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行李之往来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指出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 夜缒而出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与郑人盟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增加;薄,减少) • 越国以鄙远、 • (远地,指郑国) • 供其乏困 • (缺少的东西)
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 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字音识记 • 《鸿门宴》
•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 当dāng 要yāo 卮zhī酒 • 戮lù力 郤xì 樊哙kuaì • 玉玦jué
劫之
•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 为:……的原因。)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 (因此)
• 文言句子(翻译): • 1、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
• 重点文言实词
• ①是寡人之过也 • ②越国以鄙远 •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④ 何厌之有 • ⑤既东封郑 •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⑧失其所与,不知
• 文言虚词:
• 【以】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 ②敢以烦执事 • (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 ③越国以鄙远 • (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
晋”。)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与“为”连用,把……作为) • ⑤“何以战” • (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⑥皆以美于徐公。 • (认为)
• 【于】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 ③皆以美于徐公 • (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在) • ⑤赵氏求救于齐 • (介入对象。“向”) •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从)
• 古今异义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 2.仰天太息流涕 •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 5.持千金之币物 •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 6.秦王方还柱走 • 古义:跑 今义:步行。 • 7.诸郎中执兵 •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 8.左右既前,斩荆轲 •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