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1.3节 地球的运动(三)同步讲解与练习 中图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
巩固练习
1.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是 ( )
赤道 平面
黄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 点移动
地面获得 热量变化 衡量 标准
正午太 阳高度 周年变化 纬度变化 昼夜 长短 周年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地球自 转和公
转的地 理意义:
正午太 阳高度 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
二分日:自赤道向两级递减
夏至日: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南半球大最小值
冬至日:自
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北半球大最小值
昼夜长 短的变 化:
二分日: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和经线重合。
北半球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
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晨昏线和经线相交。
北极圈内有极昼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夏半年( 9月23日- 3月21日)与上面规律相反
季节更替: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赤道附近全年皆夏, 极地附近全年皆冬,中纬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天文四季(欧美)二分二至为起点,气候四季(中国)四立为起点,中国进入四季的时间比欧美早 五带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注: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A. 23.5°S
B.赤道
C. 66.5°N 或66.5°S
D. 23.5°N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有两次直射的范围是两回归线之间但不包含两条回归线。
2.下列关于地球公转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B.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C.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D.白昼长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3.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A. 五带的划分
B. 时差
C. 二分二至日的产生
D. 四季交替
D
【答案】
A.地形的变迁B.地球的公转C.人口的迁移D.昼夜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5.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自转的是()
A.地球上存在昼和夜现象
B.地球上存在四季更替现象
C.地球上存在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D.地球上存在昼夜不断更替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移。
易混项A,地球自身不透明,不发光,本身就能产生昼夜现象。
6.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
B.四季变化
C.全球变暖
D.太阳的东升西落
2
3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
7.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太阳运动 D.卫星绕地球转 【答案】
A
8.自东向西跨过日界线,日期( ) A. 不变
B. 加1天
C. 减1天
D. 以上所述都不对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日界线的知识。
自西向东跨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自东向西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9.当地球处于图中公转轨道A 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 .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
C .北半球为夏季
D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图中A 处是远日点,即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且正由北向南移动,北半球为夏季。
下图为6月22日地球表面光照示意图。
据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a 、b 、c 、d 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a 点处于白昼 B .此时b 点出现极夜 C .此时c 点昼夜平分 D .此时d 点为下午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从图中可知,此时a 点处于黑夜,b 点出现极昼,c 点位于赤道昼夜平
分,d点正值正午12时。
11.此日之后一周内,a点( )
A.昼长小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人影逐渐变短
C
【答案】
12.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图中①为夏至日正午太阳光线、②是春秋分日正午太阳光线、③是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乙地二分日有太阳直射现象,则乙
4
地位于赤道上;丙地位于北半球,且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甲地,纬度较甲地高;丁地夏至日有太阳直射现象,则丁地位于北回归线上。
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乙、丁、甲、丙。
13.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B.乙地位于丙地的东南方
C.丙地位于丁地的东北方D.丁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
【答案】A
【解析】根据劣弧定向的原则,甲地位于乙地东南方。
14.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分)
(1)填写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_
(2)B与C之间的界线是___________,D与E之间的界线是___________。
(3)有太阳直射头顶的是____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一年中四季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
(填字母)四季变化形成的原因是
【答案】A 北寒带 B 北温带 C 热带 D 南温带 E 南寒带(2)北回归线或23.5°N 南极圈或66.5°S (3)C, A、E,B、D
15.读图“地球某种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
(1) 本图表示地球的_______运动,地球在轨道上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_。
(2) 在地球运动轨道处的短线上补绘箭头,以正确表示地球此种运动的方向。
(3) 地球公转到D点时,此时是北半球的节气,太阳直射在(纬线)上。
(4) 当地球公转到点(填字母)时,太阳直射在,此时全球昼夜等长。
(5)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正值北半球的节气,昼长最大值出现的地区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的地区是。
(6)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左右我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当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 ____(区间范围)。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 DA之间
【答案】(1)公转 365天6时9分10秒(2)自西向东画箭头(3)冬至日南回归线(4)AC
C
赤道(5)夏至日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6)
6
(1)此图表示______日(节气)的光照情况,判断依据是此时A点是______点钟。
(2)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__,图上各点角速度变化规律。
(3)A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C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点钟。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A点所在时区是________。
(5)由H地向A地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A地偏________方向。
(6)0时所在经线为________,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日期占全球的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 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此现了极昼现象 15 (2) C、A、B 各点相等 (3) (23°26′N,0°) 6 (4) (23°26′N,45°W) 中时区
7/8
(5) 西(6) 135°E
7
极圈或回归线)。
(4)B>C>A; A>C>B(4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