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尖子班培优卷历史(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二上
学期期末尖子班培优卷历史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

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与这一思想一致的为( )
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
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4.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

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

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

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

”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5.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足,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6.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主旨是(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7.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

这表明( )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8.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

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
A.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B.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9.“……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

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10.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材料认为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 )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D.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流行
11.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人对暴力革命的内涵理解不同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两人对公民权利认识不同
12.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

梁启超在
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3.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14.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
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无授予则无权利
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16.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这反映康有为( )
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
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18.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
生态的破坏造成春天死寂的恐怖情景,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这一材料主要反映出世界文学的哪一特征( )
A.世界文学呈现民族融合
B.文化的多元化
C.反传统的文学流派
D.文学创作体现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9.“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是( )
A.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B.提出时空的变化和结构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C.其理论使力学和天文学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D.第一次将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赶了出去
20.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民族性特点,是因为( )
A.音乐艺术从封建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
B.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
C.西欧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
D.音乐本身的丰富多样性
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22.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拜伦歌颂了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刻画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形象,同时对纸醉金迷的芸芸众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这体现了拜伦的作品具有( )
A.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B.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C.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D.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23.王韬在《致园尺牍》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来窥为治之本原者也。

”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 ) A.张之洞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魏源
24.“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
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5.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

”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
A.废除罗马教会
B.信仰即可得救
C.王权高于教权
D.简化宗教仪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

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三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方文化启蒙之浅析》(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并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了“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27.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

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答案
1.B
2.D
3.B
4.B
5.C
6.C
7.D
8.B
9.B10.A11.B12.D13.D14.D15.B16.D 17.A18.D19.C20.B21.C 22.D23.A24.C25.B
26.(1)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27.(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3)因素: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

思想: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4)必要性:“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