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籍吏民 登记 16、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17、刑人如恐不胜 处罚 18、道芷阳间行 取道 19、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环绕 20、一觞一咏 喝酒 21、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击鼓 22、树之以桑 种植 2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上 24、王无罪岁 怪罪 25、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抚琴、读书 26、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划船 27、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28、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蔺传》 安排„住宿 29、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30、赵王鼓瑟 弹奏 31、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 生子 32、杖汉节牧羊 拄着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商人重利轻别离
锐利、锋利( 《劝学》) 快(《劝学》) 有利、条件好(《孟子•公孙丑》) 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利益、好处(《捕蛇者说》) 利润(《琵琶行》)


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 正确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其次要养 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 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1 – 5 册一词多义举 例(古文部分)
假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似乎(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第二人称代词,“你”(《捕蛇者说》) 望洋向若而叹 海神名(《庄子·秋水》) 以为莫己若者 及、比得上(《庄子·秋水》
刑人如恐不胜 籍吏民、封府库 吾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 – 5 册词类活用举 例(古文部分)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3、将数百之众 4、履至尊而制六合 5、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9、下江陵 10、顺流而东 11、目吴会于云间 《滕王阁序》 12、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13、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14、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游水 称帝称王 率领 登上 识其本名,说清楚 筑舍定居 命名 打鱼砍柴 攻占 向东进军 用眼睛看 驻军 走上前 称王
“缪”通“穆”。 “孰”通“熟”,仔细。 “畔” 通“叛”,背叛。 “旃” 通“毡”,毛织品。 “去” 通“弆(jǔ)”收藏。 “衿” 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以”通“已”,已经。 “女”通“汝”,你。 “禽”通“擒” “员”通“圆” “衡”通“横” “景”通“影” “俨”通“严”,整治 “销”通“消”,消失 “机”通“几”,预兆 “受”通“授”,传授。 “闵”通“悯” “零丁”通“伶仃”
50、秦自缪公以来 5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53、与旃毛并咽之 5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5、因泣下沾衿, 与武决去 56、前以降及物故 57、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58、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59、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6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61、景翳翳以将入 62、云销雨霁 63、所赖君子见机 6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5、夙遭闵凶。 66、零丁孤苦。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终老不复取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春者,春服既成------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举酒属客------瞩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将军身被坚执锐------披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 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 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 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 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深 夜深忽梦少年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子布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形容词,刻毒。 形容词,深刻。 形容词, ( 时间 ) 久。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副词,很,十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价值 直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径直、直接 《〈指南录〉后序》
“距”“内”同拒”“纳” “要”通“邀” “郤”通“隙” “倍”通“背” “蚤”通“早” “具”通“俱” “籍”通“藉”。 “坐”通“座” “当”通“挡” “采”通“彩” “趣”通“取” 往,取。 “由”通“犹” 如,像。 “属”通“嘱” 劝人饮酒。 “冯”通“凭” 乘。 “泝”同“溯” 逆水而上。 “缪”通“缭” 连结,盘绕。 “尊”同“樽”:酒杯。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嘴 谷臭 汤涕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 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 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 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 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 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14、距关,毋内诸侯 15、要项伯 16、令将军与臣有郤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9、具以事告 20、杯盘狼籍 21、置之坐上 2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3、成五采 24、虽趣舍万殊 25、亦由今之视昔 2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2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3)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5) 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古:不会行走。 今: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古:成人自立。 1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12、臣之辛苦。 13、沛公居山东时 14、约为婚姻
古: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指劳累的意思。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义。
关于词的引申义(以“深”为例)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 如:道理很深 2、深厚。 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 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关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战争 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士兵
牢固、坚固(的地势)《过秦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巩固(《孟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廉蔺列传》) 固执、顽固(《阿房宫赋》)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然、诚然(《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1 – 5 册古今异义词举 例(古文部分)
1、金就砺则利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今之众人 4、小学而大遗 5、吾从而师之
6、无贵无贱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8、白露横江 9、凌万顷之茫然 10、九岁不行。
古: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古:一般人。 今:黄金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又一定成就的人。 今:很多人。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学校教育。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从,跟从;而, 顺承。今:现在用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古:无论。 今:没有。 古:十分之一。 今:十一。 古:白茫茫的水汽 古:旷远的样子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8、虽然,犹有未树也 19、腹犹果然 20、覆盖周密无际 21、我丈人行也。 22、武等实在
古:不同一般的事 今:副词,很、非常 古: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河南省,河北省
古:道歉。 今:感谢
古:虽然这样, 今:连词。
秦贪,负其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门衰祚薄。 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依仗,凭借 辜负,对不起 违背 使„„承担 背着
浅薄,形容词。 迫近,动词。

晚有儿息。 气息奄奄。
子,名词。 呼吸,名词。
文言实词
三、古今异义词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 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 象。
古:食饱之状, 今: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 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古:四周严密。 今:周到细致。 古:老人,长辈。今:岳父。 古:确实存在。 今:诚实、老实。
文言实词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 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 – 5 册 通 假 字举 例(古文部分)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说” 2、秦伯说 通“悦”,高兴。 “知”通 3、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 “反”通 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返”,回来 “振”通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震”,害怕 “庭”通 6、燕王拜送于庭 “廷”,朝廷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绕 8、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仓猝 9、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 10、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双手捧着 12、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通“稍”,稍微 13、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显露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文 言 词 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 文言虚词,将学过的 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 来,是提高文言文阅 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32、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父”皆通“甫”。 3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通“斑”,夹杂。 3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通“途”,道路。 3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輮”通“煣”。 36、輮以为轮 “暴”通“曝” 37、虽有槁暴 “知”通“智”。 38、知明而行无过矣 “生”通“性”。 39、君子生非异也 “没”通“殁,死。 40、孝公既没 “从”通“纵”。 41、合从缔交 “倔”通“崛”,突出。 42、而倔起阡陌之中 “景”通“影”。 43、赢粮而景从 “有”通“又”。 44、百有余年矣 “予”通“与”,给予。 4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质”通“锧” 。 4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不”通“否” 。 47、可予不。 “案”通“按”,察看。 48、召有司案图。 “宾”通“傧” 。 49、设九宾礼于廷。
67、北冥有鱼 68、其翼若垂天之云 69、此小大之辩也 70、而征一国者 71、御六气之辩
“冥”通“溟”,大海 “垂”通“陲”,边际
“辩”通“辨”,区别
“而”通“能”,能耐 “辩”通“变”
文言实词
二、一词多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