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第一幕故事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皮书第一幕故事大纲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编写而成的电影,获得最佳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其主题非常明显,无需赘言,反映的是美国黑人平权前种族隔离和逐步融
合的状况。
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为了生活艰难谋生的穷苦白人,和一个受到良好教
养的成功的黑人艺术家。
两人的目的也很清楚,一个是为了挣钱谋生,并
尽可能保持体面;另一个则是为了同胞权利而斗争的和平斗士,他的直接
动机,一开始应当是,希望在白人至上的南方,树立一个教养良好的黑人
精英形象,改变黑人在白人心目中的低劣形象(这一点将在两人上路之后,由博士的两个助手告诉我们)。
第一幕是两个主人公相遇的缘由和相处的情况。
白人维勒先生(抱歉,我没有记住他的全名)失业了,他已经穷的需要典当手表,才能维持家庭
的必要开支。
同时在这里也对维勒先生对待有色人种的态度,做了很好的
铺垫。
两个给他干活的意大利人喝过水的杯子,被他犹豫着终于扔到了垃
圾桶里,尽管他现在穷的叮当响(意大利人在历史上曾经被阿拉伯人占领过,所以相当大一部分意大利人肤色偏暗,显然他们也被视作有色人种,
受到自认为纯种白人的歧视)。
为了生活,维勒先生不得不接受,黑人艺
术家,雪利博士的工作邀请,新工作待遇丰厚。
后面我们将看到,如果说
黑人被白人瞧不起,为黑人干活的白人甚至更让人瞧不起。
(这正如中国
人眼里的日本人与汉奸,地主与走狗,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天然身份。
有
几个与之相关的细节:维勒向着邻车里,对他投以轻蔑、惊异目光的一对
年轻男女竖出中指;在乡村马路上,一群黑人纷纷停下手中的劳作,看着
他们两人的惊异目光,他们好像在说,"这怎么可能!";在博士与白人第
一次发生冲突的酒吧里,维勒试图阻止他们对博士施暴,这两人马上放开
了博士转而要先收拾他;结尾处剧场经理人说,"你这样的人还不能被收
买吗?(言外之意是,不是用钱收买你,你怎么会给黑人干活)"。
)这一路上的基调基本是和谐的。
普通美国人,即便粗俗如维勒先生,
对音乐也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偏爱。
音乐逐渐填平了两人之间的鸿沟。
维
勒给妻子写信,"他弹琴的时候,不像是一个黑人,而像自由女神"。
博士
也不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
这便有了,在炸鸡的故乡,肯德基的汽车上,维勒强行给博士吃炸鸡,而博士也终于扭扭捏捏地接受的场景。
也有了,
博士帮维勒写情书的事情。
两人联盟初步形成,第一幕便完成了。
转折点,也就是第二幕的起点,出现在两人没有住在同一家旅馆的夜晚。
博士入住在只允许有色人种住宿的旅馆,这里的顾客几乎都是底层的
黑人,同样与博士格格不入。
所以接下来,我们和维勒一起看到博士在一
家酒吧里,身后站着两个抓着他的陌生白人。
博士终于遇上麻烦,到我们
的白人主角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维勒机智的宣称自己有枪,镇住了那两个
想要对付他们的白人,带回了博士。
维勒要求博士以后干任何事情都必须
带上他,以免出事。
这里也有一个小小的场景,为博士之后的反抗做了铺垫,那就是维勒想要帮博士处理掩盖伤口,而博士拒绝了。
博士带着伤口
演出,就是对白人世界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尽管一路上博士采取了隐忍的态度,接下来还是麻烦不断。
两人走在
路上的时候,维勒看见一身不错的西服,怂恿博士去试穿,结果博士却被
店员拒绝试穿,只得愤然离去。
两人在街上偶遇维勒的朋友,朋友看到他给黑人开车,要给他提供一
份新的工作。
晚上维勒正要离开,去见朋友的时候,博士挡住了他,提出
给他加薪,希望他不要离开。
维勒说按照说好的工资就好,自己不会离开。
接下来进入了第三幕。
一直隐忍的博士终于开始了反击,反抗白人对他的歧视。
在一个富人的宅邸,演奏休息时,博士想上屋内的厕所,却被主人阻止了,指给他屋子外面一处黑暗的地方,让他去那里上厕所。
博士断然拒绝,于是他只能回到他的旅馆上厕所,尽管来回时间不短。
白人们宁愿等待四五十分钟,也不愿意让一个黑人和他们共用同一间厕所。
到圣诞节前的最后一次演出,这种反抗达到了高潮。
演出只剩下一个小时,城里数百位有钱的白人正在边吃饭边等待,听博士的演奏。
维勒这个白人司机,博士的两个助手,他们都在这个大厅里和那些有钱的白人一起吃饭,但博士进去吃饭时却被阻止了。
演出经理想收买维勒,让他说服博士去旁边的所谓大众餐厅,去吃完饭再回来演出,那里其实是一个专门的黑人餐厅。
两人于是决定罢演,去经理所说的黑人餐厅吃饭。
博士过于正式的装束和大把的钞票又引起了那里人们的注意,维勒和酒吧的黑人女招待怂恿博士上台表演。
博士终于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黑人餐厅里的人们。
两人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出来时维勒用枪声吓走了两个图谋不轨的黑人,之后两人决定连夜开回纽约过圣诞。
往北的路变得泥泞,大雪纷飞。
两人由于劳累而昏昏欲睡。
这时又有警察出现了。
不过这两个警察不是找茬的,而是帮助他们。
这也反映了当时南北方人们,对待种族差异,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最终逐渐消融的不仅是种族的鸿沟,还有阶级的鸿沟。
到家的时候,我们看到维勒在后座睡觉,而博士在为他开车。
博士拒绝了维勒的邀请,孤独的回到了家里。
但最后我们终于看到,博士出现在维勒家的门口,白人和黑人将同坐一桌,欢度圣诞。
从一些客人的沉默和惊异的眼神,我们
不能想象,他们的勉强。
但终究,种族的鸿沟,不论一些人是否愿意,在
形式上,外在上,很快将被消除。
短短两个月的旅程,两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维勒认识到黑人博士的
出众才华和良好的教养,对黑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成为了黑人的朋友;而黑人精英也改变了高高在上,对人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开启了带
着温度的生活与交往模式。
电影整体上是一个按时间发生的线性结构,人物与情节塑造基本上由
对白和表情担当。
这样的戏对演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两个演员的演出很
精彩,对白自然,全程没有突兀意外的情节,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好电影。
电影结束了。
种族歧视法律也早已在地球上消失。
但心底里,由于差
异而形成的种种歧视,在一些人心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过去如此,现在
如此,将来也同样。
在密集阅读了若干本写作指导读物,并思考了几个电影的结构之后,
自觉对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有了更强的把握和理解,能够记住更多的
故事情节,理解情节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意义,在观影过程中变得更有意识。
当你在看完一个故事,能够记住整个故事中的大部分情节的时候,情节与
人物性格塑造的关系便变得非常明显。
否则,我们只能无意识的感受人物
的性格,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样,对他人的认识,支离破碎,缺乏有
力的因果关联。
每一个小场景小细节,无论是在故事还是生活中,除非我
们能够将其与整个生命有机体形成意义联结,否则它将转瞬即逝,消失在
无意识的记忆深处。
结构到底是什么?有一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人类都是两条胳
膊两条腿,一个躯干一个头。
只有在理解每一部分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才
能判断它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构筑的美与丑,在整体上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作品的力量,等等。
好的故事是一个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过程。
我猜这就是我热爱小说的原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