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湖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专题
湖南省2009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五、(3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

风雪夜归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

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
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7.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4分)
18.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4分)
19.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
20.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

试作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答案:17、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

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各2分)
18、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19.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她”的孤苦和凄凉。

20.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1分) ,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1分),更揭
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3分).
湖南省2009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

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

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

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

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

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

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

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

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

忘记委屈,也许不难。

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

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

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

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

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

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

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

这让
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

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

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

与民同乐方为乐。

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

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

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

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

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

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

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

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

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

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肩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可谓,生死一知己。

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16.请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写欧阳修心情的三个词语,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欧阳修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答:
19.文题是“醉意的境界”,综合文中信息,概括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5分)
答:
参考答案
16.(1)忧伤落魄失意委屈(答对1个得1分,共3分)
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意在欲扬先抑(或形成强烈反差),更能充分展现欧阳修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

(1分)
17.这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结合起来,(2分)既为欧阳修的离京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1分)又含蓄点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

(1分)
18.因为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2分)让我们看到了同时发出心系人民的时代强音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

(3分)
19.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2分)醉于山水却能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境界。

(2分)
湖南省2009届高三部分示范性中学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五. 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边城
彭学明
①是沈从文走时,端放着的一颗心脏
....。

②河也还是天保兄弟放排下江的那条河,船也还是翠翠送人过渡的那条船,渡口的石板依然是青青的亮色,依然一级一级地沉默着,开开阔阔地看一河风景。

③一根铁丝在河的中央直直地摆着,穿过船心,横接两岸。

船盖了乌黑的篷子,任艄公拉了铁丝,顺着这自然的依托,于河的两岸簌簌而荡,两岸的目光,被这铁索轻轻串起,停栖在渡船的顶端,来来往往。

对岸的洪安,于河码头竖起了一丈高的语录塔,却斑驳脱漆,没有语录,古朴地显示着那个年月、那种忠诚,成为一座笔立的风景。

④一河的水就绿莹莹的,一河的阳光就闪射了白光金光,温柔而又美丽,一群鸭子正沐浴着波光粼粼的水色,骄傲地挺起脖子,飞起翅膀,成一路纵队,向前奔跑,“呜哇——”“呜哇——”“呜哇——”,绿色的、白色的、蓝色的,全都向天高唱着,纵情于河水的温存里。

⑤这说不清年代的吊脚楼,便极为自然地立着岸靠着河俯着水,檐檐相接,错错落落,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己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

几只船,如鸟收了翅膀,在岸边恬然栖着晃着,想像着一个母亲正在摇着摇窝。

⑥桃花汛的时候,水就黄黄地翻滚,汤汤地上涨,漫过石堤,漫过渡口,然后在吊脚楼下懂事地停了,拍着石壁,抚着屋基,勾着伸进水中的吊脚,女人就坐在楼上面对河水缝缝补补,男人就坐在楼上闭目养神,一根几根的渔竿从楼上甩下,悠哉乐哉地做了一回姜太公。

那几棵古老的柳树和那一排小小的柳树,都被水淹进了一截,枝叶扶疏,飘然若仙,恰如刚刚出浴的少女,水灵灵地于水中站着,低下头来,让水拨弄着长长的头发。

⑦可是水清了,桃花汛的日子已经过去,你看不到这垂钓这水柳,看不到泛泛黄雨的迷蒙了,里把长的河堤,蜿蜒舒缓地从上往下而过,河如带子,透明,清澈,抖动,流淌,然后猛然地几下跳跃,卷起白雪白雾和白白的花朵。

女人们很朴素的影子,蹲了河堤,洗衣洗被洗碗洗筷子。

堤的那头,又一群年轻的女孩提了桶子,背了背笼,鱼贯而来,也蹲下来,也洗衣服,也讲男人女人神神秘秘的故事。

眼睛盯在河中时,河中有阿哥的影子打鱼;眼睛盯在山上时,山上有阿哥的影子放牛;眼睛盯在木楼时,楼上有阿哥的影子吹木叶;眼睛盯在脚边手边时,
还是有阿哥年少情旺的影子向她挑逗。

⑧这是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
⑨……这里是充满了爱情与诗意的地方,这里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充满爱情的节目,专为男女的节目。

“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还有一场的赶场天,都是青年男女的好日子。

对歌、定情、恋爱,多是挑这种日子。

当年的翠翠就是与天保兄弟在月光下对歌的,否则就少了一个让世界嫉羡的爱情故事。

⑩那么,在夜晚起风的时候,请你邀约了朋友,再到这河边上来。

一河的灯火,在水的涌动里,明明灭灭,变成极美极美的流行色,一层层淌,潺潺地流。

往四川洪安流来的一条小溪和湖南茶峒上方流来的一条小溪,与大河交汇时,围成了一个沙洲。

银色的月光,朗朗照在沙洲,有攒动的身影,却没有沸扬的声音,那些汉子们,赤条条的,在月光下朦胧地站着,洗一天的劳作与疲倦。

一对对的男人女人就选了这么一个所在你恩我爱。

那螃蟹、脚鱼、都耐不住水中的寂寥,纷纷爬上岸来,懒洋洋的来此歇凉,因此有更多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拿了手电一照,那小子们精灵们都“嘟噜”一下闭了眼睛装死,你便不费吹灰之力,捉了,放进铁桶。

收获了爱情,又收获了河水的野味,你哪能不满心的喜悦与舒坦?你哪能不怀念这个夜晚与城市?你又哪能不为此时你的朋友激动与自得?
⑾只是别忘了,这并不是一个城市,只是湘西边地一个很美很美的集镇,它的名字就叫茶峒。

(选自《我的湘西》,有删改。

)
17. 第①段的“一颗心脏”比喻什么?文章为什么以“心脏”来打比方?(4分)
答:
18. 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的“一如一行垂袖而立的老人,在暮鼓晨钟里,任由河水去旧添新,自

却安然本分地过着寂寞凝定的晚年”这句话?(4分)
答:
19. 第⑧段作者说茶峒是“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于沉默中感悟所有亲人的茶峒”,为什么?

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
20. 文章末尾说茶峒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茶峒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
参考答案
17. ①“一颗心脏”指浸透着沈从文一片深情的茶峒;
(2分,要答出“沈从文”“茶峒”两个词。


②以“心脏”喻指茶峒,形象表明它是沈从文的精神栖息地,它始终有着生命的律动,眼前的“一河风景”一如当年(沈从文《边城》中的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

(2分,关键词“精神栖息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18.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这个富有典型意蕴的“吊脚楼”的悠久、古朴、随岁月渐渐老去的特点。

(手法2分;分析含意、特点2分。


19.有着神奇的风貌的茶峒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是故乡,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它在沈老的凝望和沉默中是定格了的“边城”,它浸透着沈老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和钟情;所以作者如是说。

作用:呼应开头,强调茶峒在沈从文、作者心中的地位;过渡,总承上文(上文的结句),引出下文对茶峒人们生活的抒写。

(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

第一问要分析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和含意;第二问要明确指出这
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0.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茶峒的山光风景很美,摆渡的蓬船、沐浴的群鸭、汛来汛去的宜人风景等,富有诗情画意;②茶峒的人情风貌很美,暮鼓晨钟里的恬然生活、吊脚楼上男人女人、月下河滩的悠闲和喜悦等等,富有情趣和生气。

(每点2分。

需概括其“美”的特点,分析其“美”的表现。


湖南省郴州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耀20 题。

美与同情
丰子恺
①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

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

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

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

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

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②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

”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浴”“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钥”“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钥”“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

”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

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

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

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

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

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③我次日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④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

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⑤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⑥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

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

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⑦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
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

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

西洋画何独不然钥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
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⑧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

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

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

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

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

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

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

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

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

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

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⑩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

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

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

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

叶圣经曳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浴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节选正《静观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7.文章第四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那么,画家所见应是什么,“前三者”所见又都是什么呢?(4 分)
答:画家所见应是:
“前三者”所见都是:
18.援文章第七段说:“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4 分)
19.文章第九段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4 分)
20.援联系上下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圣经》中的话有哪些作用。

(5 分)
参考答案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 分)
16.参考答案:美的世界(或: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真善的世界(或:实用方面的价值)
评分标准:4 分,每点2 分,第一点答”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给1分;第二点答”只从自己职业的角度看待树的价值。

”给1 分。

(大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