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失败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失败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
摘要:目的讨动脉采血失败原因及如何提高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6月280例行动脉采血成败经验,加以分析,找出相应对策。

结果探经分析标本采集到测定结果的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每一个环节专业认真处理,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结论护士的心理素质、技术水平、合理使用采血工具及严格把握采血程序是提高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动脉血气分析;失败影响因素;对策
血气分析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诊断呼吸衰竭,指导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判断患者疾病的治疗结果,也用于判断患者术前肺部气体交换能力,评估手术耐受性。

血气分析检测在我科已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测项目。

因此,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正确做好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是保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1临床资料
我科28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患者均为胸外肿瘤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24例,女性56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
龄67.2岁。

采集血标本成功252例,失败28例,成功率90%.14例因患者脉搏细速,穿刺难度大;4例为肥胖患者,很难定位;2例误采集为静脉血;2例患者因情绪紧张、躁动使针管固定不当;2例血标本凝集;4例由于护士穿刺技术欠缺导致进针太深或太浅造成穿刺失败。

2动脉血采集失败常见因素
2.1 护士自身因素由于护士技术操作不熟悉,临床经验不足、对血管解剖部位不熟悉、穿刺时没有把握好体位、进针的角度和走向,或由于护士情绪不稳定、急躁,也会造成穿刺的失败。

2.2 患者的因素由于护士评估解释工作不到位,患者处于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躁动明显,导致穿刺失败,或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动脉搏动微弱,四肢有水肿,难确定采血位置,导致穿刺失败。

2.3 采血的部位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
适的部位穿刺,多选择桡动脉和肱动脉。

因为采血的动脉有输液,就可能发生溶血及稀释,如误入静脉则会影响检测值,因静脉与动脉血检测值相差较大,特别是在患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时,此时的动脉血与静脉血PH值存在明显的差异。

2.4 标本与气体接触空气进入血样造成误差:若患者有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则更为明显。

因为空气中PO2高于血液,PCO2低于血液,一旦血标本与空气或混在血中气泡接
触,就会改变标本中原来PH、PO2、PCO2的检测结果。

采血时的负压抽吸会混入气泡,大于标本l0%的空气气泡会明显影响PaO2值。

2.5 抗凝剂及混匀程度在血气分析中常使用肝素作抗
凝剂,抗凝剂的浓度需要严格把握。

肝素液浓度高会稀释血液,从而导致PH、PaCO2值明显下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肝素液浓度低容易引起标本凝固,采血后不充分时间的混匀会增加标本凝血的机会,影响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6 标本的存放时间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PH值逐渐下降,PaCO2逐渐上升,PaO2逐渐下降,且测定的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3 护理对策
3.1 护士在操作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采血前指导患者取舒适且易于操作的体位,采血时要绷紧皮肤和固定好血管。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熟练掌握动脉穿刺技能,逐步提高采血成功率。

3.2 研究认为在采集血气分析过程中,运用好护理评估,可保证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纠纷发生[1]。

采血前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告诉患者动脉血标本采集较静脉穿刺有疼痛感觉,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采血前不做剧烈
运动,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3 采集标本前让患者静卧10~20min,选择没有输液的动脉。

认真对患者的年龄、神志、病情、动脉波动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动脉穿刺。

本组患者多选择的采血部位是挠动脉,因为此处的动脉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利于压迫和观察,不易出现血肿[2],且易操作,好暴露,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其次选择股动脉和肱动脉。

如患者正在吸氧,应记录吸氧流量,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停氧30min再采血,。

机械通气患者采血前30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4 采血及肝素浓度肝素浓度是准确检测血气分析结
果的核心保证,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出现假性碳酸血症,肝素过少便起不到抗凝的作用。

国际生化联合会(IFCC)推荐血气标本中肝素的浓度为50U/ml。

采血时用1~5ml注射器抽取1~2ml肝素稀释液,然后来回抽动针管,使注射器内壁全部浸润,将多余的肝素液丢弃,预留在针管和针头的肝素液就可以起到抗凝效果。

.采血前仔细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针头与针栓必须连接紧密不得脱落,活塞推至针筒前端不会抽。

采血后如发现有气泡混入注射器,应立即排除多余气体,再插上橡皮塞封闭针头,严格隔离空气。

3.5 混匀程度采血成功后立即将标本试管反复在手掌
中转动15s,使肝素液与血液充分混匀,防止凝血发生。


理人员应在15min内送检,如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置于4 ℃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h。

运送途中避免震荡。

3.6 采血工具的选择:动脉血气标本一般采血量为1ml,临床使用的1ml注射器好于5ml注射器,1ml注射器比5ml 注射器孔腔量小,1ml注射器针头较5ml注射器针头短,当针刺入动脉之后,血液进入针管更快,这时无须加压抽拉注射器的针芯,因此气泡不易混入。

我科现在在用的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3ml预设型的动脉穿刺针,并配套安全针座帽和针塞在隔绝空气方面优于一次性普通针管。

预设型的动脉穿刺针具有密闭性好,能有效隔绝空气,采血过程中无须拉动针栓,穿刺成功率提高,而且针筒内预设适量肝素,抗凝效果快速安全,确保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动脉血气针通过工业化生产,对注射器的肝素化处理标准更统一,避免了因肝素化不足或过量导致的凝血或溶血[3]。

4 结论
血气分析从标本采集到测定结果的整个过程,需要患者、护理、检验等多方面的配合,针对采血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和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要专业的认真处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采集血标本规范合理,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保证血液样本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史密,王晓丹,薛瑶. 动脉血采集的护理评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32-133.
[2]宋小宁,邵俊慧,王秀香.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6-117.
[3]王爱丽.介绍一种预设型动脉采血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42.
编辑/许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