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方针有四个有待深入探讨的 问题。 问题。 • 第一,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 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 第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 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 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 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 乏规范。 • 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 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 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 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 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 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密度的不同 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 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 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较高销售量 的需求。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 通常比较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 •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 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 顺序—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表达为: • R×Pq=K • 式中:R——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 • P——城市规模(万人);q、K——常数。 • 当q=1时,公式转化为: • R×P=K= p1 • 式中: p1——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 群体。 • 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பைடு நூலகம்部各城 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 (2)整体性。 • (3)层次性。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 及讨论 • 城市体系的发育缺乏低一层次城镇的充分发展做 物质基础。从调整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市化进 程的角度看,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建立和发展 一大批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为大中城市的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另一方面,3万人~10万人的城市应该也是对中 国农民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等级。对于大部分农 民来说,只有比小建制镇发达又能够融入其中的 是大建制镇,或者说是我们所建议的3万人~10 万人的小城市。因此,大力发展3万~10万人口 的城市,是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的,也是中国比 较可行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 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 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 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 体系。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 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 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能够 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如 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 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 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四、中日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及启迪
(一)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 讨论 • ,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与日本的城市规模结构没 有太大的差异。如果说有差异的话,差异最大的一 级是中等城市。中国中等城市的个数比重和城市 人口比重分别较日本的中等城市低73个百分点 和77个百分点,小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各有不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与日本基本相当, 个数比重高出46个百分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的个数比重略高于日本,人口比重则高出83个 百分点。在这里,我们得出一个与许多研究成果 不同的结论:中国的大城市比重,特别是人口比 重并不低。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一)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 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如下补充: • (1)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 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 的和多样的。 • (2)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 线两侧必然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 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 集聚,则为贫穷区。 • (3)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 经济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 (4)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 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 准的六边形。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 两个方面。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体系中,各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 城市只有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的城镇可 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一级城市 的行政领导。 • 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 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 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城 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越小的区域单元最大城市的规模也越 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
●中心地理论及其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 ●城镇规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 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 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由1952年的9.8%上升到1978年的 20.9%,中等城市比重也由13.7%上升到31.2%。1978年 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 现下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是下降的。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20万~50万 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1978—2000年小城市个数 增长了2.8倍;中等城市次之,城市个数增长了2.6倍,特 大城市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增长了2.1倍;50 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发展最慢的等级,22年城市绝 对个数仅增长96%,城市个数所占比重下降了6.1个百分 点。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 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 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能,在这个意 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 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 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本章复习
关键词 • 中心地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思考题 •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 2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 3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 4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 5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 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 府政策的绩效? • 6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7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 任务”? • 8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标准?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 • 镇发展论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解决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 题,认为让乡村人口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进入 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 较折中的提法是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这种观点 认为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 城市化应该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 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是在1989年制定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该法 第四条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 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 (3)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有千万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每一种商品的限界 值都不同,都能形成自己的市场区网络。这样, 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 络。在该网络中,越是高等级的中心地,提供的 商品服务越齐全。 • (4)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克里斯塔勒认为市场 区必须按照严格的比例关系分布。他设计了K=3、 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假设条件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用抽象的方法对所研究区域进行 了匀质性假设: • (1)在一块匀质平原上,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均 匀分布,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 (2)在匀质平原上,人口均匀分布,各地方人口的收入水平、 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 • (3)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品或者 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 • (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生产 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此他们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区范围;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出价等于商品或者服务的 价格加上路费。因此,消费者为了减少获得商品或者服务 的支出,都愿意到最近的中心地去购买,以便节约交通费 用。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 (1)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在匀质区域,任 何企业的市场区都呈圆形,由市场区范围内产生 的需求量构成需求圆锥体;企业产品销售可及的 圆面叫最大销售范围,在此范围内可以达到的销 售量叫最大可能销售量;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得到 平均利润的市场区范围叫最小销售限界,在该市 场区的销售量叫限界值。 • (2)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 形,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 多个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 力求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 向连接的圆形市场过渡。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方针有四个有待深入探讨的 问题。 问题。 • 第一,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 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 第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 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 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 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 乏规范。 • 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 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 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 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 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 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密度的不同 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 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 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较高销售量 的需求。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 通常比较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 •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 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 顺序—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表达为: • R×Pq=K • 式中:R——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 • P——城市规模(万人);q、K——常数。 • 当q=1时,公式转化为: • R×P=K= p1 • 式中: p1——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 群体。 • 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பைடு நூலகம்部各城 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 (2)整体性。 • (3)层次性。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 及讨论 • 城市体系的发育缺乏低一层次城镇的充分发展做 物质基础。从调整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市化进 程的角度看,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建立和发展 一大批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为大中城市的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另一方面,3万人~10万人的城市应该也是对中 国农民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等级。对于大部分农 民来说,只有比小建制镇发达又能够融入其中的 是大建制镇,或者说是我们所建议的3万人~10 万人的小城市。因此,大力发展3万~10万人口 的城市,是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的,也是中国比 较可行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 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 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 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 体系。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 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 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能够 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如 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 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 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四、中日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及启迪
(一)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 讨论 • ,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与日本的城市规模结构没 有太大的差异。如果说有差异的话,差异最大的一 级是中等城市。中国中等城市的个数比重和城市 人口比重分别较日本的中等城市低73个百分点 和77个百分点,小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各有不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与日本基本相当, 个数比重高出46个百分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的个数比重略高于日本,人口比重则高出83个 百分点。在这里,我们得出一个与许多研究成果 不同的结论:中国的大城市比重,特别是人口比 重并不低。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一)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 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如下补充: • (1)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 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 的和多样的。 • (2)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 线两侧必然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 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 集聚,则为贫穷区。 • (3)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 经济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 (4)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 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 准的六边形。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 两个方面。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体系中,各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 城市只有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的城镇可 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一级城市 的行政领导。 • 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 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 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城 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越小的区域单元最大城市的规模也越 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
●中心地理论及其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 ●城镇规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 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 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由1952年的9.8%上升到1978年的 20.9%,中等城市比重也由13.7%上升到31.2%。1978年 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 现下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是下降的。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20万~50万 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1978—2000年小城市个数 增长了2.8倍;中等城市次之,城市个数增长了2.6倍,特 大城市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增长了2.1倍;50 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发展最慢的等级,22年城市绝 对个数仅增长96%,城市个数所占比重下降了6.1个百分 点。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 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 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 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能,在这个意 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 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 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本章复习
关键词 • 中心地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思考题 •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 2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 3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 4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 5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 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 府政策的绩效? • 6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7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 任务”? • 8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标准?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 • 镇发展论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解决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 题,认为让乡村人口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进入 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 较折中的提法是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这种观点 认为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 城市化应该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 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是在1989年制定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该法 第四条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 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 (3)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有千万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每一种商品的限界 值都不同,都能形成自己的市场区网络。这样, 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 络。在该网络中,越是高等级的中心地,提供的 商品服务越齐全。 • (4)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克里斯塔勒认为市场 区必须按照严格的比例关系分布。他设计了K=3、 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假设条件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用抽象的方法对所研究区域进行 了匀质性假设: • (1)在一块匀质平原上,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均 匀分布,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 (2)在匀质平原上,人口均匀分布,各地方人口的收入水平、 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 • (3)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品或者 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 • (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生产 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此他们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区范围;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出价等于商品或者服务的 价格加上路费。因此,消费者为了减少获得商品或者服务 的支出,都愿意到最近的中心地去购买,以便节约交通费 用。
2011-1-15 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 (1)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在匀质区域,任 何企业的市场区都呈圆形,由市场区范围内产生 的需求量构成需求圆锥体;企业产品销售可及的 圆面叫最大销售范围,在此范围内可以达到的销 售量叫最大可能销售量;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得到 平均利润的市场区范围叫最小销售限界,在该市 场区的销售量叫限界值。 • (2)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 形,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 多个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 力求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 向连接的圆形市场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