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五教室里的测量22《认识厘米》教材分析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懂得可以根据一定的参照物比较物体的长度。

教材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意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看与问
桌子的长度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量得的结果不同;用同一种物体(铅笔)测量,因为长短不同,量得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的课桌,量得的结果不同?这种矛盾冲突让学生深刻地体验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讨论这样的问题,引出用尺量更好,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需要测量的实际例子,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做与说
出现了测量工具——直尺。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借助表象记忆,教学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表象。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得出从起点“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是1厘米,再通过从尺子上找出其他的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长度的初步表象;二是在生活中寻找约1厘米长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三是用两根手指比划出大约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学生可以对1厘米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形成鲜明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事实上,学生只有对长度建立了准确的表象,才能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读出测量的结果,可以让学生观察铅笔、螺钉、羽毛等的长度分别是从“0”开始到几,再说出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教材同时呈现三种物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发现读数的规律,即从“O”开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示没有0刻度的“断尺”,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

如测量时把起点对准“2”,终点对准“5”,让学生说说长度是多少。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练与用
第1题,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左端对着几,右端对着几。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回形针作单位来表达,也可以根据上题的结果,转换成厘米数来计算。

第3题,起点是“2”,终点是“5”,纸的长度应该是多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的起点。

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认识,为下一步学习量长度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