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5.4 简单的计算②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08ac587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c.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
这一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例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做一做”和“练习题”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式和计算错误的影响。
此外,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人民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不够熟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2.讲解新课:讲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加减法计算,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目录大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目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bc952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2.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目录大全一、一年级上册目录1. 第一章数字1-51.1 数字11.2 数字21.3 数字31.4 数字41.5 数字52. 第二章数字6-102.1 数字62.2 数字72.3 数字82.4 数字92.5 数字103. 第三章数字比较3.1 比较大小3.2 比较顺序3.3 大的放前面3.4 小的放前面3.5 数字排列4. 第四章两位数的认识 4.1 十位数和个位数4.2 两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4.3 观察分析两位数4.4 检验观察分析4.5 两位数的排序5. 第五章加法运算5.1 加法的意义5.2 加法的计算方法5.3 加法的性质5.4 进位加法5.5 解决实际问题6. 第六章减法运算6.1 减法的意义6.2 减法的计算方法 6.3 减法的性质6.4 不退位减法6.5 进退位减法二、一年级下册目录1. 第一章两位数加减法 1.1 主角转换1.2 加减法的计算顺序 1.3 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1.4 加减法的速算技巧1.5 连加连减算数竞赛2. 第二章数字的认识 2.1 数字的写法2.2 数字的读法2.3 数字的交换顺序 2.4 数字的分类2.5 智力拓展训练3. 第三章三位数的认识3.1 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 3.2 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3.3 观察分析三位数3.4 检验观察分析3.5 三位数的排序4. 第四章比较大小4.1 比较百位数4.2 比较十位数4.3 比较个位数4.4 比较百位数和十位数4.5 比较百位数和个位数5. 第五章三位数加法运算5.1 三位数的加法5.2 加法的性质5.3 进位加法5.4 解决实际问题5.5 多步加法运算6. 第六章三位数减法运算 6.1 三位数的减法6.2 减法的性质6.3 不退位减法6.4 进退位减法6.5 解决实际问题三、二年级上册目录1. 第一章乘法的初步认识 1.1 乘法的意义1.2 乘法的计算方法1.3 乘法表1.4 乘法的性质1.5 乘法和加法的关系2. 第二章数字的认识2.1 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2.2 数字的排列组合2.4 奇偶数的判断2.5 数字的智力游戏3. 第三章四位数的认识3.1 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 3.2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3.3 观察分析四位数3.4 检验观察分析3.5 四位数的排序4. 第四章乘法的应用4.1 解决实际问题4.2 三个数的运算4.3 三个数的应用题4.4 三个数的扩展4.5 四位数的运算5. 第五章乘法口诀5.1 口诀表5.3 口诀的记忆方法5.4 乘法口诀的智力测试5.5 口诀竞赛6. 第六章除法的初步认识 6.1 除法的意义6.2 除法的计算方法6.3 除法的性质6.4 余数的概念6.5 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四、二年级下册目录1. 第一章数字的认识1.1 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1.2 数字的分类和排序 1.3 个位数的应用1.4 十位数的应用1.5 数字的智力游戏2. 第二章单位换算2.1 长度的基本单位 2.2 长度的换算2.3 容量的基本单位 2.4 容量的换算2.5 质量的基本单位2.6 质量的换算3. 第三章直角、角和边 3.1 直角的认识3.2 角的认识3.3 角的作画3.4 角的分类3.5 边的分类4. 第四章时间4.1 时间的认识4.2 时针和分针4.3 时间4.4 掌握时间4.5 时间的应用5. 第五章长度的认识 5.1 用长度计数5.2 用长度比较5.3 衡量长度5.4 利用长度估算5.5 长度的应用6. 第六章几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4《连加、连减》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4《连加、连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93f48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c.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4《连加、连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4《连加、连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实际例子的展示,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运算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连加和连减时,可能会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连加和连减的概念理解。
2.运用连加和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动的情景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入连加和连减的概念。
例如:小猫买鱼,第一次买了2条,第二次又买了3条,一共买了多少条鱼?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连加和连减的例子。
如:3 + 4 = 7,4 + 5 = 9。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连加的概念。
同样,展示连减的例子:9 - 4 = 5,8 - 3 = 5。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连减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老师。
每组老师给出一个连加或连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计算完毕后,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解释计算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题目包括连加和连减的实际问题。
完成后,老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并解释正确答案的计算过程。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连加或连减的实际问题,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4《连加、连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5.4《连加、连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6467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4.png)
5.4《连加、连减》(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章,主要包括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运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规律,能够运用连加和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连加、连减的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进行连加、连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出示苹果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上的苹果,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连加、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连加、连减2. 板书内容:连加:a + b + c = a + (b + c)连减:a b c = a (b + c)3. 板书示例:连加示例:3 + 4 + 2 = 3 + (4 + 2) = 9连减示例:7 2 1 = 7 (2 + 1) = 4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2. 答案:1. 3 + 4 + 2 = 92. 7 2 1 = 43. 5 + 6 + 2 = 134. 8 3 1 = 45. 4 + 5 2 = 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通过出示苹果树图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简单的计算(课件)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简单的计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9717f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4.png)
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10个
总共12个1角
1角
1元2角=( 12 )角 10角
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想一想 18角=( 1 )元( 8 110元角 8角
10个1 角=1元
)角
还剩下 8角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5角
8角
(1)买一个
1元
和3;8 = __1_3_(角) 13角 = 1元3角
单位名称都是“角” ,可以直接计算。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5角
8角
1元
6角
3元1角
(2) 比 贵多少钱?
1元 = 10角
10-6=4(角)
单位不同的人民币要换算成相同单位后再计算。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5角
8角
1元
6角
3元1角
(3)买一个 和一个 ,要多少钱?
1元+3元1角= 4元1角
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
小结
几元几角换算成角时,先想几元是几十角, 再加上几角就是几十几角。几十几角换算成 几元几角时,先想几十角就是几元,再加上 剩余的几角就是几元几角。在计算的时候, 要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
谢谢观看
简单的计算(1)
情景导入
人民币的单位有哪 些?
元、角、分
你会做以下题目吗?
1元=()角 20角=()元
4元=()角 50角=()元
你会做一下题目吗?
1元=(10)角 20角=(2)元
4元=(40)角 50角=(5)元
操作交流,探究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
1元2角 豆豆想买一把尺子,尺子的售价是1 元2角,如果要把1元2角换成单位是 “角”的零钱,怎么换?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模块试题(10套,附答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模块试题(10套,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46b92c6c175f0e7dd1370d.png)
第一模块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教法剖析】分析法:分析解答应用题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部分,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图中的多余条件。
例1丽丽过8岁生日,请了12位同学参加生日派对。
已经来了3位同学,还有几位没有到?【助教解读】还有几位没有到,与参加生日派对的同学人数和已经来了的人数有关,与过几岁生日没有关系,因此“丽丽过8岁生日”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根据选择的条件分析:总数 - 一部分= 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解答:12-3=9(位) 口答:还有9位没有到。
【经验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对应的条件,不要让多余信息扰乱了解题思路。
例2我们班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的有几人?【助教解读】读懂题意,知道要求的是藏起来的人数,那么就要知道有多少人在玩捉迷藏这个游戏,然后找出多余的条件。
根据题意,我们班有20人是多余的条件,去掉这个多余的条件,我们已知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要求藏起来有几人就简单了。
14-6=8(人) 口答:藏起来的有8人。
【经验总结】先找出要求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要求的内容找出多余的条件,去掉多余条件的干扰,要求的内容就简单的多了。
【基础题】1. 8名同学要做12个灯笼,已做好8个灯笼,还要做多少个?2.小红原来有6个乒乓球,5个篮球,后来又买了6个乒乓球,现在一共有几个乒乓球?3.有19个人上绘画班,来了13人,其中女生有7人,还有几个人没来?4.两个小组有15人去爬山,他们已经走了20分钟了,女生有6人,男生有几人?5. 14人参加情景剧表演,他们现在站的位置如下。
(1)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几人?(2)男生有6人,女生有几人?【能力题】6.4只小猴子摘了9个桃子,树上还有8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7.小红7岁,她第一天读了7页书,第二天读了9页书,她一共读了多少页书?8.小明10分钟做了13道口算题,6道应用题,他一共做了几道题?参考答案1.12-8=4(个)2.6+6=12(个)3.19-13=6(个)4.15-6=9(人)5.(1)14-7=7(人)(2)14-6=8(人)6.9+8=17(个)7.7+9=16(页)8.13+6=19(道)第二模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教法剖析】1.分析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大数-小数=相差数(1)想谁与谁比较?(2)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3)用大数-小数=相差数2.图示法:即根据题意运用直观图形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图示法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5.4连加、连减练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4连加、连减练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1eb9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7.png)
5.4连加、连减练习(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对于即将进行的5.4连加、连减练习充满期待。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们通过有趣的活动,深入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5章的第4节,即连加、连减的运算。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将两个或多个数的和或差用加号或减号连接起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计算器、连加和连减的题目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实际的情景,比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然后又买了一些苹果,想知道他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
这样学生们就能够通过实际的情景理解连加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连加和连减的题目,并且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的计算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4.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连加和连减的题目,让他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运算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学生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哪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
这就是我对于即将进行的5.4连加、连减练习的教案设计。
我相信,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一定能够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b6e1e2b90d6c85ed3ac67e.png)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学内容简述本次教材分析的文本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
这一册教材共有8个教学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一).找规律和总复习等。
其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本册教材内容设计的特点1.本册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教材的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一)即立体图形.并知道对图形的认识应从形状和特征上进行区分和辨别.进而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上和立体图形的学习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建立认知。
2.本册教材在细节上进行了加工与完善本册每个单元的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衔接与整合.比如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主题图上每个场景的内容都与各个例题相挂钩.循序渐进.逐步组合成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同时.在例题的呈现上.先是十几减9.然后是十几减8.7.6.再是十几减5.4.3.2.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水平。
3.本册教材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衔接.加强了学习的准备性这个特点体现在了练习题的选题上.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有对后面知识的铺垫。
比如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练习七中的第四题.第一小问既考查了例题1数据的整理.也考查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但第二小问则是对例题2知识的抛出.如何把那么多的图形归为两类呢?以怎样的标准进行划分?在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分类标准进一步建立表象和认知.为例题2的学习加强准备。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特征.并对这些图形有直观的认识与了解;(2)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同时也能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4)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知道数位表上的个位.十位和百位.能够正确又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5)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6)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7)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一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5.4拔萝卜_北师大版(含解析)
![一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5.4拔萝卜_北师大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ff4ab05a8102d277a22f19.png)
《跳绳》同步练习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判断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71。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最新版)电子课本、教案、课件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最新版)电子课本、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b4ac97d0d233d4b14e693a.png)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最新版)电子课本、教案、课件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1 认识图形(二)电子课本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电子课本3 分类与整理电子课本4 100以内数的认识电子课本5 认识人民币电子课本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电子课本7 找规律电子课本8 总复习电子课本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1.1 位置_上、下教案1 ◇ 1.1 位置_上、下教案2 ◇ 1.1 位置_上、下教案3 ◇ 1.2 位置_前、后教案1 ◇ 1.2 位置_前、后教案2 ◇ 1.2 位置_前、后教案3 ◇ 1.3 位置_左、右教案1 ◇ 1.3 位置_左、右教案2 ◇ 1.3 位置_左、右教案3 ◇ 1.4 位置(第4课时) 教案1 ◇ 1.4 位置(第4课时) 教案2 ◇ 1.4 位置(第4课时) 教案3 ◇ 2.1 十几减九的减法教案1 ◇ 2.1 十几减九的减法教案2 ◇2.1 十几减九的减法教案3 ◇ 2.2 十几减九的减法习题课教案1 ◇ 2.2 十几减九的减法习题课教案2 ◇ 2.2 十几减九的减法习题课教案3◇ 2.3 十几减几的减法教案1 ◇ 2.3 十几减几的减法教案2 ◇ 2.3 十几减几的减法教案3 ◇ 2.4 十几减几的减法习题课教案1 ◇ 2.4 十几减几的减法习题课教案2 ◇ 2.4 十几减几的减法习题课教案3 ◇ 2.5 十几减八的减法教案◇ 2.6 十几减七的减法教案◇ 2.7 十几减六的减法教案◇ 2.8 十几减几的减法习题课2 ◇ 2.9 用数学教案1 ◇ 2.9 用数学教案2 ◇ 2.9 用数学教案3 ◇ 2.10 用数学习题课教案1 ◇ 2.10 用数学习题课教案2 ◇ 2.11 整理和复习教案1 ◇ 2.11 整理和复习教案2◇ 2.11 整理和复习教案3◇ 3.1 平面图形的转换教案◇ 3.1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 3.2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1◇ 3.2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2◇ 3 图形的拼组习题课教案◇ 4.1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4.2 数数、数的组成教案◇ 4.2 数数、数的组成习题课教案◇ 4.3 读数、写数教案1◇ 4.3 读数、写数教案2◇ 4.4 读数、写数习题课教案1◇ 4.4 读数、写数习题课教案2◇ 4.5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案1◇ 4.5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案2◇ 4.5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习题课◇ 4.6 数的估计教案◇ 4.7 比多少教案◇ 4.8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案1 ◇ 4.8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案2 ◇ 4.8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习题课◇ 4.9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1◇ 4.9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2◇ 5.1 认识人民币教案1◇ 5.1 认识人民币教案2◇ 5.2 人民币的换算教案◇ 5.3 买东西教案◇ 5.4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1◇ 5.4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2◇ 5.5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习题课◇ 5.6 小小商店教案◇ 5.6 小小商店教案2◇ 6.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1◇ 6.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2 ◇ 6.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案◇ 6.3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6.4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6.5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案◇ 6.6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 6.7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案1◇ 6.7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案2◇ 6.8 比多少的应用题教案◇ 6.8 解决问题教案◇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1◇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2◇7.1 认识时间教案◇7.1 认识时间(一) 教案◇7.2 认识时间(二) 教案◇8.1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1◇8.1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2◇8.2 找规律(数)教案◇8.3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教案◇8.4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教案◇9 统计教案1◇9 统计教案2◇100以内的数的复习复习教案◇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教案◇元角分、认识时间的复习复习教案◇位置与图形、统计的复习复习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2015年3月更新)-> 一认识图形(二)* 人教数学:1.1 认识平面图形PPT课件1* 人教数学:1.1 认识平面图形PPT课件2* 人教数学:1.1 认识平面图形PPT课件* 人教数学:1.1 认识平面图形Flash课件* 人教数学:1.2 平面图形的拼组PPT课件1 * 人教数学:1.2 平面图形的拼组PPT课件2 * 人教数学:1.2 平面图形的拼组PPT课件* 人教数学:1.2 平面图形的拼组Flash课件* 人教数学:1.3 用七巧板拼组三角形Flash课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人教数学:2.1 十几减9 PPT课件1* 人教数学:2.1 十几减9 PPT课件2* 人教数学:2.1 十几减9 PPT课件* 人教数学:2.1 十几减9巩固练习PPT课件* 人教数学:2.2 十几减8、7、6 PPT课件1* 人教数学:2.2 十几减8、7、6 PPT课件2* 人教数学:2.2 十几减8 PPT课件* 人教数学:2.2 十几减7、6 PPT课件* 人教数学:2.2 十几减7、6 Flash课件* 人教数学:2.3 十几减5、4、3、2* 人教数学:2.4 数学游戏Flash课件* 人教数学:2.5 例5解决问题PPT课件* 人教数学:2.5 例6解决问题PPT课件* 人教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PPT 课件-> 三分类与整理* 人教数学:3 分类与整理PPT课件1* 人教数学:3 分类与整理PPT课件2* 人教数学:3 分类与整理PPT课件3* 人教数学:3 分类与整理例题1FLASH动画* 人教数学:3 分类与整理例题2FLASH动画->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人教数学:4.1 数数、数的组成PPT课件1* 人教数学:4.1 数数、数的组成PPT课件2* 人教数学:4.1 数数、数的组成PPT课件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2015年3月更新)* 人教数学:4.2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PPT课件1 * 人教数学:4.2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PPT课件2 * 人教数学:4.2 数的顺序PPT课件* 人教数学:4.2 比较大小PPT课件* 人教数学:4.3 解决问题PPT课件* 人教数学:4.4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PPT 课件1* 人教数学:4.4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PPT 课件2-> 五认识人民币* 人教数学:5.1 认识人民币PPT课件1* 人教数学:5.1 认识人民币PPT课件2* 人教数学:5.1 认识人民币PPT课件3* 人教数学:5.2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PPT课件1 * 人教数学:5.2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PPT课件2 * 人教数学:5.2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PPT课件3 ->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人教数学:6.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PT课件* 人教数学:6.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课PPT 课件1* 人教数学:6.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课PPT 课件2* 人教数学:6.2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PPT 课件* 人教数学:6.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PPT课件1* 人教数学:6.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PPT课件2* 人教数学:6.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PT 课件* 人教数学:6.2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 PPT课件* 人教数学:6.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PPT 课件1* 人教数学:6.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PPT 课件2* 人教数学:6.3.2 小括号PPT课件1* 人教数学:6.3.2 小括号PPT课件2* 人教数学:6.3.2 小括号PPT课件3* 人教数学:6.3.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解决问题) PPT课件* 人教数学:6.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练习课PPT课件-> 七找规律* 人教数学:7.1 找规律PPT课件1* 人教数学:7.1 找规律PPT课件2* 人教数学:7.1 找规律PPT课件3* 人教数学:7.2 找规律练习课PPT课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沪教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厘米和毫米的认识 ▏沪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e04b26ab5acfa1c7aa00ccdf.png)
厘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认识厘米尺的结构。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毫米(mm),建立1厘米、1毫米的量感。
3.初步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操作、评价等活动,培养学生倾听、操作和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毫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1毫米的量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用什么字母表示?请小朋友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
二、探究新知(一)厘米的认识1.认识尺的构造①观察:尺上有什么?刻度:0、1、2、3……(0刻度表示尺的起点)刻度线:长短不一的线,最长的刻度线与数对应长度单位:厘米,用cm表示②找尺上的1厘米△指一指:1厘米到底有多长?谁有本领在尺上指一指。
△找一找:除了0到1以外,还有几到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追问:谁能用1句话来说一说?小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量感①画一画:画出1cm的长度学生独立画,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同桌互查,评价。
②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师生合作:检测吸管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在学具盒和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cm?交流:你找到的物体哪一部分长度是1cm?演示: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有很多,吸管的长度,小正方形边的长度,积木的厚度都是1cm,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③想一想△表象:闭上眼睛想一想1cm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追问:你感觉1cm的长度怎么样?3、认识几厘米①找一找:尺上的2厘米提问:你是怎么找的?小结:找到2个1cm就是2cm。
②口答:3个1厘米是多少?5个1厘米是多少?归纳: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二)毫米的认识1、毫米的读写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传授: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
2、建立1毫米的量感△找一找:尺上的1毫米。
数学人教版1-9目录
![数学人教版1-9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e2f6f4cc647d27284a735164.png)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大全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七章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位似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3598ae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3.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4《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字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运算已经掌握。
但是,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和计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进行人民币简单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
2.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人民币图片和实物,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练习题和游戏材料,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元=10角,1角=10分等。
并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进行换算。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和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人民币计算的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一课一练及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一课一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dd3ef65acfa1c7ab00cc18.png)
13-9-2= 19-9-6= 18-9-5= 16-6-9=
3. 有 12 根小棒,拿走 9 根,还剩多少根?
4. 房顶一共有 18 只鸽子,飞走 9 只,房顶还有几只?
答案提示: 1. 计算。 256479479 2. 分一分,算一算。 2 5 8 3 6 9 4 7 10 11 2 4 4 1 3.12 - 9=3(根) 4.18 - 9=9(只)
第 5 课时 练习三
1. 计算并填空。
9+( )= 13
( )+ 6=15 8 +( )= 12
7+( )= 11 8 +( )= 15 7 +( )= 13
( )+ 3=12 7 +( )= 16 ( )+ 9=18
( )+ 8=11 8 +( )= 16 ( )+ 7=12
2. 填空。
(1)( )比 12 少 5。
1. 小张有 10 本书,我有 11 本书,我比小张多几本?
2. 黑猫钓了 9 条鱼,花猫钓了 12 条鱼,花猫比黑猫多钓几条鱼?
3. 小兰有 14 朵花,小红有 6 朵花,小红比小兰少多少朵?
答案提示: 1.11 - 10=1(本) 2.12 - 9=3(条) 3.14 - 6=8(朵)
第 10 课时 练习五
1. 猴子和小鹿去摘苹果,猴子摘了 15 个,小鹿摘了 8 个。 ( 1)猴子比小鹿多摘了多少个?
( 2)小鹿比猴子少摘了多少个?
( 3)猴子和小鹿摘得苹果相差多少个?
2. 花坛里有 16 盆花,小红和她的 3 个好朋友已经浇了 7 盆,还有多 少盆花没有浇?
3. 圣诞老人准备了 13 支铅笔和 4 支钢笔作为礼物,已经送出去了 5 支铅笔,还剩几支铅笔?
()
( 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5.4 解决问题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5.4 解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32c875c8d376eeaeaa318a.png)
(54-22)÷8=4 14÷(83-76)=2
返回
9.看图并列式计算。
25+8×4=57(元) 答:一共27元。
返回
10.二年级三个班共有45人,二(1)班有18人, 二(3)班有14人,二(2)班有多少人? 45-(18+14) =45-32 =13(人) 答:二(2)班有13人。
返回
11.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 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支的钢笔, 可以买几支? 35-3=32(元) 32÷8=4(支)
课后作业 课本: 第52页第10题
返回
伴你成长
我又搬来12张。 4×6+12 =24+12 =36(张) 答:现在一共有课桌36张。
返回
同3步.有练习45个苹果。还差多少个?
8×6-45 =48-45
一共有8只大象,每 只分6个苹果。
=3(个) 答:还差3个。
返回
4.小亮家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 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25+15)÷8 =40÷8 =5(只) 答:平均每个笼子放5只。
18+5×7 =18+35 =53
返回
5.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不对
34-17+3 =17+3 =20
不对 对
18÷3×3 =6×3 =18
返回
6.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9
56
6
综合算式:81÷9-3=6
88
综合算式:32+7×8=88
返回
7.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80-(25+37) =80-62 =18(棵) 答:剩下18棵没种。
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03647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b.png)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相交线与平行线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性质:邻补角互补.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形如字母“Z”.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16、平行线画法:①落;②靠;③移;④画.工具:三角板、直尺.17、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②平行.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19、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0、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2、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4、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5、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6、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7、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证平行,用判定.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知平行,用性质.28、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0、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31、如果命题中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正确的命题32、命题中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错误的命题33、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5.4平移34、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平移.35、平移的特征性质: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面直角坐标系36、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37、数轴有水平的左负右正和垂直的上正下负.38、有序数对一般看数:先看上下后看左右.39、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40、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41、原点的坐标是0,0;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横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y轴;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42、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43、几个象限内点的特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44、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x,y.45、点到两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46、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在第二、四象限叫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47、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4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左右平移,纵不变,横左减右加;上下平移,横不变,纵上加下减.4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纵不变,横加向右,横减向左;横不变,纵加向上,纵减向下.50、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51、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5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53、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5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55、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56、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57、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58、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59、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6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61、技巧:两较小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62、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顶点+垂足=高63、连接△ABC的顶点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 的边BC上的中线.顶点+中点=中线64、画∠A的平分线AD,交所对的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顶点+交点=角平分线6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66、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6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68、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6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7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71、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外角,每个顶点有两个外角,并且这两个外角是一对对顶角.7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73、在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0.74、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75、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76、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77、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78、n边形的总对角线数公式:2)3(-n n79、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这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80、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81、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82、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08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84、如果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7.4课题学习镶嵌85、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86、平面镶嵌的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0;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87、如果用一种多边形进行镶嵌,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是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二元一次方程组8.1二元一次方程组88、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89、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①共有两个未知数;②每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90、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特点:①一对数值;②无数个解.9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92、将未知数的个数有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叫做消元思想.93、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9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变形:选择其中一个方程,把它变形为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②代入求解:把变形后的另一个方程带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元后求出未知数的值;③回代求解: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到变形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写解:用 的形式写出方程组的解.95、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①弄清题意,找出两个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④解方程组;x a y b=⎧⎨=⎩,⑤写答.96、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97、两方程相加减前,应先使要消去的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98、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变形;②加减求解;③回代求解;④写解.99、何时选用代入消元法何时选用加减消元法①当一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是1时,用代入法比较简便;②当两个未知数在两个方程中的系数绝对值相等或成整数倍时,用加减法比较简便.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100、在方程组中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01、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有些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有些不等式中不含未知数.102、不等式的符号统称不等号,有“>”“<” “≠”. 其中“≤” “≥”,也是不等号.其中,“≤”表示,不大于、不超过,“≥”表示不小于、不低于.103、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104、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105、解与解集的关系:不等式的解集包括不等式全体的解;解集中的任何一个数都是不等式的解.106、用数轴表示解集:在数轴上标出某一区间,其中的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①方向线向左表示小于,方向线向右表示大于; ②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③实心圆圈表示包括.107、用数轴表示解集的步骤:①画数轴;②找点;③定向;④画线. 108、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109、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110、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 >b,那么a ±c >b ±c.111、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 >b,c >0,那么ac >bc 或c a >c b.112、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如果a >b,c <0,那么ac <bc 或c a <c b.113、解未知数为x 的不等式,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 >a 或x <a 的形式.114、解不等式时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115、解不等式时要注意未知数系数的正负,以决定是否改变不等号的方向.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16、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 >a的形式.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7、把几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8、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119、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120、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121、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122、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123、扇形图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扇形的大小是由扇形所对的圆心角决定的.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就是各个扇形占总体的百分比乘以3600.124、画扇形图时,用圆代表总体,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一部分.125、抽样调查只是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126、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127、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128、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129、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抽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130、先将总体中的个体按某一特征分分层,然后在各个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种调查方法叫做分成随机抽样.131、在总体中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且数目较多的情况下要用分层随机抽样法.132、条形图的特点:能清楚的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目.133、扇形图的特点:能清楚的显示每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134、折线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10.2直方图13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目的: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136、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 137、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138、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139、分组、分点时,一般每组数据取值含左端点,不含右端点,数据不重不漏.140、一般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数141、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组距.142、直方图的特点:①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②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之间的差别.143、频数折线图: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144、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与联系:①条形图是用长方形的高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的组距.②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各长方形之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的各长方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空隙.。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音序查字法》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音序查字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553b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c.png)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音序查字法》1. 教学内容分析1.1 《音序查字法》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学习独立识字的一种重要方法。
音序查字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识字能力,拓宽阅读范围。
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通过直观的图表、简单的示例和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呈现,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1.2 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音序查字法是拼音知识和汉字识字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为音序查字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方法的学习也为后续的字典使用、语文学习中的字词查询等提供了关键技能。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掌握字母的顺序。
2.1.2 理解音序查字法的概念,学会按照音序查字法查找汉字。
2.1.3 能够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准确找到指定汉字的页码,并了解其读音、字义等基本信息。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2.2 在查找汉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
2.3.2 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字典这一工具书的便利性和重要性,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准确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牢记字母顺序。
这是使用音序查字法的基础,如果字母顺序掌握不牢,就无法正确进行查字操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字母表中的字母顺序容易混淆,像“b”和“d”、“p”和“q”等,这就会导致在查字时定位错误。
3.1.2 掌握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包括确定所查字的音序、在字母表中找到对应的字母、找到该字母所在的音节页码、根据音节查找汉字等一系列步骤。
以查找“爸”字为例,首先确定“爸”字的音序是“B”,然后在字典的字母索引中找到“B”,再找到“bà”这个音节对应的页码,最后在该页码下找到“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