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无
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就是( )。
A.以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C.农民的手工产品只供自己使用
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统治者可以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5、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
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
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闲。
”
这反映出( )
A.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
B.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D.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
6、《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
这说明( )
A.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
D.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7、《唐律疏议》中规定:“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
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
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十分严格
B.唐朝工匠皆为奴隶
C.官营手工业技术最为先进的原因
D.民营手工业地位低下
8、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9、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进步是指( )
A.征役制
B.工官管理制
C.匠籍制度
D.雇募制
10、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
A.铁器
B.珐琅瓷瓶
C.瓷器碎片
D.铜钱
11、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1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里“新”的含义主要是( )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市”里
B.有了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
C.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
D.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14、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5、唐代一位商人从长安去扬州经商,他可以( )
①乘坐大运河的船只
②携带纸币“交子”
③去柜坊存放纸币
④闲时去“瓦肆”娱乐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7、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8、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9、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这是因为( )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0、西方的贵金属数量的激增,造成了物价的暴涨,但对于这个物价的上涨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学者并不把它叫作通胀,而是把它叫作“价格革命”,被冠以革命的字眼,完全是一个褒义词。
西方的学者积极肯定价格革命, 是因为价格革( )
A.引发商业革命
B.加速西欧社会剧变
C.促使新航路开辟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1、下列是对有关瓦特蒸汽机问世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②为交通运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③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④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火车机车、留声机;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留声机;③汽车、飞机模型
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留声机、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留声机、汽车
23、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24、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的是:
A、机器制造业
B、电力工业
C、石化工业
D、汽车工业
2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工业革命的需求
26、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
这表明( )
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明确“富”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
C.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D.洋务派把建设军事工业放在首位
2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8、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
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29、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
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受外国资本控制
C.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民用工业
D.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30、荣氏家庭的保兴面粉厂在开办起来后,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挠,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
这件事表明( )
A.清朝是一个没有民主法制的政权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封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D.资产阶级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1、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2、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第Ⅱ卷(主观题共3题,共计52分)
33、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
(4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8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6分)
34、材料一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期”。
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2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有什么世界意义?(2分)
材料二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阅读下列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2)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图2反映的这项发明对世界各地的联系有怎样的作用?(2分)
(3)图3和图4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者分别是谁?两位发明者分别是哪国人?(4分)(4)有人说19世纪的世界是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的世界。
请选择上述图片中的一幅说明其对整体世界形成的重要作用。
(2分)
35、中国丝织业最先走人近代化的是缫丝业。
1873年,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材料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陈启沅因生计远涉安南(越南),在堤岸经营丝绸庄,兼及他业后成巨富。
其间因拓展商务,迹遍南洋各埠,得见西法机械缫丝情况,遂萌发办厂念头。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因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严重破坏,生丝产量锐减。
同时,西欧主要生丝产地被一种慢性蚕病所折磨,生丝的生产几乎瘫痪。
欧美丝织业者提出愿出较高的价格来购买用机器生产的“厂丝”。
这种局面更激起陈启沅回国办厂、振兴民族丝业的强烈愿望。
材料三陈启沅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使县内缫丝业实现机器生产,“ 一船丝运出,一船白银归”,极大地刺激了蚕桑业和缫丝、丝织业的发展。
至1920年,全县年产鲜茧万多吨, 1922年,全县生丝产量约占全省二成,1924年,仅西樵、民乐两地的丝织机,便约占全省四分之三,年产纱绸100多万匹。
材料四继昌隆投产一年获利丰厚,女工们手中有了积蓄,有人萌发了自由恋爱的想法,也有人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
陈启沅带头废除不良习俗——“鸡米酒”俗,乡里相继仿效,一改此常令贫穷人家深感头痛的陋习。
材料五 1881年,南海蚕茧歉收,丝织业因缺土丝而停产,丝织工人在丝织行会的调唆下,将不幸归罪于机器缫丝厂,于是捣毁机器缫丝厂。
面对骚乱,南海县知县颁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并且派兵查封全部机械缫丝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对当地社会的影响(6分)。
3.结合材料五,分析继昌隆缫丝厂衰亡的原因(6分)。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