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考题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史
一、名词解释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 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 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 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 祭祀之类活动, 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钟鼎文
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 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 “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 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 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 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 金文, 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

狭义专指籀文。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 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 礼器作祭祀用, 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 以钟为
代表。

古代以钟, 鼎代表所有铜器, 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籀文
又称“籀(zhou)书”, “大篆”。

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 故取籀为名。

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 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简牍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 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 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
又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

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 简化而创制的。

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 线条园匀齐整。

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推行“书同文, 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由宰相李斯负责,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 进行简化, 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 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墨迹
字画的真迹, 犹墨宝: 喜看古人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 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 晔乃具陈本
里耶秦简
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 共36000多枚。

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 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 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 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秦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 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 劈为两半, 其中一半交给将帅, 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 才可以调兵遣将。

居延汉简
0世纪, 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 即“居延汉简”。

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

若了解居延汉简的各方面状况, 必须首先了解汉代长城居延要塞的情况。

江淮汉简
江淮汉简, 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
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

内容多为古代典籍, 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 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书风多古雅、沉稳, 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马王堆简、帛书, 江陵张家山汉简, 江陵凤凰山汉简, 阜阳双古堆汉简, 银雀山汉简, 长沙东牌楼汉简
西北汉简
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大通汉简、玉门汉简、定县汉简
西北汉简是两汉时期的原始档案, 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很多学科领域,
摩崖石刻
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 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 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 书法精美,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年—公元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 隶书体, 世称“熹平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具为隶书, 故又称“一体石经”。

神乌赋
西汉晚期墓所出竹简, 距今2000多年, 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汉赋实物。

为区内尹湾汉墓出土竹简所载, 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2000余年的西汉赋, 此赋以四言为主,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乌的性格和悲惨命运。

张芝
中国东汉书法家。

字伯英。

敦煌酒泉人。

出身官宦家庭, 其父张奂曾任太常卿。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 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 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 富有独创性, 在当时影响很大, 有草圣之称。

书迹今无墨迹传世, 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草书势
《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

崔瑗
崔瑗, 字子玉, 涿郡安平人, 是汉代著名书法家, 尤善草书, 师法杜度, 时称“崔杜”。

后来张芝取法崔、杜, 其书大进, 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 被誉为“草圣”。

对于崔瑗的草书, 后世评价很高,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 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 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

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 结字工巧”, 即书体非常浓密, 结字精致美妙。

汉简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 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超过100字的长文, 就写在简策上, 不到100字的短文, 便写在木版上。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由于文字内容有异, 其称谓有别, 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 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

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

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 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 盖上阴文印章, 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 这就是“封”, 使用的粘土叫“封泥”。

由于写信的木版, 通常只有一尺长, 故信函又叫“尺牍”。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 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 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

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 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 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 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数较多的, 写在数简上, 编连在一起, 称之“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 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至于简牍“卷”的称谓, 还存在分歧。

劳干认为, 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 以麻绳编之, 如竹帘状, 可以舒卷, 故“简编则为册, 卷则为卷”。

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 为四十六卷。

”陈以为此处既曰篇, 又曰卷, 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三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 摩崖隶书。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20行, 行30、31字不等, 纵261厘米, 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 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文辞为王升撰。

西狭颂》位于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下鱼窍峡中,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俗称《黄龙碑》, 别称《惠安西表》。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迹。

《郙阁颂》, 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

当时, 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 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该石刻自成一家, 独具丰标, 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 章法茂密, 俊逸古朴, 风格沉郁,
体态赫奕, 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 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 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问答题
书法的艺术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 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的陶醉, 但是, 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 更难捉摸。

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 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 也不一定千口一音。

那么, 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 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 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 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 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有俗话说: “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 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 “观千器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 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古往今来, 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是由线条来完成的, 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 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

1.和谐美。

这种美的要素, 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 作张椅子, 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 作得好就美, 作得不好就不美。

线的美, 在美术中, 最为高等, 不靠旁物的陪衬, 专靠本身的排列。

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 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 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而“点”是线的浓缩, “线”亦是点的延长, “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动态美。

对于线条, 古来有两个美谈, 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

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 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 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

二、运笔节奏美: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 在于使点画之间,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 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

笔画上, 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 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 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

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 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写出来的字, 既要符合规范法度, 又要富于变化。

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 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 又易涉怪迁俗。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 字与字之间, 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

一幅
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 疏密有致, 一气呵成, 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 相承相接。

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 使人一眼望去, 黑白分明, 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 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 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 空灵相映。

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 “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 当疏不疏反成寒气, 当密不密必致雕疏”。

五、内容情感美: 任何一门艺术, 都是以表达感情, 抒发性灵为特征的, 书法也是如此, 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 通过艺术加工, 并熔进自己的感情, 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 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

六、心灵意境美:意境, 是指人的思维境界。

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

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的功底, 不同程度的意境, 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

综合所述, 书法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

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 艺术才能保证永恒, 才有意义, 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大篆形成的意义
籀文, 也叫籀书或大篆, 是小篆前期文字, 是小篆的基础。

大篆, 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 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 故而又称为“籀文”。

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 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 下启小篆, 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

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甲骨文字, 就是殷、周之间的古文. 它的字体, 有些是象形一类, 在古文以前就有的。

有些繁缛一类的, 又与籀文相同;另外与小篆相近、. 和金文相同的也不少. 甲骨文字体的变化非常大, 常常一个字有很多不同的写法。

如龙、凤、龟、鱼等字;有五体以至八、九体。

又如羊字, 竞多到四十五体。

由甲骨文演变为大篆, 在书休上可必说是第一次改革。

经过这一改革之后, 字体统一了, 通用起来也方便了. 虽然大篆十五篇现已失传, 但是我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籀文与甲骨文加以印证, 还是可以看出从甲骨文演变的形迹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 文字的演变, 总离不开因、革、损、益的规律。

甲骨文的书法特征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 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 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 在字的构造方面, 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 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 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 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 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 甲骨文的形体, 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 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 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 所以笔画较细, 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 而刀有锐有钝, 骨质有细有粗, 有硬有软, 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
不一, 甚至有的纤细如发, 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 浑厚粗重。

结构上, 长短大小均无一定, 或是疏疏落落, 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 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 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 错综变化, 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 中国的书法, 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 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 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的分期及风格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 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 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 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 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 书体因经契刻, 风格瘦劲锋利, 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 其大至可分为五期, 底下分别介绍。

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 约一百年, 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 书法风格宏放雄伟, 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大体而言, 起笔多圆, 收笔多尖, 且曲直相错, 富有变化, 不论肥瘦, 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 约四十年。

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 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 大抵承袭前期之风, 恪守成规, 新创极少, 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 约十四年。

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 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 但篇段的错落参差, 已不那么守规律, 而有些幼稚、错乱, 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 约十七年。

文武丁锐意复古, 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 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 呈现中兴之气象。

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 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 约八十九年。

书法风格趋于严谨, 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 谨严过之, 无颓废之病, 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 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 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 故两旁对称和谐, 具有行款对称之美。

且契刻后, 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 或正反面分填朱墨, 更深具艺术之意味, 堪称书史奇迹。

金文
铜器上的铭文, 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 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 记事涉及面很宽,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相比,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 为方形有所不同, 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 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 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
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金文书法, 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 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

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 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 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3000 多年前。

金文的书体, 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

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 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 再翻范铸造出来的。

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

因此, 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 字体瘦长, 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 结构严谨, 情势凝重, 各有风韵。

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 一种是笔势雄健, 形体丰腴, 笔划起止多露锋芒, 间有肥笔, 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 形体瘦筋, 笔划多挺直, 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 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

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 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 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 笔道首尾出锋, 有明显的波磔, 结构严谨, 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 多挺拔的悬针笔法, 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 字体平易古朴, 笔划方圆兼备, 具有凝练平直之气。

利簋仅用短短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 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 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 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

如成王时的令■、保卣, 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 书法凝练奇古, 雄伟挺拔, 遒劲华丽, 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 多用肥笔, 用笔轻重明显, 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

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 共19 行, 291 字, 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 克殷建邦的伟绩, 其文字端庄典雅, 大小得体, 形态生动, 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 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 起收多不露锋, 线条遒劲峻挺, 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 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 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 笔画圆浑, 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 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 笔画趋于统一, 字型更加自由, 风格也呈多样化。

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 在西周晚期基本鲨, 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 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 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 极为丰富, 金文发展到西周, 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各系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 共分为五个大系: 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A齐系文字的书风, 结体上由方整变修长, 由疏朗变秀丽, 书法精劲谨严, 结体上多有
变化, 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 而自成体系。

B燕系文字, 结体疏朗, 用笔流畅, 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C晋系文字, 早期的古茂典雅, 承西周书风, 中期的侯马盟书, 落笔重而起笔轻, 侧锋起笔, 中锋收笔, 结体生动自然, 强烈的连笔意识, 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

晚期的晋系文字, 结体修长, 笔画纤细犀利, 精劲富于装饰美。

D楚系文字, 早期的楚公家钟, 铭文结体朴肆, 行款错落自然, 呈纵势;中期的王子午鼎等笔画屈曲宛转, 有轻重疾徐的变化, 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 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圆转宛劲, 行款匀称, 笔法统一, 到了晚期, 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
E秦系文字, 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 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 笔画细匀劲健, 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宛, 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

石鼓文笔画匀整, 结字疏朗, 用笔遵朴而有逸气, 行款十分工整, 横竖间距大体整齐。

总的来说, 除秦系文字外, 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风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 书风逐渐摆脱了西周的影响, 表现为颀长秀美, 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 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书风起向简率。

隶变
由篆而隶的书写过程中, 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 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 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 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为隶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 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 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秦代小篆特征
秦代的小篆笔画圆转流畅, 较大篆整齐, 主要用于官方文书、歌功颂德的刻石及印章中。

现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 这些刻石, 结体匀称, 字形呈长方, 上下取纵势, 偏旁部首基本固定, 笔法圆转宛通, 中锋用笔, 藏头护尾, 笔画委宛而刚劲, 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 虽字字独立, 然观其整体, 相互依附, 在章法上有行有列, 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于字距小的布白特点。

汉简牍
汉代的简牍书法可以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

江淮汉简, 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

内容多为古代典籍, 如马王堆的《老子》, 银雀山的《孙膑兵法》, 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书风多古雅、沉稳, 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

西北汉简都有纪年作品, 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

大量的作品是隶书。

这些作品多出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 用笔多变, 点画放纵, 率意而有天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