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南京宁海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南京宁海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
它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断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
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尊重文本,知易行难。
文本似迷宫,其意蕴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呈現在我们面前,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等着读者去挖掘。
迷宫里歧路纵横,浮云蔽日,走着走着,恐怕连自己都会走丢。
干扰我们的因素很多,语言自身就是其中之一。
语言是桥梁,是工具,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但语言又常常成为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与文本之间的一堵墙。
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如果对他一无所知,对他的理解就会走向脸谱化。
就“完璧归赵”一节看,这个秦王看起来倒有点虚弱与怯懦,至少表面如此。
你看,蔺相如在朝堂上斥责秦王倨傲轻慢,要求他举行一个隆重仪式来交换和氏璧。
面对咄咄逼人的蔺相如,秦王没有暴跳如雷,而是满口答应。
等到秦王布置好了场面,蔺相如却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还公然指责秦王祖宗八辈都是背信弃义之徒。
设身处地站在秦王的角度想一想,他能不恼火吗?但秦王的反应也只是“与群臣相视而嘻”,不仅没杀蔺相如,还好生款待他,很多人由此断言秦王“外强中干”。
其实,教科书对秦王的介绍也大多如此,但历史上的秦昭襄王并非如此粗鄙与虚弱。
秦昭襄王,19岁继位,在位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
据历史记载,秦昭襄王“明而熟于计”,城府很深,有忧患意识。
他起用范雎、白起等文臣武将,采用“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各个击破,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对区区一个蔺相如,怎可能表现得如此不堪?显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
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
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秦昭襄王,被我们简称“秦王”之后,这个语词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历史上,秦国暴政常常作为儒家仁政的对立面被表述,“秦王”也被抽象成为丑恶残暴的化身。
显然,这个“知识”妨碍了我们对秦昭襄王的具体理解与评价。
语言总是通过我们自己来遮蔽我们的。
思辨性阅读,必须穿过语言的雾霾,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这就需要实证与分析的功夫。
实证与分析看起来是两个范畴,实际上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事实的认定,必须借助逻辑分析的力量;而逻辑的思辨呢,又必须建立在事实的辨别之上。
如果断定秦王是虚弱的,那么,秦国的大国地位怎么解释?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又体现在哪里?显然,事实的认定出现了逻辑破绽。
倘若秦王已经下了开战的决心,一个和氏壁岂能阻挡他的战争步伐?更何况蔺相如还诓骗了他,等于给了他名正言顺的杀伐借口。
秦王“明而熟于计”,
恰恰就表现在这里:不管你蔺相如怎么刺激,我自方寸不乱。
这哪里还是怯懦和虚弱呢?可見,实证与分析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
(摘编自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相对于消遣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自由度小,要求读者的思维要更为理性。
B.文本虽然是理解的桥梁,却又是理解的障碍,可见把握文本的内容知易行难。
C.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否则固有“知识”可能会影响理解和评价
D.作者认为,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秦王并不是“外强中干”,而是“明而熟于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阅读的目的与诉求说起,逐层分析,论证了文本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B.文章在第二段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了“尊重文本,知易行难”这一观点。
C.文章结合秦昭襄王的相关史实,论证了我们对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
D.文章末段阐明了实证与分析的关系,并论证了二者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辨性阅读要求不应有感性的兴会与悦纳,而应去分析论证,权衡判断。
B.思辨性阅读的根基是文本,但文本的意蕴与逻辑常常隐藏在文本之中。
C.对秦昭襄王的判断发生偏移,与我们思维懒惰、对他的理解脸谱化有关。
D.重视实证与分析,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才可能走向真知。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很难做到了。
能在父母身边当然很好,如果做不到,现在通信很发达,人不在父母跟前,心可以在他们身边,经常联络还是很容易的。
玄学家认为父母子女之间有自然的血缘关系,家庭关系是天伦。
“自然亲爱为孝”,“养不教,父之过”,养儿防老也很常见。
孝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也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的。
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敬。
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对你也会不孝。
倡导孝是社会伦理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要求,如果在西方就可以不讲孝敬父母,而讲对上帝忠诚。
按照西方的生命观,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不孝顺父母,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
当前我们要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是不是也要像西方那样人老了就去养老院呢?最近就有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
老年人住养老院,鳏寡孤独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需要养老院来收留。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一定要去养老院呢?现在确实有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愿意去养老院,因为老人在家里根本得不到照顾,更谈不上让儿女去孝敬他们了。
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伦理变化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是要倡导子女孝敬赡养父母,还是全部交给社会呢?
很多人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对此表示怀疑,鰥寡孤独养起来,生活有保障是社会的进步,这
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为什么不让子女去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呢?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总的来讲还是要区别对待。
条件好的可以养得起父母,条件不好的养不起父母还有民政部门的补贴,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从“亲亲”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如果出问题了,身体当然会乱。
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整个社会都会兴旺,家庭的道德伦理建设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
西方社会现在也在回归传统家庭,人们不再认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那种家庭瓦解的状态了,而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步西方的后尘,离婚率居高不下。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发扬孝的思想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礼记》里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大孝是让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
“其次弗辱”是说,下一等的孝是不要让父母受到社会的羞辱。
“其下能养”,即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孝,即赡养父母。
过去我们总批评光宗耀祖,其实传统文化是认同光宗耀祖的。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让社会对你的父母和祖先都尊敬有加,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现在是要求最低层次的孝——“能养”,还没要求做到另外两个层次的孝。
一些人连最低层次的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另外两个层次的孝了。
从社会来看,你光宗耀祖了,个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个人的价值要得到体现,必须要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你的个人价值怎么能体现出来呢?不要把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对家庭、社会做贡献对立起来,只有在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你对家庭、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你的价值也就越大。
(选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现在通信很发达,现代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了。
B.孝会自然延续,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必然也会对你不孝。
C.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家庭瓦解与其上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的思潮不无关系。
D.西方的生命观要求子女不要孝顺父母而必须忠诚于上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立足社会变迁,提出“养儿防老”这一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文章从社会伦理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当前倡导“孝”的必要性。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孝”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性。
D.文章最后从发扬孝的思想的社会意义这一角度将论证推向深入,具有启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这是中国伦理观念的进步。
B.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
C.作者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养老社会化使老人生活有保障。
D.传统文化认同光宗耀祖,其实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贡献的认可,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
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
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
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
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
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
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
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
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
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
在古代人眼中,神树是人们抵达仙界的天梯。
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有的古拙大气,有的婉约纤巧,体现了汉代工匠和艺术家强大的造型能力。
大部分树纹造型并非以精雕细琢见长,而是以粗狂浑朴取胜。
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美感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线条美。
如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树纹,用流动穿插的线条表现出树木的繁茂,使整个画面显得饱满而富于韵律感。
二、内涵美。
画像石图案中的树纹造型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树,但与汉代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关系密切,树纹的造型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秩序美。
很多树形纹饰讲究秩序美,反复、连续的形式组织画面,图像虽然紧密相邻,但毫无拥挤局促之感,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秩序美。
四、和谐美。
如沂南、嘉祥等地出土的树鸟纹画像石,图像中的树与禽、树与畜和谐相处,整个画面不仅体现出内容的和谐,也体现出构图、造型的和谐。
汉代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浪漫洒脱、粗犷豪放之美,体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节选自臧之筠、王志刚《汉画像石中树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有现实原型,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死后生活的期待。
B.汉代人羡慕树木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因此崇拜树木,在画像石上表现扶桑、若木等神树。
C.汉画像石中的神树表明汉代人对征服天地缺乏信心,希望上天赐予他们征服天地的勇气。
D.在汉代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下,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体现出多种美感,极具欣赏价值。
2.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汉画像石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上向摇钱树祈祷的画面反映了汉代人重视金钱和死后继续享用财富的愿望。
B.汉画像石上的图像常以乳丁纹象征子孙兴旺,以羽人象征升仙,以“四神”象征星象。
C.曾家包东汉画像石上刻有棕榈树,当时民间有“家有万棵棕,世代不受穷”的谚语。
D.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塑造人物的方法启示中国美术沿着表现气韵、风骨的方向发展。
3.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汉画像石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研究汉画像石有助于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
B.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C.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可以兼具多种美感,但并非每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都具有秩序美。
D.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以粗狂浑朴的风格为主,这与汉代人追求浪漫洒脱的生活有着紧密关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
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
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
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
及鳌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
九
年,改保和殿大学士。
十一年,世祖实录成,加太子太傅
....。
索额图权势日盛。
会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入对,陈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严谴。
上曰:“修省当自朕始!”翌日,召索额图及诸大臣谕曰:“兹遘地震,朕反躬修省。
尔等亦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
自任用后,诸臣家计颇皆饶裕,乃朋比徇私,益加贪黩。
若事情发觉,国法具在,决不尔贷!”是时索额图、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党,贪侈倾朝右,故谕及之。
上并书“节制谨度”榜赐焉。
十九年八月,以病乞解任,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改命为内大臣。
寻授议政大臣。
先
是索额图兄噶布拉,以册谥孝诚仁皇后
.....推恩所生,封一等公;弟心裕,袭索尼初封一等伯;法保,袭索尼加封一等公。
二十三年三月,以心裕等嬾惰骄纵,责索额图弗能教,夺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但任佐领,并夺法保一等公。
二十五年,授领侍卫内大臣。
二十九年,上以裕亲王福全为大将军,击噶尔丹,命索额图将盛京、吉林、科尔沁兵会於巴林,败噶尔丹於乌阑布通。
以不穷追,镌四级。
三十五年,从上亲征,率八旗前锋、察哈尔四旗及汉军绿旗兵前行,并命督火器营。
大将军费扬古自西路抵图拉。
上驻克鲁伦河,噶尔丹遁走。
费扬古截击之於昭莫多,大败其众。
三十六年,上还幸宁夏,命索额图督水驿,会噶尔丹死。
叙功,复前所镌级。
四十年九月,以老乞休,心裕代为领侍卫内大臣。
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
居月馀,皇太
子疾愈,还京师。
是岁,心裕以虐毙家人夺官。
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
...拘禁。
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
书,下刑部
..论死。
仍谕满洲人与偶有来往者,汉官与交结者,皆贷不问。
寻索额图死于幽所。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
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
”并按诛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
他日,上谓廷臣曰:“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
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
骄纵之渐,实由於此。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节选自《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
B.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
C.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
D.索额图事皇太子/谨皇太子渐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自京师至德州侍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太子太傅是商、周两代开始,作为太子的师傅。
汉沿袭,位次太常。
三国因置。
B.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帝皇后。
“孝诚仁”为谥号。
坤极、中宫皆指皇后。
C.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
清顺治以来置宗令一人,常由亲王、郡王为之。
D.刑部,六部之一。
其职责主要是管理全国刑法、关押要犯,从隋唐起设,直至清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额图是三朝元老索尼的次子,他从康熙皇帝灭掉鳌拜之后,权力逐渐上升。
B.索额图和纳兰明珠同为宰相,结党营私,互相扶持,康熙皇帝还特意赏赐了“节制谨度”的匾额。
C.皇太子胤礽因为疯癫之症而被废,在索额图罢免之后,想为其报仇。
D.索额图带着噶尔丹的首级回到军阵,康熙四十年索额图因年老请求辞职,由心裕代为领侍卫内大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任用后,诸臣家计颇皆饶裕,乃朋比徇私,益加贪黩。
(2)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
骄纵之渐,实由於此。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①“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
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
1.这首诗的前两联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了“雪”的?
2.作者在诗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
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
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
120字左右。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情商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近几年来,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情商培训班十分火爆,引发关注。
有人认为,情商培训班火爆表明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不仅关心孩子分数的提升、知识的增加,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人认为,培养情商的真正课堂是家庭,是社会,而非一周去一两次的培训班。
还。